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20-03-30 11:21 來源:新京報
民生保障行業利潤保持增長,防疫產品生產提速;統計局表示,經濟社會秩序正有序恢復
新冠肺炎疫情對工業企業造成多大沖擊?3月27日,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今年1-2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下降38.3%,達4107億元。
分類別來看,1-2月份,在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煙草制品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這4個行業的利潤總額同比增加,其余行業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
首創證券研究所所長王劍輝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從數據可以看出,經濟處于弱周期給各類企業都帶來了下行壓力,這種壓力在疫情沖擊下突然間顯著放大了。國家統計局工業司副司長張衛華對此表示,當前,國內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復工復產達產進度逐日加快,經濟社會秩序正在有序恢復。疫情造成的短期沖擊將逐步緩解,工業企業效益狀況將得到有效改善。新京報記者 潘亦純
探因
四大原因致工業企業利潤下降
對于前2個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下跌的原因,國家統計局工業司副司長張衛華進行了詳細解讀。
他表示,原因之一是工業生產銷售顯著下降。今年全國春節假期延長3天,20多個地區推遲10天開工復產,企業正常生產時間普遍大幅壓縮,同時,2月份復工復產企業受各種因素制約,生產水平尚未恢復正常,導致企業生產銷售均出現明顯下滑。
其次,成本費用上升擠壓利潤空間,由于疫情期間企業復工復產未恢復正常,但用工、折舊等成本及各項費用剛性支出不減,同時防疫成本卻在增加。工業品價格下降也是一大原因。1-2月份,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0.2%,重點支柱行業產品出廠價格不同程度下降,如煤炭開采下降4.1%、電子下降2.2%、汽車下降0.6%等。
張衛華指出,絕大多數行業利潤下降也是主要原因,1-2月份,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37個行業利潤下降。其中,電子、汽車、電氣機械、化工等重點行業利潤分別下降87.0%、79.6%、68.2%和66.4%。
分企業性質來看,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的利潤總額下降幅度最大,達53.6%。王劍輝表示,盡管這些企業的利潤并不占大頭,但降幅較大,這表明疫情期間外向型企業受到明顯沖擊,這種沖擊近期看影響了企業利潤,中遠期來說可能會影響企業全球化布局的信心,以及產業鏈擴張的全球化安排。
“中國作為制造業大國,可能會面臨全球產業鏈中的一部分外移至其他地區,因為跨國企業可能會希望自身產業布局更為分散、多元,以避免單一地區的突發事件對自身造成過多影響。”王劍輝稱。
亮點
民生保障企穩,醫療防疫產品快速增長
“應當看到,雖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體明顯下降,但部分連續生產行業以及民生保障行業利潤仍然保持增長態勢。”張衛華表示。
1-2月份,煙草、有色、油氣開采、農副食品加工行業利潤同比分別增長31.5%、28.3%、23.7%和2.2%。醫藥行業利潤同比下降10.9%,降幅明顯小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受疫情影響,口罩、酒精、醫療設備等防疫產品需求增加,生產端也在提速。2月份,一些企業紛紛轉產、達產緊缺物資,在生產天數同比減少的情況下,當月口罩和醫用口罩產量同比仍增長2.9倍及3.5倍。此外,酒精等消毒產品以及額溫儀、血氧儀等醫療儀器設備及器械產量增長均超過15%。
同時,部分高技術產品增長也較快,1-2月份,3D打印設備、智能手表、智能手環等電子產品產量同比大幅增長,增速分別為101%、119.7%、45.1%。
此外,生活必需品仍保持增長,1-2月份,凍肉、方便面產量分別增長13.5%、11.4%;制糖業、肉制品加工、食用植物油、米面制造等食品類行業保持增長或降幅較小。
展望
復工復產加快,疫情沖擊將逐步緩解
近期,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控制,工業企業也正在有序復工。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3月13日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全國除湖北外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開工率超過95%,企業人員平均復崗率約為80%。
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表示,這次疫情沖擊了我國產業鏈,影響了經濟循環暢通,部分產業或企業庫存積壓,如鋼鐵、汽車等。也有些行業因疫情防控或復工復產需要而加快了去庫存步伐,如醫藥、防疫消毒用品以及部分紡織、化工原材料等。隨著企業加快復工復產,一些行業將加快去庫存,另一些行業會加快補庫存,進而推動企業生產反彈。
張衛華在解讀數據時稱,當前,國內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復工復產達產進度逐日加快,經濟社會秩序正在有序恢復。下階段,隨著企業復工復產進程加快,疫情造成的短期沖擊將逐步緩解,工業企業效益狀況將得到有效改善。
王劍輝認為,3月份跌幅依然不會太小,仍是兩位數的下滑。希望政府能夠出臺更為超前的措施,讓經濟能從第二季度開始加速復蘇,特別是讓反應較快的服務類企業能夠迅速恢復。
“疫情沖擊是短期的、總體可控的,而且部分影響反映了抗擊疫情需要付出的代價,無需放大其負面影響。”盛來運撰文指出,1-2月份主要指標占全年總量較小,后期彌補損失的機會較大。通常下半年經濟總量占全年55%,上半年占45%,其中一季度僅占20%左右。只要二季度后經濟加快恢復,我們有機會彌補1-2月份的經濟損失。
追問
疫情蔓延全球,外貿企業更難?
有業內人士擔憂,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圍內的蔓延將對我國外貿工業型企業再次造成沖擊。
王劍輝表示,與內需相比,外貿型的工業企業利潤受到的威脅、面臨的風險都可能更大。目前,內需正在恢復,但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導致個別領域的外需開始出現下跌,盡管這種下跌不是周期性的,也不是結構性的,而是短期事件導致的,但疫情持續的時間至少有1個月左右,后期影響可能要2-3個月,如此來說,外貿型企業面臨的困難明顯比內貿型企業更多。
目前,商務部已采取多項措施,保障外貿企業的復工復產,包括提高進口便利化水平,進一步簡化進口審批流程,縮短通關時間等。此外,落實近期出臺的出口退稅、出口信用保險、出口信貸等合規性政策工具,幫助外貿企業解決面臨的風險和成本上升、資金鏈緊張等突出問題。
據統計,截至3月24日,全國重點外貿企業已基本復工,產能恢復率超過70%的重點外貿企業占比已經達到71.3%,比一周前提高了4.6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