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20-04-01 10:31 來源:中國青年報
“返崗率”是衡量企業復工狀態的一項硬指標,由此也暴露了許多勞動密集型企業復工復產的短板:受疫情影響,返崗率受限,一些企業甚至陷入“用工荒”。但也有一些企業,克服困難,走出了一條逆襲之路。
華豐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豐電子”)就是其中之一。這家企業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吳江開發區內,有8000多名員工,原本是一家典型的勞動密集型企業,主要業務為生產制造電子元器件。疫情后,其產能迅速恢復,迄今達產率已超90%。這背后是智能化改造的功勞。
據介紹,吳江開發區5年前就實施“機器換人”計劃,每年安排5000萬元財政資金用于企業智能化改造獎勵,大大激發了區內企業技改投入的積極性,撬動企業每年12億元左右的智能化改造投入。
在蘇州,有著許許多多與華豐電子相似的企業。他們進行智能化改造的初衷不盡相同,或為擴大產能,或為降低成本,或為提高良品率;在智能化改造中投入也各有差異。但在此次疫情中,他們都有了“無心插柳”的抵抗力:用工不是難題,產能恢復迅速。
機器換人:企業應對疫情有底氣
“機器一開,產能就來!”此次疫情中,華豐電子副總經理張宏彰對花大價錢投入改造的智能化生產線非常滿意。
有了智能化加持,華豐電子對人力的依賴大大降低。一組數據顯示,企業員工已從1.1萬人下降到8000余人,將來用人數有望再降低。
人力在減少,產能卻在增長。疫情期間,當大部分企業還在因為招不到人而開不了工時,華豐電子的生產設備已開始正常運行。對完成今年的發展目標,張宏彰充滿信心。
在吳江開發區內,經過“機器換人”的企業,復工復產情況大體與華豐電子類似。博眾精工、英格索蘭、康寧、恩斯特等一大批智能制造企業正在加速釋放產能,帶動制造業整體“復蘇”。
智造企業的火熱開工,也讓其他企業感受到“機器換人”帶來的生產力,以及對企業應急生產能力的提升,不少企業也行動起來,投入到“機器換人”的浪潮里。滬華五金電子(吳江)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一例。“我們以前也投過,但一開始感覺這方面一時的投入,要比招工人的代價大,所以我們力度不是很大,后來逐步加大了投入力度。”滬華五金總經理汪合肥說,目前公司引入了AR視覺系統與現場自動化生產線連接,其生產自動化水平趕上了其他企業,目前公司復工率達90%。
近年來,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加快推進企業“機器換人”步伐,突出政策導向引領與智能平臺建設,不斷激勵企業上馬智能裝備,2019年,共有84家企業享受“智能工業高質量發展扶持政策”,涉及獎勵金額將近5000萬元。
“新基建”提速:工業互聯網助企穩產
前不久,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為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工業互聯網標桿園區。這也成為吳江開發區企業應對疫情、快速復工達產的又一法寶。
博眾精工是工業互聯網標桿工廠之一,企業在架設工業互聯網時,原先主要考慮的是優化管理與生產流程。疫情出現后,為了加快復工復產,博眾精工新增了遠程辦公系統,為部分員工實現居家辦公提供系統保障。此外,企業增設的人員臨時出入系統、體溫日報系統和封閉式管理系統,也為疫情防控增加了“電子籌碼”。
信息通暢,讓企業在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之間找到了平衡點,企業能夠快速獲知各方需求,有計劃安排生產。
在博眾精工復工達產的實踐中,工業互聯網只能算是“小試牛刀”。如今,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推動工業互聯網發展步伐的基礎和保障,為“拉起”區域級別的工業互聯網,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作了充分準備,建成了完善的信息基礎設施。
截至目前,當地光纖到企覆蓋率達100%,開通5G基站超130個,且區域內已有部分龍頭企業正在開展基于5G網絡的工業互聯網試點項目。
危機中的機遇:智能工業加速崛起
有專家表示,疫情帶來的一個變化,是智能工業的加速崛起。
以電子信息產業起家的吳江開發區,近年來努力在機器視覺、傳感器、自動控制系統、工業機器人、伺服和執行部件為代表的智能裝置方面實現突破,重大成套裝備及生產線系統集成水平大幅度提升。經過長期發展,吳江開發區已成為擁有國際競爭力的裝備制造產業基地,目前已是全球最大的先進無油空壓機、中小型挖掘機生產基地,國內最大的自動化系統集成基地。
吳江開發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疫情期間,無論是復工速度,還是產能釋放速度,智能制造企業都要遠超傳統企業,這讓不少傳統企業負責人動起了向智能工業靠攏的心思。“當一家家傳統企業完成轉型升級時,傳統產業自然脫胎換骨。”面對經濟發展新要求,吳江開發區正全力推進智能裝備產業園建設,全力招引優質項目,加快形成工業機器人、高端精密機械、智能控制系統和汽車智能裝備四個特色產業。
“智能工業是未來產業競爭的制高點,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向。”蘇州吳江區委常委、吳江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范建龍表示,吳江開發區將繼續發揮智能工業全國領先的優勢,更大力度引入和培育優質智能制造項目,加大智能制造產業投入和建設,運用產業引導基金、“機器換人”等扶持政策,加快轉換形成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