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22-03-03 09:17 來源:中國工信產業網
5家上市公司、90家瞪羚企業、38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破殼而出;80萬家企業“上云”,有7萬多家提質、降本、增效明顯;3年,400億專項,600億研發,他們聯合實施核心科技攻關……與大型企業“融通”合作后,中小企業在“求同存異”中加速探索轉型升級,發展道路已越走越寬。
“融通”有兩層含義,包括市場、產品、生產等方面的融合和資金、物資、信息等方面的通達。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是產業集群升級的高端形態,能夠幫助中小企業提高創新效率,實現生產能力的倍增。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形式較為多樣,主要分為協同合作和孵化投資兩個方面。
協同合作:鏈接80萬家,賦能7萬家
當中小企業成為大企業供應鏈上的“一員”,或是與大企業共同開展技術、產品的研發,能夠產出的研究成果更多、更快。
“一條化肥裝卸線原本需要13名工人,現在只需要2人”,山東泰安一家化肥企業在成為紐氏達特的客戶后,一年節省人工成本六七十萬元,還不用擔心粉塵污染的工作環境,真正實現了“智慧裝車”。
紐氏達特是一家專注精密傳動領域的“隱形冠軍”和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如今也是一位“被賦能者”。
在此之前,紐氏達特依靠自身的強悍實力在減速機和機器人行走軸等細分市場做到了行業領先。但是,隨著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紐氏達特根據實際情況發現了兩個阻礙企業發展的痛點問題:一是設備缺乏集中在線狀態監測方式和遠程運維手段,二是設備分布全國,缺乏相應系統管理手段。
通過廣泛的調研,紐氏達特找到了海爾集團旗下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海爾卡奧斯”進行合作:一方面,海爾卡奧斯助力紐氏達特對接上了8.1萬臺工業設備和近千家企業生產數據,打造了工業機器人智能云平臺以構筑后市場服務閉環,提高了機器人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雙方通過共建機器人新場景,共同開發了“智慧裝車裝備云平臺場景解決方案”。依托工業互聯網的賦能,僅用時兩個多月,紐氏達特就完成了新產線的設計研發,完成投產。
“我們整體利潤率從20%提高到40%,2022年新產品預計占營收的30%。”在紐氏達特總經理鞏相峰看來,大小企業共享研發、設計、銷售渠道等資源,可以快速打開市場。與海爾卡奧斯進行合作研發后,紐氏達特實現了從賣行動軸這樣的中間件到賣場景解決方案的轉變。
海爾卡奧斯物聯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錄城告訴記者,作為全球首個引入用戶全流程參與體驗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目前已經鏈接了80多萬家企業,賦能7萬多家企業,助力大中小企業提質、降本、增效。
孵化投資:5家“上市”,90家“瞪羚”,38家“小巨人”
誕生于專業化眾創空間的中小企業,或是接受大企業戰略投資的中小企業,能夠直接獲得大企業的人才和技術資源,贏得發展先機。
作為一家高端LED芯片及光源供應商,華引芯2020年發布了全球可量產的最小尺寸Mini LED產品,進軍了被美德日韓占據95%份額的高端LED芯片市場“戰場”;2021年成為光源芯片領域“隱形冠軍”企業,并已計劃在科創板上市。
“華引芯能夠取得如此亮眼的‘成績單’,離不開“海創匯”的大力支持。”華引芯創始人、董事長孫雷蒙和記者說道。
據悉,海創匯是海爾集團建立的創業加速平臺,也是工信部“小微企業創新創業示范基地”和“制造業‘雙創’平臺試點示范項目”。海創匯首創“有根創業”孵化模式,把科技創新與創業孵化融匯,為創業型中小企業提供“產業+導師+資本”的精準加速模式,創業服務資源涵蓋研發、設計、生產、供應鏈、渠道等全產業鏈條。
以華引芯為例,海創匯戰略投資華引芯后,向其開放優質、強大的“海爾系”生態資源,為其提供物流、運營、管理等全方位的支持和賦能,加速了深紫外UVC LED光源的產品研發技術與產業深度融合,并進一步擴大其技術應用場景,為其快速發展和產業升級提供了保障。
“我們已經成立了科學與技術委員會,未來3年內將建立專項產業基金400億元,研發投入600億元,聚焦各大行業核心技術難題,進一步強化企業科技創新能力,聚力解決困擾行業的‘卡脖子’難題。”海創匯董事長、管理合伙人劉長文向記者表示,如今海創匯已孵化出5家上市公司、90家瞪羚企業、38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助力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既是海爾集團的重要戰略部署,也是其積極落實相關政策的有效舉措。
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進一步提升資源配置的合理性,順應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大趨勢。近年來,工信部會同發改委、財政部、國資委聯合印發《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三年行動計劃》,通過夯實融通載體、完善融通環境,發揮大企業引領支撐作用,形成大企業帶動中小企業發展,中小企業為大企業注入活力的融通發展新格局。
工信部近期表示,下一步將持續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推動大中小企業在產業鏈供應鏈、協同創新等方面實現更高效、更便利的對接,部省聯動建立常態化的對接機制和對接平臺,推動龍頭企業對中小企業開放技術、市場、標準、人才等創新資源,總結推廣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的典型模式和典型經驗,通過融通發展,帶動培育更多“專精特新”“小巨人”的中小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