業務挑戰
為了應對 IT 行業的激烈競爭,需要一套通用平臺,讓組織運作流程更順暢,并整合組織內部各大功能系統,確保數據相互流通,并維持正確與完整性。
Teamcenter Enterprise Solution 讓英業達落實了流程自動化、提高整體生產力,減少人力增加;更影響研發人員的互動和工作態度、甚至項目管理的效率。
解決方案
導入 Teamcenter EnterpriseSolution 方案,通過一組通用功能接口,銜接物料管理、工程文檔管理、項目管理、產品配置管理、工程變更控制等功能系統;并延伸整合ERP、企業數據庫、CAD系統等應用程序。
應用成果
提高設計工程的生產力。
通過自動化流程,追蹤、降低人為錯誤。提供更快速且可靠的設計變更控制。提高整體生產力,減少人力增加。通過系統設計的規則,導引使用者更重視工作流程的細膩度。
PLM – 幕后英雄
2006 年,Business Week 發布了「全球科技公司一 百強( The Info Tech 100 )」,營運主力為筆記本電腦和服務器 ODM 業務的英業達,以年營業額 61億 9 千 8 百萬美元、年增長率 45% 的成績,名列第 17 名;臺商排名緊次于鴻海精密和宏達電子,更遠遠 領先筆記本電腦 ODM 前二大業者──廣達電腦和 光寶科技。
Business Week 評述英業達時提到:面對知名品牌 客戶常態的苛刻要求,臺灣 ODM 廠商還會有什么 更為難以應付的事呢?答案是:淪為二線 ODM 廠商。然而,英業達在歷經一段長時間的筆記本電腦大訂單爭奪苦戰后,不但獲得 Toshiba 公司越來越多的訂單,也積極開拓新戰線,將服務器設計與制造納入另一條經營主線。(圖1)
跌落幽谷的反彈修練
英業達(股)開發中心系統工程處協理魏瑞光表示:「事實上,現在要承接科技大廠的 ODM 訂單, 是否導入 PLM 幾乎是競標的資格條件之一。」「我們很慶幸,當年在公司的營運走到谷底時,英業達的高層做了一件睿智的決策──投資導入 PLM 項目,徹底重整了所有流程,修練了現在的競爭力。」當時的英業達在營運流程上遭遇最急待突破的瓶頸,就是如何串連組織內部各種應用系統,讓不同使用者實時取得所需的數據。這種系統之間的數據銜接需求,呈現在幾方面,包括產品結構管理 ( PSM ) 機制;文檔管理;各系統(例如 EC 流程、EBOM、FIS)與 ERP 之間缺乏整合,造成數據因重復輸入而衍生許多錯誤;缺乏 單一匯集功能,讓每位使用者要面對過多的登錄頁面;缺乏對工程變更控制的詳細分析;甚至耗費過多時間在導入 PLM 的基礎技術與核心功能等。
于是,英業達在 2002 年召集相關部門的高級主管,組織一個 PLM 建置委員會,深入設想組織的需 求與目標,并具體落實成每一條書面文字,編制成一本厚厚的需求規劃書。
「我們花了許多時間進行內部溝通、理清需求、設定明確的目標,才完成這本巨細靡遺的需求規 劃書。它詳細的程度遠超乎外部顧問群的想象。」魏瑞光強調:「正因為做足了準備功課,日后在實施推展過程中,一切都有據可查。這也是我們的PLM項目得以成功上線的先決條件。」
以Teamcenter 流暢串接五大功能系統
經過審慎評估,英業達選用全球 PLM 解決方案市占率第一的 Siemens PLM Software 公司的 Teamcenter Enterprise Solution,于 2002 年展開這場長期、攸關公司邁向知識管理水準的艱巨工 程。
「評估 PLM 方案有個重點,就是要看公司組織流程的成熟度,以及對 IT 技術的支持能力。」魏 瑞光表示:「我們認為 Teamcenter 方案容易客制化,擁有快速連接其它系統的接口(這有利于 解決英業達當時各大系統銜接性不足的問題),也提供完整、立即可用的核心程序,同時維護投資也相對輕松。」英業達的 PLM 項目初始目標就設定要「一次到位」──從完整模塊功能的全面上線,到全球站 點的同步啟用。
雖然 PLM 的導入范疇必須是全面性,才能彰顯最大的效益,但考慮到實際投資成本,英業達采 取了階段式部署,中期將達到二千人的使用規模。
成功優勢一:擁有內部參考范例
「英業達在導入 PLM 項目上有個罕見的優勢,那就是擁有一個絕佳的內部參考范例──服務器 事業群。」魏瑞光回顧這段建置歷史時,點出項目成功的第一個要點。
該公司的主要業務區分為筆記本電腦和服務器兩大區塊。后者承襲了前任東家的成熟作業流程, 但因應提升作業效率和各大系統的數據整合需求,希望建置一個電子化工具。「因為服務器事業群的作業流程較為成熟,我們通常在導入新功能后,成效立即顯現。」英業達研發技術中心協理劉達成表示:「于是當同樣的功能要部署在筆記本電腦事業群這端時,便 能夠參考另一方的經驗,調整實際部署的實施。我認為這對于整體 PLM 項目的推進是極有幫助 的,因為我們不需要等待部署一段時間后,才知道成 效為何。」
成功優勢二:收編所有舊系統數據
