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20-03-03 10:38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張娜
在近日召開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張克儉表示,制造業中小企業在大企業產業鏈的帶動下,復工率快速提高。截至2月26日,復工率達到43.1%,比2月23日提高了6.2個百分點。
我國是制造業大國,制造業容納了大量就業,在當前疫情防控的關鍵階段,保持制造業就業穩定,積極推動中小制造業企業有序復工復產,對于穩增長具有重要的意義。
穩步推進制造業復工復產中小企業復工率快速提升
“雖然服務業成為我國就業增長新引擎,但保持制造業就業穩定仍是穩就業的關鍵。”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卓賢說。
日前,中國企業聯合會成立課題組通過網絡數據平臺對中國制造業500強企業復工復產情況的調查結果顯示,2月18日至20日的調查時段內,中國制造業500強企業復工復產率達97.08%。其中,國有企業復工復產狀況總體好于民營企業。勞動密集型行業和勞動力輸入大省的制造業500強企業平均復工復產率較低。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對媒體表示,當前,制造業復工速度大于服務業,預計一季度制造業將持續正增長。
然而,相較央企國企,中小民營企業復工難度大、困難多,雖然制造業復產企業增加較快,但員工復崗率還處于“不對稱”階段。交通物流不暢、員工復工返崗難、防疫物資不足、產業鏈上下游產品交付困難、資金鏈壓力大是制造業企業復工復產面臨的主要問題。
調查顯示,盡管挑戰重重,但各地制造業企業復工意愿強烈且積極主動。疫情籠罩之下,“中國制造”最大的生產基地之一——東莞積極復工,群眾生活必需品保障的重點商超開工率達100%。2月28日,東莞市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優化政府服務加快惠企政策落實的實施辦法》共包括15條政策支持,在上一輪“助企撐企15條”成效初顯的基礎上,共提出60項政策措施,其中首次提出28項,優化現有政策18項,進一步優化拓展服務,加快推進企業復工復產。
工信部數據顯示,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工率逐步提高,其中浙江已超過90%,江蘇、山東、福建、遼寧、廣東、江西已超過70%。但中小企業開工率僅接近30%。
“復工就是穩就業,復產就是穩經濟。”民進中央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浙江民營投資企業聯合會會長周德文對本報記者表示,有序推動復工復產是當前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緊迫任務,也是把疫情影響降到最低的一個重要著力點。
打通堵點 利用科學手段精準對接勞動力供需
疫情防控之下,穩定制造業就業,如何更好保障中小制造企業復工復產?就短期應對而言,卓賢建議積極打通企業復工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堵點,逐步恢復市場需求。
人流層面,不僅要加快勞動力返回工作地的力度,還要提高上崗復工的力度。要利用大數據等技術,加快對勞動力健康的認證,在確保疫情可控范圍內,加快勞動力返工之后盡快上崗。
物流層面,現在存在兩個問題,一是交通,受疫情輕重程度各異的影響,各地防控等級不同,城際或省級交通上還存在一些堵點。二是大規模的卡車司機受疫情影響返工、復工難。物流要暢通,首先路要通,其次司機得上崗。
資金流層面,要打通制造業企業資金“堵點”,切實保障中小企業資金流充足,助推企業順利復工復產。
需求層面,中小企業一般處于產業鏈和價值鏈的末端,一旦最終消費品需求下降,中小企業的困難就最先顯現出來。要通過政府、行業協會、大數據公司等建立產業鏈協同復工平臺,有效對接供需兩端。
卓賢表示,目前從中央到地方針對上述問題陸續出臺了很多政策舉措為中小企業減負擔、降成本、緩壓力,但對企業而言,更重要的是盡早恢復正常的生產經營,從而恢復“造血”功能。
江蘇制造業發達,有13個先進制造業集群、27條產業鏈,如何穩定制造業就業,不讓制造企業復工掉隊?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緊盯重點防控物資產業鏈、重點制造業集群產業鏈、重點行業龍頭企業產業鏈,打通“堵點”,迅速反應。
具體如何幫助中小制造企業復工復產?江蘇省原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政策法規處處長劉耀武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要盡快解決勞動力供需兩端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勞動力用工所在地和勞動力輸出所在地政府之間要加強信息溝通和勞動力供需對接,運用網上預約、預簽的辦法,一旦疫情解除,能夠及時到崗。
劉耀武建議,從國家到地方政府可以信用擔保的辦法,拿出一部分資金,用于企業提供預簽員工工資補貼。這是立竿見影的辦法,也是最實實在在的招數。
針對穩制造業就業的長遠之策,卓賢也提出三點思路。一是依靠“智能+”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二是依靠完整的產業鏈提高中西部地區制造業就業;三是依靠產教融合形成制造業人力資本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