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20-02-14 17:17 來源:南方日報 羅湛賢 戴嘉信
2月14日,佛山禪城張槎,這里曾是佛山外資企業聚集的熱土。然而,在新冠肺炎的疫情下,昔日熱鬧的工業區如今變得冷清,大部分廠房大門依舊緊閉,只有佛山華國光學器材有限公司陸續迎來了800多名員工返崗。
回憶起10多天前企業籌備復工的過程,華國光學管理部經理陳志強長舒了一口氣,“可以說是爭分奪秒。”
華國光學是一家扎根佛山將近30年的臺資企業,主要從事高精度光學鏡片、光學鏡頭制造,產品遠銷海內外。2月1日,為支援紅外測溫儀等防疫物資的生產,該公司在政府的幫助下,成功復工。
然而,復工之路并不好走。防疫工作的責任、勞動力的缺口以及供應鏈的乏力,都是華國光學需要直面的問題。
冬去春來,萬物復蘇。當前的形勢下,疫情防控和企業復工復產這“兩條線”互為支撐,缺一不可,必須“兩手抓”。作為中國制造業大市、全球產業鏈中的重要一環,以華國光學為代表佛山外向型制造業又是如何努力尋求自救突圍?這背后又有哪些力量支撐著企業轉危為機?
抗疫搶跑
千里加急訂單背后的政企接力
1月28日晚,一封來自千里之外的緊急協助函發到了陳志強的手上,來函的是浙江熱成像設備企業大華股份。
隨著疫情的蔓延,大華股份的紅外線測溫產品被廣泛用于全國各地。為了盡快滿足防疫的需求,大華找到了在光學鏡頭領域處于領先位置的華國光學,希望后者能在2月1日復工協助趕制1萬套測溫設備的零部件。
正值春節,時間緊,任務重,再加上省政府已明確2月9日24小時前不得復工的要求(應急物資生產企業除外)。這讓華國光學很犯難。情急之下,當晚23點,陳志強向禪城區委統戰部求助,獲得了政府的全力支持。
在得知企業的需求后,禪城區委統戰部便立即行動起來,連夜對省里對復工的規定和企業情況進行梳理匯總。“華國光電申請提前復工是為了生產防疫物資零配件,是符合省要求的復工前提的,但是當時對復工審批部門和條件尚未明確,如何協助企業復工這讓我們有點為難。”禪城區委統戰部相關負責人說。
29日上午,距離企業要求的復工時間只剩下3天,要等操作細則下來顯然來不及。在綜合了多個部門意見后,禪城區委統戰部向華國光學出具了一份指導意見清單。與此同時,為確保申請能夠順利通過,區委統戰部密切保持與區經科局、衛健局以及張槎街道等部門聯動,共同為企業復工提供服務和指導。
拿到政府指引后,華國光學馬上按照申請清單做好準備。彼時大部分員工已經回家過年。陳志強只好組織人員按照政府復工指引的要求逐一打電話聯系,了解員工的春節動向、身體健康狀況、是否有到過疫情重點地區等情況,最終列出了一份24人的返崗員工名單。
29日晚21時40分,華國光學收集并遞交了全部申請材料,禪城區委統戰部馬上協調聯系區經科局,由區經科局向上級部門提出申請。
30日上午8點,陳志強一直留意著手機,擔心遺漏了信息。距離開工的時間只剩48小時,所有物資、人員到位都要提前準備,留給他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這兩天已經有員工陸續回來了,他們有部分是從廣西、江西專門趕回來的,萬一申請通不過,那員工就白回來了。”他的心又懸了起來。
幾乎同時,當地政府也是馬不停蹄,禪城區委統戰部、區經科局、區衛健局、區張槎街道等多部門繼續做好復工指引。30日上午10時,禪城區防控指揮部決定批準華國光學2月1日提前復工,相關報批程序繼續往上報。
眼看希望在前,陳志強立刻著手,對已經回來的員工提前進行體檢,監測體溫,并確保各項防疫物資到位,應急隔離留觀室準備妥當。當天下午也接受了禪城聯合工作組對企業提前復工的檢查。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31日晚,佛山市防控指揮部傳達省防控指揮部文件,企業復工正式落實由各縣級政府審批,并明確要求企業按照相關規定來落實。“對照‘八個一’要求,我們此前給企業的指引全部吻合,這為企業復工爭取到了寶貴時間。”禪城區委統戰部相關負責人說。
2月1日上午9點,華國光學初步復工,24位提前返崗的員工全部到位,趕制紅外線測溫儀鏡頭零配件,在這場抗疫的賽跑中搶先突圍。
糧草先行
發動海外朋友圈全球“海淘”口罩
華國光學能夠在不足4天內復工復產,除了依靠政府力量的推手外,還離不開自身廣闊的全球“朋友圈”資源。
1992年,已近不惑之年的周樑成只身離開臺灣,帶著無限的憧憬來到佛山,一手創辦了華國光學。“當初就著眼兩點,既是客戶要求,也看到了機會。”
憑借在光學領域的專業水平,與成熟的光學元器件制造技術,周樑成將華國光學從最初幾個人的小公司,發展成為如今1400多人的行業領軍企業,一度成為全球最大鏡片加工廠,成為全球影像產業供應鏈的重要一環。與包括騰龍、松下、佳能、尼康等著名相機制造廠商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
