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20-06-28 09:47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6月24日電 數字經濟與傳統經濟正在加快融合。今年上半年,中國二十多個省份出臺發展新基建規劃,加快構筑數字經濟“底座”,企業也正努力搭乘合適的數字快車。
新基建與實體經濟的融合不斷落地,數字化為傳統行業賦能進入實踐期。
不僅有5G智慧煤礦,5G智慧港口也進入落地期。寧波舟山港打造了“5G+智慧港口”商用樣板。該港口力圖通過運用5G與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促進效率提升、成本降低,以及保障設備人員安全等。
在工業互聯網實踐中,浪潮工業互聯網平臺結合國家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區塊鏈、國家商用密碼技術等,形成可全程追溯的產品質量碼,現已服務茅臺、格力、美的、東阿阿膠、青島啤酒、海爾三菱等3000家企業上平臺,累計賦碼產品1.1萬種。
目前,中國各地加緊推進新基建。據公開資料,已有20多個省份發布相關規劃。以廣東為例,今年廣東共安排省重點項目1230個,并提出5.9萬億元人民幣的新基建項目。
綜合各省規劃看,主要聚焦于5G、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聚焦底層技術研發、基礎設施建設、新業態拓展、人才培養等領域。
互聯網平臺公司也加大新基建投入。阿里巴巴集團計劃為新基建投入2000億元。阿里巴巴副總裁劉松表示,云計算、云服務是整個數字社會的底座,阿里2000億元投資用于云操作系統、服務器、芯片、網絡等重大核心技術研發攻堅和面向未來的數據中心建設。
騰訊則宣布未來五年5000億元用于新基建布局,包括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服務器、大型數據中心、超算中心、物聯網操作系統等領域。
新型基礎設施加快建成,企業如何用好這些設施是下一步面臨的問題,尤其是中小企業,在疫情難關下數字化轉型還存在困難。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產業數字化占GDP比重為27.63%,落后于英國的54%、美國的52.8%、德國的54%。這意味著在中國數字技術對整體經濟的滲透遠遠不夠。
2020年,中國官方發起企業“上云用數賦智”行動,要求平臺企業幫助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提供多層次、多樣化服務,減成本、降門檻、縮周期,提高轉型成功率。
目前,中國多地推出“上云補貼”,企業購買云服務,可獲政府補貼。賽迪智庫信息化與軟件研究所所長吳志剛表示,通過這種方式能夠讓中小企業從不會轉、不敢轉、不能轉,變為通過數字化轉型,競爭力更強。
未來中小企業購買數字化服務,就像購買電一樣,這其中大企業也應盡到責任。劉松表示,大企業應盡量把平臺做得更專業化,提供一站式服務,讓中小企業花幾萬元成本就能進行數字化轉型,過去零售業、服務業都經歷了這樣的過程。
吳志剛說,以平臺企業整合上下游,打造數字化供應鏈,不僅能給中小企業提供系統服務,同時也能幫助企業找到市場,這也是新基建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