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20-02-13 21:03 來源:人民網
“高薪卻招不到合適的人才,太難了!”近日,不少企業都開始密集在各地高校舉辦2020屆畢業生校園招聘會,多家智能網聯企業在招聘中感嘆,專業人才不足,正在成為我國智能網聯產業發展中的一大瓶頸。
調查顯示,我國智能網聯產業中,三成企業智能網聯研發團隊在150人以上,150人以下團隊仍是行業主流,而且還有近三成企業智能網聯研發團隊規模更小,在50人以下。這一數據,與大陸、博世等國外企業中智能網聯研發團隊動輒3000人的規模相比,令人慨嘆。
除了人才總量不足,智能網聯核心人才緊缺也是一大挑戰。在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正逐步加速的形勢下,招攬到適用的人才是企業的當務之急。尋覓合適的人才,正在成為智能網聯相關企業的共同呼喚。
人才需求何其急
目前,我國智能網聯產業正逐步駛上高速路,一些相關機構和企業正在成長。調研結果表明,2018年,相關企業中,31%處于戰略研討期,28%正在布局,24%正在運行,11%已有成熟產業。在產品研發、試驗測試、數據分析這三個環節,人才缺口分別高達23%、17%和12%。此外,信息及通信技術、網絡技術方面的人才也非常緊缺。而隨著智能網聯入局者增多和運行、產業規模的發展,專業人才的需求已經是時不我待。
中國汽車人才研究會副研究員劉義向記者表示,智能網聯汽車在全球都屬于新興產業,各國都在探索人才培養和發展模式。就研發工程師而言,對于不同的崗位,各個企業的崗位需求和標準都不統一,還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過程。
實際需求中,智能網聯相關的ADAS技術人才、人工智能與算法人才的緊缺程度高居不下,成為大多數企業的人才訴求。此外,環境感知、數據和芯片人才也處于相當緊缺狀態。因此,數據、算法、ADAS技術、試驗測試、人工智能等是人才需求量位于前五的崗位。
智能網聯人才專業非常廣泛,在前不久長安汽車的校園招聘中,涉及產品研發的崗位里,就需要無人駕駛、軟件開發與測試、傳感定位、車聯網、UI設計、圖像處理、智能算法、機器學習、電機開發、電池開發、電池管理、控制器開發等領域的人才,涉及計算機、軟件工程、電子信息工程、電氣工程、自動化、控制工程、通信工程、工業設計、遙感信息科學與技術、車輛工程等22個專業。
業內人士認為,目前行業人才方面存在兩個問題,一方面,行業外跨界高薪搶奪汽車專業學生,讓汽車企業措手不及;另一方面,汽車行業在招攬非傳統汽車專業學生中,吸引力不足。
國外同樣有尷尬
“目前我們與中國面臨的困境一樣。從事人工智能(AI)的研究人員,他們本身不具備汽車方面的知識,懂AI還懂汽車的人才非常缺乏。”美國智能網聯車輛協會會長ScottMcCormick說。
在美國,這方面的人才都分散在各個相關的專業,諸如計算機專業、電子工程專業等。在碩士和博士階段,他們提供人工智能、人機交互、深度學習和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與數據、機器人學等課程。另外,在美國的知名高校里,諸如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卡內基梅隆大學等大學里有專門的機器人研究院和人工智能研究院,他們和業內的企業深度合作,共同進行項目研發,在項目中培養了大量的優秀人才。
業界人士認為,加強合作培養,利用多種形式、多種機會培養人才,都是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對于我國而言,智能網聯人才“一人難求”的背后,是人才門檻的提升。如需求量較大的試驗測試人才,從業人員必須是有一定專業廣度的多面手才能勝任。既要有傳統汽車知識,又要有IT經驗的跨界人才,這樣的人才是相當稀缺的。
破局尚需多舉措
針對智能網聯人才緊缺的現狀,國內不少高校正在“試水”學科創新,培養更適合智能網聯行業的未來人才。近年來,清華大學成立車輛與運載學院,以應對新技術革命下汽車人才培養;同濟大學汽車學院與上汽大眾共同編撰智能網聯相關學科教材;開設汽車技術與實踐、汽車電子相關課程并邀請大眾、聯合電子等企業工程師參與授課,讓企業提供一定的課題給學生做畢業設計。
此外,除了應屆畢業生,行業對智能網聯高端人才的需求也很旺盛。畢竟自動駕駛、AI人才大部分還是集中在海外,尤其是美國。如何延攬海外人才?,業內認為,一是待遇,二是環境,三是解決好家庭等后顧之憂。
集納業內意見,對于智能網聯人才培養要注重三個方面:
首先,結合實際需要,有針對性培養人才,不僅要有測試專業人才,還有人工智能環境感知的算法、車輛的決策、運動控制等等非常多的新的領域,都需要創新型的人才。
其次,是人才培養方式需要創新。目前,智能網聯領域它的技術發展、技術迭代太快了,快到很多從高校出來的本科生或者職業院校教育體系里出來的學生,學到的東西和實際應用中可能完全是兩套體系。另外,智能網聯的交叉性又太強,從傳統的汽車機械到電子到信息化、通信,幾乎所有領域都在交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