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25-01-13 10:39 來源:上觀新聞
在工程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自動化設備的快速復制和應用已成為常態,整個行業從“全人工”向“全自動化”的轉變可能只需短短幾年。但問題是,然后呢?
羅蘭貝格昨天在滬發布《預見2025:中國行業趨勢報告》,羅蘭貝格全球合伙人施國鍵以常見的企業自動化改造為例,拋出了以上這個問題。在他看來,即使在自動化設備替代人工之后,員工的經驗和技能依然至關重要。因此,企業需要利用新技術,并且將新技術、新方法與傳統經驗相結合,讓員工廣泛接受新技術,并主動提升自身技能,在新的工作環境中應用新的工作方式,從而實現組織的全面轉型升級。
近年來,以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呈現井噴之勢,隨之而來的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技術也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但部分企業僅僅認識到新技術替代傳統人工勞動帶來的經濟價值,而忽視了新技術如何幫助人、賦能人,從而創造更大的價值。
不難發現,如何打造新質生產力,并圍繞這個主題建立企業的獨特競爭優勢,將是中國企業的一道“必選題”。
報告認為,技術應用和人力之間絕非簡單的替代關系,兩者的協同發展將是一個長期持續的主題。企業需在價值創造過程中準確識別技術和人力各自適合的領域,并構建與之相匹配的工作方式,這才是可持續發展之道。
此外,創新性配置是為了提升生產要素的組合效率,推動更高水平的生產要素協同匹配,進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因此,僅僅追求“齊頭并進”式的發展只能增加體量,而無法提升效率。企業應該識別當前的主要瓶頸和關鍵突破點,才能有效地補齊短板,實現整體效率的提升。
施國鍵以中國企業的“出海”風潮為例,談到眾多中國企業都面臨著海外市場拓展的機遇和挑戰。然而,各個區域的市場環境、法律法規、生產關系等因素都存在著顯著差異。只有將企業手頭有限的資源配置到最適合自身發展的領域,綜合考慮區域、產品、業態、供應鏈布局等因素集中力量重點突破,才能更有效地實現企業發展。
在日常業務層面,同樣存在著生產要素配置優化的需求。施國鍵表示,很多制造型企業往往存在著產量、成本、質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平衡問題。“全面發展”雖然是一個常見的目標,但執行過程之中往往發生各項指標相互沖突,部門之間相互牽制等情況,最終導致“什么都要,結果什么都沒有”。“而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于科學合理地分析企業的‘全價值’要素,找到各種因素之間的最優組合,并落實到工作目標和績效體系之中,這樣才能讓整個組織形成共同的目標,一起‘算大賬’,從而實現企業整體的發展。”
根據羅蘭貝格的觀察,去年年初,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呈現兩位數以上增長,顯著高于全部投資增速,足以印證了制造業技改的如火如荼。
但是,報告提出,很多企業往往缺乏前期深入的調研與規劃,未能綜合考慮市場和競爭對手變化,沒有充分發揮自身的地域、資源等優勢。由此帶來的盲目轉型,很快會把一個藍海“攪和”成下一個紅海。
施國鍵表示,產品和產業升級的內核是適應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以一定的前瞻性,滿足下游客戶不斷變化的需求。需要深入研究自身優勢、品類吸引力、細分產品選擇、目標市場、份額規劃及投資測算等一系列問題,并同步準備好研、產、供、銷配套能力。
報告也認為,只要找對適合自身的發展路徑,所謂的傳統行業也可以成為知識技術密集,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戰略性新興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