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20-08-11 10:06 來源:機器之能 力琴
車企「造車」的勢頭只增不減。前有奔馳造車,后有特斯拉、小鵬、蔚來等新勢力造車。
在「造車」界最近迎來一位「新秀」。憑借中國最大房地產開發商的名號跨界造車。在「造車」這件事情上高舉高打,從自建工廠到連發六款新車,以投入千億的勢頭打開智能制造造車的新局面。
在其首次公開曝光的「造車廠」中,引進德國和日本等國的先進技術甚至整套生產設備,在全面達產后,可做到每分鐘生產1輛車。
說到「造車」,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的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想必是記憶猶新,由大型機械臂執行的「自動造車」現場曾在一時間引發行業轟動。
最近,類似的「造車」熱潮也在國內重現。國內最大房地產開發商恒大集團旗下的汽車制造部門「恒大汽車」在發布六款新能源汽車后,首次披露了其在上海和廣州的自動化汽車生產基地。
在諾大的汽車生產基地里,集結了2545臺智能機器人,均來自世界各地優秀的自動化產線,從點焊、鉚接、膠合,到噴漆、安裝、運輸等工作,都由它們來執行。
恒大汽車制造自動化產線對標的正是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從機器人數量來看,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僅有數百臺,而恒大上海、廣州基地共裝配了2545臺機器人。
從車型及生產規模來看,特斯拉目前僅有4款車型,一周生產5000輛車。對比之下,入局汽車制造行業兩年的恒大汽車目前推出了六款新車車型。
官方稱,恒大志在成為新能源汽車全球龍頭,在產品研發上全面對標特斯拉,并在產能規模上超特斯拉。
據恒大的規劃,其每個基地的首期產能為10萬輛/年,2-3年的規劃總產能為100萬輛/年,10-15年的規劃總產能為500萬輛/年。
聲稱要在三年內實現100萬輛產能的恒大汽車底氣何在?我們從其首次公開曝光的自動化造車產線一窺而知。
一 首次曝光「造車」自動化產線,2545臺機器人1分鐘造1輛車
在新能源汽車全面鋪開的形勢下,車企「造車」的勢頭只增不減。前有奔馳造車,后有特斯拉、小鵬、蔚來等新勢力造車。
在房地產開發商巨頭光環之下,恒大汽車「造車」可謂是氣勢洶洶。
在其造車自動化產線中,集結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智能制造工藝,在工廠中不乏來自各地優秀的「大塊頭」機械臂制造商,有來自德國舒勒的沖壓、德國庫卡、日本發那科的車身自動化制造、德國杜爾的涂裝等。
據官方稱,此次公開亮相的上海和廣州的自動化汽車生產基地已全線進入設備調試安裝階段,均按照工業4.0標準建設,裝配了2545臺智能機器人,全面達產后能做到每分鐘生產1輛車。
生產效率極高的背后,離不開沖壓車間、車身車間、涂裝車間、裝配車間這四大車間的支持。
據了解,四大車間分別配備了德國舒勒全自動沖壓生產線、德國庫卡和日本發那科智能裝備、德國杜爾的全自動涂裝生產線以及全自動裝配線。
一是沖壓車間,采用的是德國舒勒沖壓裝備,擁有MMS智能自診斷系統,據稱是世界最領先的全自動沖壓生產線。
沖壓車間
在沖壓車間里,通過德國舒勒全自動沖壓生產線,一塊鋼板能迅速「變身」為車身形狀。
沖壓車間——德國舒勒全自動沖壓生產線
二是車身車間,采用德國庫卡和日本發那科裝備,運用數字化雙胞胎技術,在行業首創生產數據跨車間協同,據稱是世界最先進的高端智能「黑燈工廠」。
車身車間
車身車間里,德國庫卡巨型機械臂可以分毫不差地執行點焊、鉚接、滾邊、膠合等工作。
車身車間——庫卡全自動化產線
三是涂裝車間,該車間引進了德國工業巨頭的杜爾生產線,可實現全自動噴漆、涂膠,并引入橫置烘爐、快速換色等技術,實現智能、環保、定制化涂裝。
在涂裝車間里,手握3D噴槍的智能機器人能全方位、不留死角地完成自動噴漆、涂膠等任務。
涂裝車間——德國杜爾涂裝機器人
四是裝配車間,其采用德國杜爾全自動裝配線,能夠通過3D視覺定位系統,幫助機械臂快速精準地安裝車門、車輪等重要零部件。
裝配車間——雙色弧形燈廊