國際化程度越高,意味著抗風險能力越強。尤其在疫情的特殊時期,三軍未動,糧草先行,海外資源的整合能力成為企業應對這場持久戰的關鍵因素。
為了讓企業順利復工復產,周樑成將國內的情況告知日本的客戶,并拜托其幫忙采購口罩等防疫物資。這位日本的客戶聞訊后也非常積極,東奔西走,最終收集了上萬個口罩。“從國外空運回來,我們一看,什么牌子都有。”華國光學管理部部長周海笑言。
此外,華國光學還利用俄羅斯、印尼、越南等國家的資源關系,全力采購紅外測溫儀、消毒液、消毒酒精、洗手液等防疫物資。
“所幸的是我們有大量的海外業務,也和客戶建立了長期良好的合作關系。”周海說,如今公司已儲備了10天以上的防疫物資,基本可保障公司的防疫、生產兩不誤。
在滿足自身需求的同時,周樑成也有感于佛山這座自己創業發展了28年的制造業之城,同樣面臨防疫物資的缺口。于是他回到家鄉臺灣主動為佛山而奔走。
得知禪城各社區的出入口都需要設崗測溫,周樑成連續多天走家串戶,終于在臺灣湊足了一批紅外線測溫儀。這批物資最終通過禪城區祖廟街道捐贈給了鐵軍社區。
“我很喜歡佛山,我的兒孫也都定居在這里了。”周樑成坦言,自己捐獻的只是小小心意,守護家園人人有責,相信很快就可以打贏這場疫情狙擊戰。
重啟生產
供應鏈的困局與疫情催生的新需求
如今,盡管華國光學的防疫“糧草”已足,但復工之路上依然存在一些不明朗的因素。
“節前來的日本訂單現在都有交貨的壓力。”周海說,公司原本確定要在2月4日全面復工,后來受疫情影響推遲到2月10日,如今擔心人流返潮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交叉感染的風險,決定將開工日期進一步延后到2月14日。
事實上,對于員工的情況,公司早已全面摸查過一次。“前期我們問卷調查過2月10日能夠復工的大概有800人,但最終報到的人數只有400多人。”陳志強說,公司共有湖北籍員工80多人,已經讓這部分暫不回流,即使回來的也要自行隔離一段時間。
然而,隨著村居社區對外地回流人員的隔離范圍進一步擴大,一些原定要返崗的且并非來自湖北的員工,或無法按期歸來,或被迫留在出租屋中隔離。“現在還有很多的不確定性。”陳志強說。
即使是為了防疫應急供應而提前復工的紅外鏡頭車間,目前的生產也是時斷時續。
作為17年的老員工,熊順鵬是第一批響應號召復工的員工之一。由于節前動了個手術,今年春節他選擇了不回鄉過年,由此也避免了感染上新冠病毒的風險。
自2月1日復工以來,他和幾個工程師一起加班加點,從上午8點工作到晚上8點,然而至今仍然只趕制了1000多件,距離1萬多件的任務差距還比較大。“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現在經常要等材料。”
“我們有一些協助工序的環節就在湖北,當地現在開工的要求和前景更不明朗,這對我們肯定會有影響。”陳志強說。
此外,在全球影像產業分工格局中,部分機加工環節需要在珠三角內的城市完成,但目前這些地區的工廠復工期不明,也進一步拖慢了華國光學的交貨期。
2月11日,受物流影響部分組件無法及時供應,紅外鏡頭車間被迫又休息了一天。
“現在我們只能用時間去等了。”陳志強說。前兩天,部分供應商提出,希望華國光學出具函件證明其需要協助防疫物資的生產配套,好讓當地政府協助其盡快復工復產。
華國光學明確,一定不會因疫情而放棄合作伙伴。“有些緊急的訂單可能利用公司內部的資源加工。無論如何,我們是看長遠的,不太可能去再找別的公司,也相信合作伙伴會積極復工復產,共度時艱。”
雖然疫情對制造業短期沖擊較大,但長遠來看未必不會催生一些新的機遇。此次的疫情也拉動了一系列的新的需求。最近一段時間,除了口罩外,紅外體溫檢測儀也異常緊俏。國務院更是明確將紅外體溫檢測儀納入疫情防控重點物資。據工信部預計,目前全國全自動紅外體溫檢測儀需求約為6萬臺,手持式約55萬臺。業內據此預測,市場規模將近百億元。
而在整個紅外熱成像體溫檢測產業鏈上,華國光學憑借強大的光學鏡頭生產加工能力,占據著重要一環。
“隨著消費市場的變化,數碼相機份額越來越小。”近年來,年近古稀的周樑成因應市場需求開啟了“二次創業”,從傳統的相機鏡片向安防鏡頭、工業鏡頭、紅外鏡頭等新品類開拓。
“目前紅外鏡頭在我們公司的業務占比還不算太大,但受此次疫情刺激,訂單一下子增加了不少。”陳志強估計,紅外鏡頭全年的總產值增幅將會比較大,可能成為一個新的增長點。
對于基層一線的員工來說,他們的目光并沒有這么長遠。“我們只想疫情盡快過去,盡快上班,畢竟還要賺錢養家糊口。”制造一部的作業員呂炳貴說。
新年新氣象。這幾天,呂炳貴陸續看到了很多工友的熟悉面孔。雖然公司規定防疫期不能勾肩搭背、交頭接耳,連吃飯都要坐在被紙箱分割成的一個個臨時隔離間,但只要能夠開工,他還是覺得心里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