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21-12-09 15:08 來源:
# 金融與實體經濟
強調重視發展實體經濟,是針對這些年來所謂虛擬經濟出現的問題而提出的。這里所說的問題,首先是過度金融化,如房地產被當做投資品過度炒作,背離了“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炒的”屬性;其次是金融活動的過度自我循環或“內卷”,如難以穿透、掩蓋風險的次貸產品,有的此類活動實際上成為龐氏騙局。
還有一種情況,是信息化和數字化的快速發展,被有些人視為偏離實體經濟的虛擬活動,如有人認為電商平臺發展擠垮了大量傳統商鋪,也是對實體經濟的沖擊。
由此能否引出不應該發展金融和數字技術的結論?顯然不能。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數字經濟發展是大勢所趨,這些均為有充分理論和經驗依據的社會共識。這樣,問題就聚焦到金融如何為實體經濟服務,數字技術如何與傳統實體經濟有效融合。
在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關系的討論中,有必要提出一個生產率標準。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有利于提高生產率的,就是值得肯定和鼓勵的;反之,則是需要質疑、否定和摒棄的。過度金融化,實際上并沒有提高生產率,不是創造而是再分配社會財富。互聯網平臺中的有些不正當競爭行為,也有類似特點。
# 新型實體企業
從生產率標準出發,需要關注一種被稱之為“新型實體企業”的經濟形態的發展。這種新型實體企業,通常是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產物,具有數字技術領先、直接介入實體經濟過程、重資產、就業人數多、供應鏈優化布局等特點,因而顯著提高了生產率,形成較強的競爭優勢。確切地說,這些新型實體企業的核心特征是數字化的實體企業,體現了通過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帶動傳統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新型實體企業是國家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的成果,可以是來自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代表如華為,也可以是來自流通和供應鏈行業數字化轉型代表如京東。
應當明確,我們強調發展實體經濟,并非簡單回到傳統的實體經濟,不是僅重視發展物質形態生產,不是把所謂的“硬科技”與“軟科技”對立起來。事實上,傳統實體經濟已經大量過剩了,再多生產未必有市場需求和競爭力。這樣,我們面對的實際上是兩種不同實體經濟,一種是傳統的競爭力下降、過剩嚴重的實體經濟,另一種是數字化賦能、生產率大幅提升的實體經濟。面臨的真實挑戰是,如何推動前者向后者轉型。
# 幾個重要問題
由此我們需要深入討論和明了幾個相關的重要問題。
第一,不能把穩固制造業和提升服務業比重對立起來。近年來經常聽到兩種不大協調的說法,一種強調制造業是立國之本,比重不能再降低了,要保持在一定水平之上;另一種則認為服務業比重上升符合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規律??雌饋韮煞N說法都有道理,但難免有所掣肘。如果由表及里,則不難發現,兩者并非對立,而是相互支撐。服務業,尤其是直接為制造業提供服務的生產性服務業,包括研發、設計、物流、金融、信息服務、人力資源服務、法律商務服務等,最初大量都是包含在制造業之中的。隨著這些業務的發展和專業化分工水平的提高,采取了外包服務等業態,被劃入服務業領地。這些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相互融合,相互高度依賴。一個地方生產性服務業發達,通常相對應的是就是高水準的制造業。相反,如果生產性服務業落后,發展高水準制造業也是一廂情愿。一個很值得討論的議題是,把制造業和為之直接提供服務的生產性服務業加總起來進行觀察分析,相應地提出一個“制造和相關服務業”的統計概念,這樣才能客觀全面科學地看待和推動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協同發展。
第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重點是數字化改造。生產性服務業需要率先采用數字技術,才能與時俱進地為制造業賦能。在眾多場景下,生產性服務業實現數字化的門檻低,需求強,更易于接納數字技術。例如,近年來數字化引領的金融科技在諸多方面都取得了革命性進步。服務業通常被認為生產率低于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的數字化改造有可能改變這種局面,并帶動整個服務業提升效率。
第三,實體經濟的數字化轉型要由消費到生產,從流通到制造。近些年數字經濟的發展主要分布于零售批發、社交媒體的領域,以面向個體為主?;蛘哒f,集中于產品生產出來后,如何到達消費者的領域。下一步,重點要逐步轉向產品的生產過程。如果說消費和流通領域的數字化是序幕的話,生產領域的數字化才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大戲,也才能實質性提升實體經濟的質量、效率和可持續性。
第四,實體經濟的數字化重心逐步轉向人工智能。打一個不大貼切的比喻,與實體經濟相比較,互聯網相當于通道,5G技術是其中的高鐵,大數據是原材料,云平臺相當于倉儲,而人工智能則是機器設備。其他技術主要是產生、運送、儲存、連接數據,而人工智能則是用數據生產出信息量更大、更有價值的數據。電商、社交媒體平臺等初期主要是數據連接的產物。自然語言處理、圖像識別、智能駕駛、算法推薦等的快速發展和應用,顯示了人工智能技術的巨大潛能。人工智能在實體經濟的應用,既可以表現為對生產能力配置的優化,也可以體現在對宏觀經濟、行業和具體產品市場運行的實時感知和預測決策,從而顯著改進資源配置效率和經濟運行的穩定性。
第五,數字技術助推綠色轉型。雙碳目標提出后,中國經濟社會的綠色轉型已成大勢。綠色轉型的實質,是用綠色技術替代傳統的非綠色技術。綠色技術的創新和推廣,需要實現三個目標:高技術含量、生產率和附加價值,低排放乃至零排放,與傳統技術相比較的低成本。在此過程中,數字技術將發揮重要或關鍵性的作用。數字經濟和綠色經濟相互賦能,成為經濟社會轉型升級新動能的兩翼。我們所說的新型實體企業,也可在數字化綠色化實體經濟的意義上加以理解。
第六,實體經濟數字化要擺正政府、企業和市場的關系。政府應把注意力放到制定規則、維護公平競爭、提供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合理引導預期等方面,對具體技術路線不必過多干預,更多由市場競爭和產業發展進程來解決。監管要跟上數字技術發展的步伐,平衡好與創新的關系,營造并維護有利于數字化綠色化實體經濟有活力可持續發展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