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20-04-21 10:06 來源:人民網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巨大挑戰,而以無人工廠、黑燈車間、不見面生產等為代表的一批制造業新形態,正成為“成都制造”對沖疫情影響、化解不確定性風險的重要工具。
回頭來看企業管理的一個經典理論“微笑曲線”:這條曲線高高翹起的兩端,分別是設計和銷售環節——它們被認為是制造業擁有最高附加值的部分,而曲線的波谷位置留給了工廠端,也就是生產制造環節。
而當下,伴隨著新一代技術的演進,不少像新希望乳業、通威太陽能這樣的成都企業已經不甘于繼續扮演這條經典曲線中的“底部支撐”角色。在它們的“無人工廠”里,人工智能取代了枯燥的崗位,線上的數字管理系統取代了紙質的記錄,同時也催生出了許多更有創造力的崗位。疫情危機下,透過“無人工廠”這個觀察窗口,我們看到了制造業光明的未來。
車間之變
智能車間24小時運轉
卻不需要多人值守
新希望華西乳業的智能車間變身一座24小時運轉,卻不需要多人值守的“無人工廠”。在記者1個多小時的走訪過程中,全程都看不到一滴奶,就連在車間作業的工人也接觸不到一滴原奶……
車間是制造業最基本的單元,同樣也是智能改造升級的窗口。通過遠程運行維護、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綜合手段,新希望華西乳業的智能車間變身一座24小時運轉,卻不需要多人值守的“無人工廠”。而這也是新希望乳業在全球14個工廠中,智能化水平最高的一個。
新希望乳業數字科技部總經理王少君表示,任何事物都有兩面,這次疫情對于遠程、移動、智慧方面的產業和應用是契機。“如果還像過去傳統的靠人工操作,不僅出錯率高,萬一有人感染,整個班組都要被隔離,這對現場生產帶來的沖擊就非常大。”
新希望乳業自動化生產車間 ,機器人正在進行作業
在記者1個多小時的走訪過程中,全程都看不到一滴奶,就連在車間作業的工人也接觸不到一滴原奶。原奶進廠后被裝進“巨無霸”密封儲奶罐里,經由彎彎曲曲、粗細不一的管道進行處理,標準化生產避免了牛奶與人及空氣接觸,并以此保證環境的無菌化。
“以閥門控制為例,智能化改造前,生產線上有1600個閥門,需要配備8個生產管理人員進行日常操作。”如今智能化的設備包辦了這樣單一重復但衛生安全要求極高的工作。每一次制奶完成后,罐體和管道還會進行自動清洗。每條產線只需要2至3名工人流動檢視。王少君表示,在全面實行數字化轉型戰略之后,2017-2019兩年時間內,工廠的人工效率(單人的產量)提升約19.2%。設備運行效率提升約13.5%。
車間外,“智慧倉儲”同樣顯現奇效。記者看到,在高約20米的自動化立體倉庫內,一箱箱成品乳制品被機械手臂“送”上傳輸帶,沿著軌道勻速進入19米高的貨架中的一層。隨即,“上架成功”的信息實時顯示在控制屏幕上。倉庫現場除了自動控制室里的工作人員外,鮮見有工人作業。
變化同樣發生在新興產業。走進通威太陽能(成都)有限公司位于成都雙流區的生產工廠,一條白色的走廊映入記者眼簾。透過兩側的透明玻璃,可以看到工業機械臂在一排排設備間忙碌著。偌大的廠房里,工人卻寥寥無幾。獨占全球15%的市場,成本卻僅為競爭對手的70%,通威通過“智能制造”達到這樣的成績。
2017年9月,通威太陽能世界首條工業4.0高效電池片生產線正式投產。其電池片平均轉換效率最高可達22.5%。目前,通威已實現總計13GW的電池片產能,產品成本為全球最低。據了解,公司已計劃在3年內完成智能工廠的建設,使其成為以信息物理系統為基礎的集工程、生產、供應鏈三維為一體的顧客、工廠、供應商緊密融合型智能工廠。
崗位之變
到車間去寫代碼
為工廠裝上數據大腦
采訪中,記者接觸到了不少程序員,他們常常不在辦公室,而是一頭扎進生產車間。“在車間寫代碼”,是這群人的共同特征。他們為工廠裝上數據大腦,通過對生產端的各類數據深度學習,基于人工智能算法,每一道工序都能找到最優的方案,降低在加工環節的成本投入……
雖然辦公室與生產車間只是“樓上樓下”,成都新希望乳業的工人楊師傅每天只需要在交班的時候去巡檢一次機器設備。更多的時間,他都會待在中控室里。這里只有寥寥幾個員工正在全神貫注操作電腦,間或有敲擊鍵盤的聲音。“通過操控電腦屏幕上各個流程工段的畫面,就可以實現對生產實時有效的監控。”
人因崗位而變,崗位同樣因人而變。當人工智能取代了一部分枯燥且沒有創造性的崗位時,也催生出許多新的崗位。采訪中,記者接觸到了不少程序員,他們常常不在辦公室,而是一頭扎進生產車間。“在車間寫代碼”,是這群人的共同特征。首席信息官、技術總監、自動化事業部總經理、透明工廠講解員……傳統制造企業里出現的新頭銜,讓我們看到在數字經濟掀起的這股新動能中,從事新工作的人們共同匯聚出屬于新時代的信息流。