目前兩大基地已全線進入設備安裝調試階段,上千名工人正為全面投產進行設備調試,最快可實現一周萬輛的生產量。
二 房地產富豪投入上千億造車,力爭趕超特斯拉
在首次曝光公開「造車」工廠之前,恒大汽車的決心是成為新能源汽車全球的龍頭,力爭趕超特斯拉。
在「造車」這件事情,恒大毫不含糊。據公開資料稱,恒大創始人許家印已經為「造車」共計投入了3000億。
恒大集團是中國最大的房地產企業,于1996年由許家印創立。創始人本人也憑借多年來的打拼,早早在房地產行業奠定自己的名聲。
據今年3月的《2020胡潤全球房地產富豪榜》顯示,恒大集團董事局主席許家印以2310億元的身家領先成為全球房地產首富。
恒大集團董事局主席許家印
之所以能夠在「造車」事情上高舉高打,在于其底氣十足。鑒于近年來房地產的政策收緊,倒逼房企轉型,以房地產為主線,開辟新業務,而新能源汽車就是其中一塊重要的業務陣地。
恒大「造車」之路始于2018年。作為汽車制造的跨界玩家,恒大汽車從一開始就選擇了自建工廠。
據公開資料顯示,目前恒大新能源汽車已擁有廣東、上海、天津、遼寧等多個整車生產基地。其中,廣東南沙和上海松江生產基地將于2020年下半年竣工,2021年投產,首期規劃產能均為20萬輛。
在自建工廠之余,為了引進世界最頂級的核心技術,恒大還開展一系列國際并購與合作,積累電池、動力總成、3.0底盤架構、先進整車制造等各領域關鍵環節技術。
早在2018年,恒大通過收購賈躍亭創辦的美國電動車初創公司法拉第未來(FF)拉開收并購的序幕,然后收購瑞典電動汽車公司NEVS,獲得整車研發能力和資質。
緊接著,恒大通過入主卡耐公司,布局日本動力電池技術;入主荷蘭e-Traction公司和英國Protean公司后,全面參與輪轂電機技術。
除收并購外,恒大還通過入股、合資公司的方式獲得與目標公司合作優勢技術、共享渠道的機會,比如入股廣匯集團,獲得全球最大的汽車銷售渠道,與超級跑車制造廠科尼賽克合作,共同組建合資公司等等。
造車「買買買」、「高調合作」的背后也詮釋了恒大的「造車」邏輯。
去年11月,許家印曾在恒大汽車戰略峰會上提到其「造車」邏輯,「我們造車要技術沒技術,要經驗沒有經驗,可以說是『一窮二白』,所以我們要開辟一條和全世界車企不一樣的造車路。」
許家印也曾表示,恒大集團造車沒有技術積累,沒有廠房等設備,因此造車的思路就是買買買,依靠全球各大優質供應商來實現造車。
如今,僅僅入局汽車產業兩年,便在新能源汽車方面稍有建樹。今年八月初,恒大汽車一次性發布了首期六款「恒馳」新車,覆蓋轎車、轎跑到SUV、MPV乃至跨界車。按照恒大規劃,恒馳全系列產品將從2021年陸續實現全面量產上市。
從「默默無聞」自建工廠到今年連發六款新車款式,恒大決心將千億重砸向「造車」。
造車的野心與現實
恒大付諸千億造車的野心昭然若揭,許家印的野心已一目了然。
實際上,透過恒大亮相的自動化造車廠,我們或許可以發現,絕大部分先進技術都來自于國外優秀的智能制造廠商,歸根到底,恒大何以通過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再建立自身的核心技術實力?答案現在也許并不明朗, 但最終要實現的目標是一致的。
如是按照造車的邏輯,一臺新能源汽車從研發到量產,至少需要4到5年時間。恒大在造車這件事情上,通過「買買買」、「高調合作」的路徑,縮短了新車的研發周期,為增強市場競爭力贏得時間。
先是通過先進的智能制造自動化生產提升生產效率、產品合格率及品質,在保證質量的同時,控制生產成本。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實現大規模銷售的覆蓋面,反哺生產。
智能制造是生產力,最終的目標是實現大規模生產,覆蓋市場。配備先進生產技術,可將產能最大化。受益于超大規模產能,恒大汽車將擁有比競爭對手更有利的成本優勢。
許家印視察恒大汽車生產基地
許家印在視察恒大汽車生產基地時表示:「我們要實現三到五年內,把恒大汽車打造成為世界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新能源汽車集團,絕對不是夢!」
在證明恒大有「造車」實力只是第一步,量產、交付的車輛,最終仍要通過市場檢驗。
注:文中部分圖片來自恒大集團官網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