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20-09-09 18:03 來源:央廣網 融媒體
南京軟博會“長三角智能制造與機器人產業發展研討會”8日上午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丁漢,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單忠德等專家學者,為南京和長三角智能制造與機器人產業發展建言獻策。
“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單忠德在研討會上說,中國工程院會同工信部等開展的“制造強國戰略研究”結果顯示,我國雖然規模優勢明顯,但質量效益仍有較大發展空間。發展先進制造業,建設世界制造強國,實現“中國制造、中國速度、中國產品”向“中國創造、中國質量、中國品牌”轉變,必須堅持創新驅動,實現數字技術、信息技術和制造技術融合發展。
單忠德說,長三角是我國著名的制造業集聚區,江蘇省是傳統的制造大省,南京是江蘇省省會,這里不僅擁有豐富的科教人才資源,而且具有雄厚的產業基礎,具備成為智能制造與機器人產業發展高地的內外條件,南航將進一步加大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加大人才培養與成果轉化力度,更好服務南京“創新名城”建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丁漢在發表演講時說,機器人雖已廣泛應用于國民生活和經濟各領域,但其靈活性和智能決策能力等方面尚顯不足。學界和業界在推動機器人產業發展中,切忌盲目追求“高大上”的炫酷,而忽略了“真管用”的初衷,畢竟機器人是要切實幫助人解決實際問題的,要有效擴展和延伸人類的能力,而不能只做“無用功”,市場也不會為此買單。
丁漢指出,未來機器人的發展方向是“共融機器人”。具體包括三個層面的“融”:機器人與環境自然交互“共融”,機器人可以走出特定區域,走進山地、雪地,來到人來人往的街道,在動態環境中實施作業;機器人與機器人之間互助互補“共融”,機器人可以通過多“人”協作以實現單體能力的突破,通過合作增強機器人整體功能和性能;機器人與人協同作業“共融”,機器人不再被動等待人的協助、不再一味依賴人的編程,而要能夠主動感知并解決各種問題。
丁漢說,為實現以上與環境,與其他機器人,與人類共存、共事、共融的目標,機器人需要在“身體”“感知”和“意識”上進行革新。而這需要通過機械、信息、力學、材料、生物等學科和產業的深度交叉融合,才能取得突破。現在,這一個個“碉堡”正在被我們攻破。可以預見,隨著先進制造技術、信息技術以及人工智能技術的創新與發展,機器人制造水平將越來越高,“能工巧匠”“聰敏體貼”和“分工合作”等類型共融機器人將深刻影響人類生活。
“縱觀科技發展史,機械設備是對人類四肢的延展,計算機是對人類大腦的拓展,機器人則是對人類綜合能力的模仿,是具有感知、認知和自主行動能力的智能化裝備。”丁漢說,共融機器人愿景的實現,需要各界的共同努力,華中科技大學相關研究院承擔了“江蘇省智能制造發展戰略研究”課題,他對南京和長三角智能制造與機器人產業發展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