在成都積微物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液晶大屏上,一排排參數實時跳動著,這些數據代表著從原材料到鋼鐵成品中間的各個環節。環節越多,影響產品質量的因素就越多。積微物聯技術總監陳軍介紹道,鋼鐵行業歷經上百年的發展,積累了大量的經驗。然而,經驗都是碎片化地藏在“老師傅”的腦袋里,像一個個黑箱,難以形成經驗共享與規模化的復用。他們要做的就是將這些隱性化的知識顯性化,并幫助打破人的傳統思維框架與認知局限。
在成都積微物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液晶大屏上,一排排參數實時跳動著,這些數據代表著從原材料到鋼鐵成品中間的各個環節
“煉鋼就是煉渣”,這是鋼鐵生產過程中的一句老話。為了將原料中一些不需要的雜質去除,就需要進行造渣。造好渣是實現煉鋼生產優質、高產、低消耗的重要保證。如今,傳統鋼鐵裝上工業大腦,通過對生產端的各類數據深度學習,基于人工智能算法,每一道工序都能找到最優的方案,降低在加工環節的成本投入。
“我們生產線上安裝了上萬個傳感器。以往采集的數據只是放在硬盤里,沒有用起來。現在我們與阿里聯手打造的工業大腦通過智能化數字技術讓沉默了幾十年的工業生產數據‘開口說話’,我們找到了一個‘富礦’。”陳軍說。一套人工智能工業大腦的引入,去年幫企業節約了上千萬元的成本。
傳統鋼鐵裝上工業大腦,基于人工智能算法,每一道工序都能找到最優的方案,降低在加工環節的成本投入
相距50多公里外的新希望乳業華西工廠有一條特殊的走廊。走廊不僅裝飾著以奶牛為主題的卡通圖案,透過兩旁的玻璃還可以看到牛奶從預處理到包裝的全過程。疫情前,這里每天都會有透明工廠的體驗活動。現場工作人員何蕊一點也不覺得自己的工作枯燥,她不時也會“兼職“講解員的工作。“和導游有點類似,我們會向參觀者講解每個車間的生產流程、設備等。有時還會通過趣味的小游戲,讓參觀的孩子們了解最全面的牛奶知識和牛奶安全知識。”
產業之變
發展人工智能
提升服務實體經濟水平
這次疫情中企業遇到的一個普遍問題是人回不來,而智能制造恰恰可以減少對人的依賴。用工少、產量高也意味著生產效率高,這本身就是優于同行的競爭力。對企業來說,優于同行意味著能在危機中收獲更多機遇……
“新技術的應用以及產業的變化日新月異。此次疫情期間,我們看到了工業互聯網、大數據、智能制造等新技術新產業展現出的強大發展潛能。”陳軍對此感受頗深。這次疫情中企業遇到的一個普遍問題是人回不來,而智能制造恰恰可以減少對人的依賴。用工少、產量高也意味著生產效率高,這本身就是優于同行的競爭力。對企業來說,優于同行意味著能在危機中收獲更多機遇。
成都積微物聯與阿里聯手打造的工業大腦去年為企業節省了上千萬的成本;實行數字化轉型戰略之后,新希望乳業的人工效率在過去的兩年內逐年增長;通威太陽能通過智能化的手段做到了獨占全球15%的市場,成本卻僅為競爭對手的70%……在企業自發自覺積極開展智能化改造的同時,政府也伸出援手。
今年3月,成都聯合成都市優秀的網絡產品服務商,開展“云行天府”優秀網絡產品助力復工復產系列推薦活動,圍繞遠程協同辦公、線上供需對接、設備遠程診斷等應用場景,甄選了一批優秀的網絡產品推薦企業使用,全面助力企業復工復產。成都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進行優秀網絡產品甄選時,成都市經信局明確要求產品要在工業企業中具有較高的認可度和一定的客戶基礎,能立即開通或快速部署使用,切實幫助企業盡快復工復產。同時,考慮到企業的實際困難,成都市經信局還發動服務商,在疫情防控期間發布推薦的優秀網絡產品一定要有優惠,免費最佳,切實助力企業盡快復工復產。
去年,成都印發的《成都市加快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推進方案(2019—2022年)》也明確提出,我市將提升人工智能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水平,圍繞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醫藥健康、新型材料、綠色食品等重點產業,支持企業聚焦關鍵業務系統集成、制造生產環節柔性化改造、生產裝備及工藝流程智能化升級等建設一批工業大數據中心;發揮華為、阿里、航天科工、富士康、成飛青羊航空制造創新中心、四川大學工業互聯網研究院等企業和機構研發優勢,建設面向行業、區域的工業互聯網主題云平臺,打造制造業“雙創”升級版;加快人工智能在工業互聯網、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工業APP等領域應用,培育一批工業智聯網示范工廠和智能制造解決方案服務商等。
