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20-12-21 15:08 來源:北極星輸配電網
12月17日,中國電器工業協會第六屆會員大會上,中國電器工業協會會長南存輝在中電協工作報告中對五年來電器工業行業運行情況做出總結:
過去的五年,國際形勢深刻變化,全球經濟增長放緩,貿易保護主義加劇,而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蔓延,更加劇了世界形勢的復雜多變。同時科技與產業革命的蓬勃興起,催生出了新業態、新模式、新市場和新消費。面臨新的形勢,中電協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圍繞《電器工業“十三五”發展指導意見》,落實黨中央的戰略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根據產業自身特性,發揮產業基礎雄厚,創新動力強勁等特點,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深入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科學應變,加強基礎能力提升,補齊短板弱項,加大創新力度,推動行業健康發展。現將五年來行業運行情況和中電協主要工作向理事會進行報告。
“十三五”時期,國家提出了“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發展思路。中電協緊密結合電工行業發展的實際,堅持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轉變發展方式,增強核心競爭力為首要任務,近一步穩增長、調結構,以攻高端、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和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為主要措施,五年來電器工業的產業規模保持了穩定的增長,行業整體和技術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調整勢頭良好,有效推動了電器工業平穩、健康發展。
(一)行業實現平穩增長
電器工業規模以上企業數量從2016年的20043家增至2019年21512家;資產總量從2016年的5.09萬億元增至2019年的6.17萬億元,年行業主營業務收入保持在5萬億元以上,利潤總額超過2500億元。“十三五”期間行業進出口貿易狀況趨于平穩,年進出口總額穩定在1500億美元左右,其中出口額超過1000億美元。行業主要電工產品產量相對穩定,2015年底發電設備累計裝機15.07億千瓦,2019年底發電設備累計裝機20.11億千瓦,年均新增發電設備裝機增速為6.38%。變壓器產量在“十三五”前期略有下滑,并于2019年達到歷史新高17.56億千伏安,中低壓開關、電線電纜、交直流電動機、電焊機、電動工具等主要產品產量均保持相對健康穩定發展。
(二)能源裝備結構持續優化
我國電力供需結構持續向綠色低碳轉型,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和發電量均保持較快增長,清潔能源發電裝機占全部裝機比例超過40%,其中水電裝機3.6億千瓦、核電4874萬千瓦、并網風電2.1億千瓦(陸上風電2.04億千瓦、海上風電593萬千瓦)、并網太陽能發電2.0億千瓦、生物質發電2254萬千瓦。從近五年歷史數據來看,風電、光電、水電、核電發電裝機比重共上升了14.24個百分點。具體如下:
(三)重大裝備自主化能力得以提升
發電領域,600兆瓦超臨界和超(超)臨界火電機組發電標準煤耗從2016年的308克/千瓦時降至2019年307克/千瓦時,600℃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技術、1000MW級濕冷機組、1000MW級空冷機組、600MW級濕冷機組和600MW級空冷機組被廣泛應用,清潔高效煤電成套設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效煤電清潔高效燃燒技術試驗中心,超超臨界主蒸汽安全閥熱態試驗臺相繼建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白鶴灘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標志著我國大型水電機組設計和生產制造技術已達世界領先水平;首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F級50MW重型燃氣輪機實現滿負荷穩定運行;輸變電設備領域,隨著在±800千伏、±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電工程、柔性直流輸電工程等一批項目建設,輸配電設備中的變壓器、電抗器、避雷器、絕緣子及套管、換流器、控制保護系統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技術性能指標達到了國際領先。此外,電工行業還在配合變電站智能化升級、智能電網建設、微電網改造、岸電、超導變電站以及智能用電建設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
(四)智能制造獲得長足發展
截至2019年,我國電器工業實施智能制造專項的總數多達70余個,這些項目有智能化產品和裝備、智能化生產線、智能化服務模式、工業云、工業互聯網項目,涉及的領域既有發電設備也有輸變電設備;既有高壓設備也有中低壓設備;既有一次設備也有二次設備,實現了對電器工業全產業鏈的覆蓋。行業骨干企業基本已形成較完整的數字化車間生產系統,管理及質檢體系間逐步實現了互聯互通。如哈電機發電設備遠程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系統,覆蓋了機組全壽命過程;正泰集團建立可追溯的數字化質量管理系統;常熟開關全面實施了面向智能制造用戶端電器制造的新模式;臥龍集團建立了集多個關鍵工藝為一體的新能源汽車電機制造數字化車間。
(五)國際競爭力穩固增強
在國家“走出去”戰略和“一帶一路”建設倡議下,我國電器工業海外市場開拓經歷了從產品輸出到服務輸出,再到投資并購的升級迭代,企業積極布局海外市場,不斷提升全球競爭力。在電站設備方面,哈電集團、上海電氣、東方電氣已經參與諸多海外大型水電、火電站的建設。哈電集團為迪拜哈斯彥清潔燃煤電站項目和土耳其澤塔斯660MW超臨界火電項目提供核心裝備。輸配電方面,西電集團、特變電工等已經為電網公司海外項目提供了成套產品。核電方面,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在海外斬獲多個訂單。新能源方面,我國太陽能、風能設備已經落戶多個國家。
(六)企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
隨著產業格局的變化、市場監管的加強,一批優勢企業的崛起,為行業樹立了標桿。行業骨干企業憑借技術研發能力和齊全的產品鏈優勢,整合設計、研發、制造等資源,提供一體化產品解決方案和工程服務,開展國內外的EPC工程承包項目。他們以國際化視野、充分利用國際國內資源布局產業發展,戰略選擇和發展路徑日益明晰。如中國西電集團承擔著促進我國輸配電裝備技術進步和為國家重點工程項目提供關鍵設備的重任,多項科研成果填補國內空白;上海電氣集團依托主業,拓展海外產品服務領域,開展節能環保電站項目,推進現代制造服務業發展轉變;東方電氣致力于“優煤電、強核電、精氣電”的“多電并舉”的產業格局,加速發展工業透平、電站服務、新材料三個新產業,推動集團公司產品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正泰集團借助產業鏈系統集成優勢,從低壓到高壓、從元件到成套、從成套到系統、從傳統產業到新興產業,帶動了原有電器產業的轉型升級,形成了為輸、變、配電服務的產業鏈,同時推進太陽能產業鏈的發展。部分中小企業以專特精新為企業發展的聚焦點,專注擅長業務領域的創新能力發展,成為頗具特色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