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20-10-16 16:14 來源:南方報業傳媒 郜小平
“很多企業在遭遇經濟下行壓力時,往往首先砍的預算就是信息化投入,他們寧愿做自動化,也不愿構建自己的‘心臟’和‘大腦’。”——10月13-14日,第九屆小蠻腰科技大會工業軟件國產化高層論壇,一位行業人士的演講引發了不少參會者的共鳴。
當前,我國正加快推動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作為智能制造的關鍵支撐,工業軟件對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實現自主可控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如何打造國產工業軟件,成為此次產業界關注的焦點。
潛力:產業升級帶動千億市場需求
“很多人覺得工業軟件有些偏門,但實際上,它涉及到每個人的吃穿住行,比如建房子、造車是CAD軟件設計出來的,手機離不開CAE軟件設計、分析、制造,工業軟件是我們生活中觸目可及的工業數據的源頭。”工信部電子五所軟件與系統研究部戰略研究室副主任卞孟春說。
在卞孟春看來,工業軟件可以將存在大腦里面的訣竅、技能以及經驗,形成一個個可以調用的工業App,能夠提高產品價值、降低企業成本,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在產業鏈中發揮關鍵作用,工業軟件還是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的關鍵支撐,關系到產業安全、網絡安全。
盡管工業軟件是一個小眾產業,卻是工業制造的大腦和神經,并已經形成了一個千億市場的“蛋糕”。根據賽迪顧問測算,我國工業軟件市場規模由2016年的1247億元增長至2018年的1678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6%。如果2020年繼續保持16%的復合增長率,則工業軟件的市場規模將在2020年達到2258億元。
也正是看到了這種潛力,此次論壇的舉辦地廣州,近年來不斷加速以工業軟件為突破口,帶動產業高端轉型。9月30日,廣州市工信局印發《廣州市加快打造工業軟件產業生態城的行動計劃(2020-2022年)》,其中提到,到2022年,廣州力爭建成“一城一中心”(工業軟件產業生態城、國家工業軟件適配驗證中心),工業軟件產業生態體系初步形成。
目前,廣州擁有全球41個工業大類中的35個,是華南地區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城市,打造了汽車、智能裝備等千億級產業,集成電路、醫藥制造等百億級產業,制造業結構升級優化和企業數字化轉型帶來旺盛市場需求。
難點:投入大周期長讓企業望而生畏
然而,掰開國內各大制造業平臺的“內核”,可以發現,重要部件幾乎都是外國軟件,國內開發的多是其中應用部分。
在面向C端的娛樂類的平臺軟件,其針對的是十幾億人的市場,如果成為爆款,就能賺得盆滿缽滿。但做一款工業軟件,則意味著需要長時間的“冷板凳”。
賽意信息智能制造事業部總經理李文賢就提到,工業軟件研發周期比較長,技術壁壘比較高,回報比較慢,而軟件企業多是輕資產運營,在資本市場也難以被看好。更難的是,國外同類產品很成熟了,短期內難以超越,即使做出來,用戶也不會選擇。目前,在一些核心軟件領域,國產工業軟件占比偏低。
卞孟春引用的一組數據顯示,在全球CAD、CAM軟件領域市場規模為86.6億美元,而國內規模僅7.3億;CAE市場更低,國內約占到國際的5%。
技術之外,也還有不少讓企業煩心的事情。廣州中望龍騰副總裁劉玉峰就關注到不少同行專家抱怨,工業軟件是被盜版打敗的,盜版導致國產工業軟件沒有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也得不到營養,即數據的反饋。
“因為大家可以用5塊錢的盜版軟件,或者在網上不用錢下載一個盜版軟件。”在劉玉峰看來,一個原因還是國產工業軟件品質不過關,功底不過硬,企業不愿意為此付費。
伴隨著復雜的外部環境,工業軟件領域頻頻遭遇“卡脖子”事件,工業軟件國產化日益迫切。
破局:以工業軟件云平臺完善產業生態
隨著智能制造模式的轉變,行業也迫切需要更加靈活的工業軟件,在產業的變革中也為工業軟件帶來了新的機遇。
李文賢說,過去制造模式是大批量生產,這種模式對企業來說生產難度并不大,隨著整個C端市場需求的多樣性以及制造技術本身的發展,這位制造端帶來的這種不確定性是幾何級數的增長,這使得企業需要新的軟件。
“技術在更新換代,內容也在不斷變,技術并非唯一的因素,相比之下,軟件企業可以通過服務客戶長期積累寶貴的經驗,強化對工業場景的理解和對實用性的掌握。”李文賢說。
廣州中望龍騰則選擇了一條國際化參與的路徑。“國外的版權環境比較好,那為什么不去歐洲賺錢呢?”劉玉峰說,截至目前公司在全球90多個國家有銷售,同時在國際上提前布局并購,讓公司的研發能力可以快速滿足最新的市場需求。
硬件設備制造出身的華為,也加快了軟件生態的布局,僅在華為,各種工業軟件門類就有將近1000種。華為云產業發展與運營部總經理李鵬程倡議,共建工業軟件云平臺,數據可以在平臺上以共享,行業領域的Know-How可以沉淀下,而不至于停留在機器上;有了共享平臺,還可以解決跨學科人才難求的問題。
事實上,借助工業互聯網的發展浪潮,不同的工業軟件都能以云的方式上平臺,其他企業都可以在平臺上點擊使用,按時間與時長來計費,大大降低企業的資金門檻。
這也有望為國產工業軟件打造良好的應用生態。多位專家認為,我國有市場規模大、應用場景豐富的優勢,雖然迭代中的穩定性有待提升,但只要有越來越多的人敢于吃螃蟹,更多的工程師參與豐富生態,它就能不斷優化性能,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