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22-09-21 10:24 來源:西門子工業業務領域
中國的碳中和事業,正在從共識走向行動。
8月1日,工信部、發改委、生態環境部聯合印發《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其中提出,堅持創新驅動,以數字化智能化賦能綠色化。同月,科技部等九部門聯合發布《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2022—2030年)》亦明確加強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涉及基礎研究、技術研發、應用示范、成果推廣、人才培養、國際合作等多個方面,并提出了10項具體行動。
實現碳中和的本質是推動發展轉型,實現從資源依賴走向技術依賴。這背后是“數字化轉型”與“碳中和”兩大時代議題的交織。對此,2022年9月,在“雙碳”目標提出兩周年之際,西門子全球執行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肖松博士與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賀克斌教授共同參探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碳中和變革”所引發全球范圍內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
△掃碼即可觀看↑
產業碳中和步入落地階段,
剖析低碳轉型下一步的“原則—路徑”
當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產業的低碳轉型遭遇挑戰。一方面是經濟下行壓力下,市場競爭愈發激烈;另一方面是雙碳目標面臨時間緊、任務重的挑戰。與此同時,應該看到,實現綠色低碳轉型創新將會給各類新技術、新業態的發展帶來巨大的綠色機遇,并創造巨大的綠色市場,進而釋放強大的經濟增長新動能。據有關機構估算,實現《巴黎協定》確定的全球溫升控制目標,全球需要投資1000多萬億美元,中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需要130多萬億元人民幣的投資,為節能環保、新能源產業帶來非常好的發展機遇。
在“現實的今天”走向“美好的明天”的過程中,企業需要在保持戰略定力的同時,堅守“合理的”信念和策略——企業一方面需要保持穩健增長,不至于“為了轉而轉、餓死在中途”,另一方面能保持引導綠色低碳的方向,進而打造出業績成長與綠色轉型的共生模式。對此,幾位嘉賓結合自身的視角和經驗,給出了建議。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大量的轉型過程都是先有增量,開始很小,但是它很有活力,隨著時間的推移,增量就變成了存量,配角就變成了主角。”劉世錦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轉型過程舉例,正確理解和處理增量和存量的關系,體現了戰略智慧和前瞻性眼界,對轉型成功至關重要。對此,建議企業低碳轉型采取“先立后破,增量優先”的原則性策略。其中的經濟學理論邏輯是,增量的低碳或零碳產業,隨著產量擴大、技術改進,成本下降加快,新增量替代老存量的減碳成本優勢增大,進而加快高碳向低碳甚至零碳產業轉換進度。
在實踐上,如今以數字化技術為代表的科技創新已變成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的結構性機遇,成為企業增長的“新引擎”;與此同時,“低碳化”指引著數字化技術的發力方向,成為企業發展的“指向牌”。這兩種力量的結合,構成了肖松博士提到低碳轉型實施路徑——“數字化+低碳化”雙輪驅動。
肖松博士結合西門子的企業實踐進一步做了詮釋。今年上半年,西門子全球首座原生數字化工廠在南京正式投運。在數字化方面,南京工廠開創性地在動工前就完成從工廠需求分析到建成運營全過程的建模、仿真和驗證,在產能、生產效率和產品上市時間等方面取得飛躍;同時更在綠色低碳領域成就斐然——通過各項節能增效舉措,新工廠每年可節省約6300立方米的水,以及超過3300噸碳排放。
“作為一家科技公司,我們更關注的是怎么實現數字化和低碳化的融合,我們認為這是企業和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肖松博士總結。
數字化與低碳化雙輪驅動可持續未來
“增長和減碳是可以做到平衡的,魚和熊掌并非不可兼得。”這是嘉賓們在對話中希望傳達給企業的首要理念。對企業而言,表面上看,很多時候對低碳轉型的顧慮來源于對增加成本的擔心。但實際上,無論是低碳技術創新、綠色產品設計、新能源的使用以及生產經營中數字化的改造和融合,都可以給企業帶來可持續的經濟效益。其中,技術競爭是重點。
這是賀克斌教授給低碳轉型點出的突破方向,并以能源行業舉例。賀克斌指出,在世界經濟從資源依賴轉向技術依賴的進程中,技術成為了決定未來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與化石資源相比,以風、光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在全球分布相對更均勻,未來在風電、光伏等新能源比例逐漸上升的過程中,誰的新能源技術先機,誰就搶得發展的先機。