雙城論“智”
北京
安邦智庫資深研究員蘇晶:
發展智能制造有助于增強成都的產業“骨骼”
無人生產、智能制造是中國制造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整體上看,無人生產、智能制造在中國東部地區已有一定基礎,在西部地區相對落后一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提出,將是我國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抓手,也是成渝兩地發展的新機遇。”安邦智庫資深研究員蘇晶指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落實,會在西部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中,形成一個中長期的增長熱點。這時,找準產業和定位,發掘亮點,協同發展成為了關鍵。
在蘇晶看來,疫情之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這種熱點區域對國內經濟的重要性在增加。現階段,很多企業都在盯著這一區域,他們首先考慮攻占到位的“領地”就是成都或者重慶。那么這時候,城市在選擇引進產業方面就要做到足夠精準才有競爭力。“成都和重慶在西部地區的無人生產和智能制造領域,具有西部地區的相對優勢,應該梳理和發揮成都、重慶各自在制造領域的產業優勢和人才優勢,吸引相關產業投資落地,整合相關的產業資源,構建產業生態,吸引和培養人才。”
對此,蘇晶進一步分析指出,成都地區的產業結構較“輕”,主要集中在電子產業等領域,發展智能制造,有助于增強成都的產業“骨骼”。重慶的制造業有一定基礎,但過去多集中在汽車等產業,需要整合資源,促進轉型。“成都培育智能制造產業,首先政府要加大吸引人才的力度,為相關人才提供配套設施,使人才愿意來,留得住。”蘇晶建議到,其次,在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龍頭企業的同時,也要大力引進相關的配套企業,對資質較好,實力雄厚的企業重點扶持,避免區域內同質企業的惡意競爭。同時,要加強成渝經濟圈內企業的聯系,打造智能制造產業聯盟,資源信息共享,降低物流運輸的成本,形成一個富有活力的成渝經濟圈。
成都
四川省智造投資促進聯盟秘書長李強強:
以無人工場為代表的智能制造迎來黃金期
“疫情防控導致的用工難,短期內將迫使工廠智能化、無人化需求激增。但從長期來看,智能智造仍然受制于產業的本地化配套程度和技術成熟度的提升。比如,本地化配套率直接決定了倉儲、物流等支撐條件,技術成熟度會影響無人工場的經濟性。”在四川省智造投資促進聯盟秘書長李強強看來,隨著疫情的倒逼、5G商業化進程加快等外部條件趨向成熟,以無人工場為典型代表的智能制造將迎來黃金周期。
他表示,發展無人經濟需要人才、技術及產業政策的支撐,尤其是人工智能識別和決策技術的推動。人才方面,成都高校科研中心眾多,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大量的人工智能人才;以電子科技大學數據研究中心、四川大學機器智能實驗室等為代表的科研院校積極推進跨學科人才培養和前沿技術產業化,為無人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產業政策方面,成都在新經濟發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現代供應鏈、智慧城市等適宜無人經濟發展的領域出臺了系列文件,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政策保障體系。
同時,李強強也指出,無人經濟在生產領域主要有無人工場、無人倉儲和物流等應用模式,它絕不是簡單的機器換人,而是對人、貨、場等要素的重新組織。李強強分析道:“推動無人經濟在生產領域的應用,首先是場景驅動,在勞動密集、標準化程度高的汽車制造、新能源制造、電子信息制造行業,聚焦無人工廠、無人物流、貨物分揀、短距離運送等重點領域開展無人工廠場景試點,遴選成熟解決方案進行推廣,破解應用場景小散亂的障礙。”
其次是解決“技術偏科”問題,沿單機制造—數字加工中心—生產線柔性制造系統—數字化車間—無人工廠的全產業鏈條擴展。第三是發揮成都軟硬件能力優勢,在工業互聯網、工業云、智能傳感器等細分產業筑牢優勢,把解決方案的“物理相加”變為“化學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