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22-06-14 09:43 來源:中國電子報
平臺是工業互聯網的關鍵。近日,工信部公布了新一輪工業互聯網“雙跨”平臺,使得全國工業和信息化系統對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更加關注。怎樣建平臺,怎樣選擇和使用平臺,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筆者在此也想跟潮說句:工業互聯網平臺應該念好“戲”“利”“續”三個字。
首先說“戲”。一個平臺要有一個平臺的特色,要非常清晰地凸顯自己重點“在演什么戲”。就是說,在平臺建設中,要提倡“專精特新”的精神。不是說工作服務面不能攤大,而是要提倡做有限的工作點、或者有限工作面的“一招鮮”,增加解決問題的“壓強”,這樣的平臺會更有生命力。比如說,今天我們要做有震動、有轉動等動感的大機器遠程運維,就會想到容知日新、智寰科技的平臺;想做物流承運對接,就會想到全國最大的無車承運平臺——路歌。這些平臺已成為解決專業問題的“智多星”“老師傅”,當然受歡迎。遺憾的是,今天很多平臺是為了建設而建設,人云亦云,泛泛而建,仿佛什么都能做,但什么也做不精。這樣的平臺看不到未來。那么,怎樣把平臺的“特色戲”演好?這需要核心科技和知識的積累與淬煉。具體說,就是要擁有自己獨有的數據采集體系、數據計算體系,擁有人無我有,或者人有我優的傳感器、獨特的算法軟件、精妙的運行模式等。
其次說“利”。一個平臺要實現永續發展,一定要說清楚“贏的什么利”。當然,這種掙錢有多種方式,可以是“羊毛出在豬身上讓小貓去買單”的曲線模式,也可以是先賠后賺的時間差模式等,但歸根結底一定要有非常明晰的盈利內容和模式。否則,平臺不掙錢,只能說明“樹”還沒有栽活。平臺長期燒錢,就要考慮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不得不承認的是,在平臺至上的今天,確有大量的工業互聯網平臺經營慘淡,入不敷出。而真正能夠顯著盈利的平臺并不多。究其原因,要么是缺乏“金剛鉆”般的工業軟件與解決方案,解決不好實際問題;要么是靠外部資金的“強心針”匆忙上馬,平臺還只是靜止態的數據庫;要么是建設之初,市場調研不足,頂層設計有欠缺,盈利模式設計不準。當然,信息化建設也有很多都是“先上車,后買票”、邊建設邊完善的,希望尚在“燒錢”的平臺盡快練出能夠打動別人掏腰包的服務吸引力,走出平臺可“利”的路子。
最后說“續”。平臺是賦能的系統,那么,怎樣計量其賦能幾何?這就要看平臺賦能后續帶來的效果了,看看平臺“作的什么續”,以至于可以得到顯赫的后續價值,讓用戶對此平臺趨之若鶩。比如,三只松鼠以臺搭臺,借助阿里云平臺,建設出自己的云控平臺,然后在自己的云控平臺組織之下,企業銷售收入從0起步,8年即過百億元。從中我們可以體悟出阿里云、松鼠云的強大后續動能。再比如,羚羊科產平臺,當前承載科研人員、科研成果、企業需求信息等要素數據均成海量,這就為后續的“雙創”新市場主體的誕生創造了無限的后續潛能。還比如,豬八戒網組織看不見的科研力量與看得見的企業技術需求進行時空無縫對接,為企業低成本創造出難以計量的后續倍數效應的價值。諸如此類,如果立意再高遠再精準一些,連接再寬泛再生動一些,創造出的續導能量再強大一些,就應該成為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所追求的世界觀與方法論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