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22-08-15 09:26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的《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暫行辦法》自8月1日起開始正式實施。《辦法》明確了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評價或認定標準。
對中小企業的培育管理為何采取梯度形式?此舉有哪些意義和作用?
破解培育工作
標準不統一難題
《“十四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劃》將優質中小企業培育工程列為九大工程之首。目前,全國已累計培育小巨人企業4762家,帶動各省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8萬多家。
工信部指出,培育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也面臨標準不統一、服務不精準、發展不平衡等問題。比如,創新型中小企業由于缺少評價標準,目前各地都在探索,但概念認識上存在差異;再如,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培育標準是由各地自行制定,各成體系,不利于培育工作的持續開展。
《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暫行辦法》,正是針對提升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工作的系統化、規范化和精準化水平而制定。
數據顯示,全國4800多萬家企業,99%以上都是中小企業,它們構成了經濟運行的毛細血管。
“中小企業數量多、分布廣,不同領域、不同行業、不同規模、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技術水平,發展訴求和發展目標也各不相同,有的在生存立足階段,有的在規模擴張階段,有的在提質增效階段,而梯度培育可以分門別類、因企施策,便于分階段實施不同的支持政策,促進中小企業一步一個臺階、階梯式發展。”全國衛生產業企業管理協會分會秘書長鄧之東對記者說。
無錫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吳琦認為,中小企業在我國實體經濟中舉足輕重,對于經濟社會發展意義重大。第一,是吸納就業的主力軍,有利于促進就業、保持就業局勢穩定,同時滿足人們多樣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第二,是開展創新的生力軍,是創新體系中最具潛力、更活躍的組成部分。第三,是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器,可以為大企業提供具有優勢價格的配套技術或產品,穩定產業鏈和供應鏈。
“對中小企業進行梯度培育,有利于統籌整合政策資源,形成政策合力,提升各項經濟資源的配置效率和政策傳導效果,增強中小企業的政策獲得感,也有利于為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可參考的階梯式目標,強化不同規模、不同類型中小企業的合作,構建創新協同、產能共享、供應鏈互通的新型產業發展生態。”吳琦說。
中小企業培育
有了評價認定標準
《辦法》明確指出,優質中小企業是指在產品、技術、管理、模式等方面創新能力強、專注細分市場、成長性好的中小企業,由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個層次組成,分別代表優質中小企業的基礎力量、中堅力量、核心力量。
根據工信部計劃,將推動形成100萬家左右創新型中小企業、10萬家左右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萬家左右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在產業導向上,培育以制造業企業、制造業和信息化相融合的企業為主,突出產業鏈屬性,重點鼓勵位于產業鏈供應鏈關鍵環節及核心領域的企業。同時,我們也會加強動態管理,如果發現已被認定的企業有嚴重違法違規或數據造假的行為,會堅決取消認定。”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小企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值得關注的是,《辦法》同時明確了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評價或認定標準。其中,創新型中小企業評價標準包括創新能力、成長性、專業化3類6個指標;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認定標準包括從事特定細分市場年限、研發費用總額、研發強度、營業收入等基本條件,并從專、精、特、新4方面設置13個指標進行綜合評分;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認定標準圍繞專、精、特、新以及產業鏈配套、主導產品共6個方面,分別提出定量和定性指標。
《辦法》不僅對評價認定工作進行規范,更對培育管理提出了系統性要求。優質中小企業的3個梯度,層次分明、相互銜接,既有利于不同層次的企業看清差距和不足,明確努力方向,也有助于各級中小企業主管部門提高服務的針對性、精準性和滿意度。相關專家表示,開展優質企業梯度培育工作,絕不僅僅是認定一批優質企業,更重要的是通過培育服務、引導帶動,引領廣大中小企業堅持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實現高質量發展。
尚需從哪些方面發力
吳琦認為,當前,中小企業還面臨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較弱,融資難題長期難解、經營成本負擔較高,人才結構性問題日益凸顯等難題。為此,培育優質中小企業還需結合其創新發展的現實需要,從以下方面進行加強:
一是出臺鼓勵中小企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人才引育的政策文件,促進科技成果的高水平大規模創造與有效轉化應用,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二是鑒于當前我國以間接融資為主的金融體系,應進一步鼓勵和支持金融機構打造符合創新性中小企業融資需求的產品和服務體系,比如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投貸聯動等,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通過發行股票、債券等多渠道融資,為企業掛牌上市提供綠色通道。
三是著力落實競爭中性原則,完善產權保護制度,進一步放寬石油石化、電力、鐵路、金融、通信等行業的市場準入。此外,對中小企業上云、數字化設備/服務購買等進行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鼓勵政府部門、行業協會、職業培訓學校與企業合作,建立有針對性、低成本、可觸達的培訓體系,提升中小企業從業人員的數字技能。
對此,鄧之東也認為,“接下來,培育優質中小企業需要發揮好政策引導作用,提供基礎政策保障,資金、技術、人才、孵化等方面的支持政策進一步落實到位。”
“企業培育主要還得依靠市場,這是企業生存發展的長期之道,只有市場才能把企業創新發展潛力真正激發出來。”鄧之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