賀克斌特別強調,在科技領域里不能“慢立不破”,而要去競爭,要快立,要把科技的技術體系盡快立起來,然后再通過市場進入產業體系,把大規模穩定使用的技術體系能夠盡快建立起來。對此,作為技術和市場的雙重踐行者,西門子深以為然。肖松博士指出,從西門子的經驗來看,這一方法論可概括為“一點一杠雙驅動”,即以產業低碳化為支點,以低碳產業化為杠桿,數字化和低碳化雙輪驅動。具體來說,面對低碳轉型機遇和挑戰,企業應對之道在于全盤規劃,長短期結合,重點突破,進而由點及面擴展到企業運營的方方面面乃至整合產業鏈供應鏈,最后發揮乘數效應賦能其他行業伙伴和全社會共同減碳。
按照這一方法路徑,西門子已經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實踐。
在自身運營方面,西門子宣布將于2030年實現碳中和,在中國,其所有生產現場95%可以實現工業固廢的資源化再處理和再利用,并基本可實現垃圾零填埋。特別是在綠色工廠領域,以上海西門子開關有限公司為代表,更是平衡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典范,采取了從產品設計、產線自動化以及新能源利用和余熱的再利用等綜合舉措,減碳效果顯著,不僅成為國家級“綠色工廠”,業績增長還快于行業平均水平。
在供應鏈管理方面,目前西門子計劃到2025年在中國幫助500家重點供應商加速減碳步伐,將減碳相關指標納入了企業的采購決策,并已建立了覆蓋近9000家供應商的減排信息管理系統,推動整個產業鏈的綠色轉型。
在行業賦能方面,西門子以低碳產業化為杠桿,利用自身減碳的技術和經驗,賦能更多生態伙伴共同減碳。全球電子可持續發展倡議組織(GeSI)發布的報告亦顯示,未來十年數字技術有望通過賦能其他行業貢獻全球碳排放減少量的20%,是自身排放量的10倍。在綠色鋼鐵領域,西門子與河鋼集團始終并肩前行。從唐鋼新區智能無人化料場,到石鋼智能鋼廠頂層規劃及關鍵設備預測性維護,雙方攜手樹立了一個又一個創新標桿。基于自身數字化能力和減碳經驗,河鋼還推出了碳中和數字化平臺,為鋼鐵及上下游企業精準降碳提供全流程服務。西門子也正與河鋼共同探索,為達成鋼鐵產業的碳中和愿景提供科技支撐。
特別值得一提,西門子認為數字化是綠色產業鏈發展的強大引擎。比如西門子開發了產品碳足跡可信精算與追溯解決方案SiGreen,可實現貫穿供應鏈全程的產品碳足跡精準計算與追溯,賦能產業鏈伙伴摸清碳“家底”,這是做好減碳的首要一步。
從引導到眾行,共創低碳轉型市場機制
產業的綠色轉型和碳中和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一家企業的技術創新及解決方案再“犀利”,也無法解決產業鏈共同面對的全部挑戰,而政策環境、行業標準、技術發展、人才隊伍、市場機制、產業生態合作等諸多因素配套優化,才能真正實現產業可持續的未來。
對此,從戰略全局層面,劉世錦將轉向“進取型減碳策略”視為實現雙碳目標的最佳途徑之一。在對話中,劉世錦提出三種不同的減碳戰略,其中“創新型減碳”與致力減少生產的“衰退型減碳”以及致力提高碳生產率的“增效型減碳”這兩種防御型戰略不同,屬于一種進取型戰略,指通過創新的技術、工藝、方法等開辟新賽道,實現在相同產出下的碳排放減少。“創新型減碳”具有發展潛力大、“綠色溢價”低、附加效用多等多種可持續發展優勢,有機會啟動和引導遠超減碳預期的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數字化轉型。
“那么怎么能夠實現這樣一種前景?我覺得現在特別需要強調的一點,就是怎么處理好頂層設計和基層企業實踐的關系。”劉世錦呼吁建立起全方位支持綠色技術創新的增長型碳匯市場,讓類如“數字化+低碳化”雙輪驅動的市場創新主體獲得相應的回報,建立其良性的互促機制以調動起各類主體的積極性和能動性。
在當前百年變局和全球疫情交織疊加的風口浪尖,合作顯得尤為重要。這與西門子的低碳轉型理念不謀而合。肖松博士表示,氣候問題已經成為全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它將成為推動國際合作的關鍵抓手。西門子認為沒有一家企業或者一個組織僅憑個人之力能夠實現碳中和,我們需要攜手供應鏈上下游,以及不同企業和組織,形成一個低碳創新的生態系統,共同去加速減碳和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9月,西門子在中國正式啟動了“零碳先鋒計劃”,宣布將在自身運營、供應鏈和客戶三個維度加速履行減碳責任,并攜手各方伙伴共創綠色生態,最終打造端到端零碳產業鏈。
結語
今年夏天,中國各地遭受到了曠日持久的高溫熱浪,全球各地也遭遇了干旱、洪水、颶風、野火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這都讓人們感受到了全球變暖加劇氣候變化的影響就在身邊,也凸顯了應對氣候變化的緊迫性。
作為全球機體的重要組成,產業界需要有擔當且可持續地肩負起減碳的責任。在這一進程中,“邁向碳中和之路非一蹴而就,也非一成不變,需要持之以恒、與時俱進。”正如肖松博士去年9月在“零碳先鋒計劃”的發布儀式上,面對企業界同仁時分享的理念。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當下,“先鋒”二字變得更加意義非凡: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