其次,通過巨細靡遺的準備作業與分析,英業達的 PLM 團隊做了一個重大決策:收編所有舊系統數據。魏瑞光指出:「當初我們知道,如果讓新舊系統劃清界線,不理會舊系統數據的收編問題,PLM 的建置工 作相對就簡單多了,但也就無法擺脫新舊系統并用的 后遺癥。」于是不同于高科技制造同業慣用的切割模式,英業達選擇長痛不如短痛。「我們把長達 25 年的舊 系統數據(包括 PARTS 和 BOM )全數收編進來,而且是所有工廠站點無一遺漏。」(圖2)
為何要這么堅持收編舊系統數據呢?魏瑞光分析個中利弊表示,「從人性抗拒改變的角度來看, 當新舊系統同時存在,使用者無疑的會繼續偏好舊系統,因為熟悉操作、因為不會出錯。」「那么問題就來了。新舊系統的規則之間會產生沖突、數據輸入無法確認完整性,而且組織要配置兩組系統維護人員──無論從數據的一致性,還是系統維護與人力成本,都將會產生巨大的矛 盾。」魏瑞光提醒,新舊系統并存,等同于新系統沒有真正、全面的啟用,因此也就無所謂的結案了── Never Start, Never End 。做到這個地步,PLM 無可避免將會淪為「花瓶」的下場。魏瑞光進一步指出,「更嚴重的問題是,當一套新系統缺乏使用者的關注,就無法獲得豐富的使 用經驗,也將會失去精益求精的機會。管理高層不允許 PLM 項目淪落到這種下場。」因此,實施 團隊花了很大的努力,把為數可觀的舊數據過濾篩選,轉換到新系統,繼續供給產品開發設計使用。而這股堅持的信念與毅力,也同樣映證在「一步到位」的策略實行上。英業達在負責項目人員的 技術自信基礎下,經過高 EQ 的反復溝通,歷經上線前全方位的測試,終于達成艱巨的任務。
正面效應涌現,一年節省數以億計營運費用
PLM 項目上線后運今超過三年,各種典型的實施效益也在英業達顯現,包括:提高了設計工程的生產力;通過自動化流程,降低人為錯誤、加快項目成果的完成時間;提供更快速且可靠的設計 變更控制,以及提高整體生產力,減少人力與總成本等。
事實上,PLM 導入上線后的第一年,正是英業達的年營收由谷底反彈開始成長的時期。項目團隊 當時做了一個報告,因為實施流程再造,估計約一年節省了數以億計的營運費用,而這個數字將會隨著年營收的增加,節約數字更可觀;正所謂「不花錢,就是賺錢。」
這個驚人節約數據的統計基礎之一, 來自于英業達的業績增長了,人力 增加的速度卻相對減緩。
英業達從 2004 到 2007 年間,項目數量增加了十倍之多,但因為流程設計的精準與適當性極高,人員的能力加強了、工作負荷容量也增大,使得人力增加速度卻相對減緩,真正發揮了規模經濟的效果。也因此,魏瑞光每逢響應「PLM 可以為公司賺多少錢?」的問題時,總是說:「PLM 無法為公司創造一分一毫的營收,它是公司節省成本、成功營運的重要幕后英雄之一。」(圖3)
工作態度更細膩,隱性效益不容小覷
此外,魏瑞光也說明,通過 PLM 設定的規則,每位使用者的角色和責任(role and responsibility)都有明確的定義。而這些從系統流程產生的數據,可以讓上級管理者清楚觀察哪些人員的工作態度是良好的?哪些人的態度有待改善的?并運用獎勵或約談等各種管理技巧,提升團隊的士氣或效率。
「一般導入 PLM 的企業很少談論這種應用,但我們在行為轉換這個課題上卻感受很深。」魏瑞光坦言:「我們嘗試引導一個可以有效率處理事情的行為,例如追蹤每個工作項目的細膩度,掌握每個流程設定的需求是否確實被達成等。」(圖4)
魏瑞光指出:「 PLM 項目是一種工程和組織的再造,因為所有流程都重新調整、規則化。在改變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造成終端使用者甚至中階主管的抗拒和抱怨。然而,隨著使用時間越長、應用范疇越深,使用者才會真實體驗PLM在工作效率、甚至工作態度上的轉變。」
「長期來看,我認為實施 PLM 對公司最主要的影響,是企業文化的塑造。而在這個艱巨的過程當中,要有堅持的執行力、設定明確的目標、溝通實施效益,取得管理高層的支持,才能讓PLM 項目團隊堅持不懈。」
展望未來:豐富使用深度和創意應用
英業達在建立 PLM 平臺,鏈接組織內部各大系統之后,接下來在 2008 年的重點將擺在:加強 這套平臺的執行深度──也就是讓更多人實際使用,產生更多創意與應用效益;其次,則是和 把外部供貨商、客戶互動數據的溝通機制納入本平臺。「要怎樣的收獲,就先要怎樣的播種。我們才剛要邁入正軌,整體改善空間和使用效益的層次,都還要逐步落實。我相信,通過公司高階主管群展現的強力支持態勢,以及員工們表現的正確工 作態度, PLM 更出色的應用成果,將指日可期。」
更多西門子工業案例請瀏覽“創贏——西門子工業案例中心” :https://webservices.siemens.com/referenzen/#language=zh,frame=1,pageindex=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