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9-12-27 17:25 來源:賽迪智庫信息化形勢分析課題組
2019年,我國信息化發展取得新的重要進展。泛在感知、高速互聯、智能共享的新型基礎設施為經濟發展開辟新空間,數據逐步成為新的生產要素,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加速深度融合,有力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展望2020年,我國信息化發展在核心技術創新突破、5G規模商用、數據資源開發利用、產業數字化轉型、城鄉融合發展等方面迎來重要發展機遇。
2020年信息化形勢的基本判斷
(一)核心技術自主創新進入重要窗口期
2019年,信息領域部分核心技術不斷取得創新突破,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結構持續優化。上半年,芯片設計、制造、封測的銷售比分別為39.6:26.9:33.5,實現銷售額3048.2億元,同比增長11.8%。人工智能被列入新型基礎設施,成為拉動內需、鼓勵投資的重要技術底座,廣泛分布在技術研發、機器人、醫療、零售等18個應用領域。區塊鏈技術“自治”性、可信性持續提升,我國加快推進區塊鏈產業布局,引導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2020年,摩爾定律推進速度將明顯放緩,為我國廠商在芯片研發、制造環節縮小差距帶來機遇。我國互聯網企業紛紛布局人工智能芯片領域,有望迎來產業爆發期。
(二)圍繞數據資源的開發利用日益頻繁
2019年,數據作為基礎性戰略資源的地位日益凸顯,各地方積極探索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新模式,各領域數據開發利用活動也日益頻繁,2020年,圍繞數據資源的開發與應用活動將更加廣泛、深入和規范。
(三)以5G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入快速發展期
2019年6月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發放5G牌照,網絡覆蓋初見規模,截止2019年11月,全國已經開通5G基站11.3萬個,預計到年底將達到13萬個。5G加速向智慧城市、教育、交通、醫療、農業、金融、媒體等垂直領域融合應用,截至2019年10月,我國5G手機出貨量達到328.1萬部。
2020年,5G與垂直行業的融合應用將不斷深化,5G個人應用將率先起步,“5G+”智慧生活將成為重要應用場景,4K/8K超高清視頻、VR/AR、無人機/車/船、機器人等信息產業加快發展,新興信息產品和服務不斷涌現,為經濟發展持續注入新活力。預計2020-2025年間,中國5G發展將直接帶動經濟總產出10.6萬億元,直接創造經濟增加值3.3萬億元,創造直接就業崗位達310萬個。
(四)信息技術應用重心加速從消費端向生產端延拓
2019年,我國消費市場的數字化程度全球領先,圍繞消費者衣食住行等領域,開發培育出各種新產品、新模式,電商、O2O、移動支付等細分領域已經領先美國。
2020年,傳統行業數字化轉型將步入重點突破期。越來越多的企業將聚焦生產特點和企業痛點,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人工智能、5G等新技術的集成創新應用,推動資源要素優化配置和產業鏈緊密協同,面向智能化生產、網絡化協同、服務化延伸、個性化定制等應用場景,探索形成一批有較強影響力的、可復制推廣的數字化轉型路徑與模式,加速構建形成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全面連接的新型生產制造和服務體系。
(五)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加速推進
2019年以來,上海、浙江、廣東等地方政府以搭建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加快政務服務標準化建設和推進政務服務信息共享互認為抓手,不斷探索“一張網”“一窗式”“只跑一次”“一次不跑”等改革,推進政務服務由“線下跑、分頭辦”向“線上辦、協同辦”轉變。2020年,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將向縱深推進。在技術上,將更廣泛地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提高政府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在體制機制上,以臺前改革倒逼后臺辦事,推動政務服務從政府供給導向向群眾需求導向轉變。
(六)數字孿生將成為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新抓手
2019年,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重點從數據驅動、智慧應用、運營管理發力,構筑城市發展新形態。城市信息模型(CIM)持續深化數字孿生城市應用場景,通過建立數字仿真模型,結合社區管理業務、交通信號仿真、公共安全防范等方面,形成可視化管理模式,助力實現城市運行科學調度、精細管理。
2020年,新型智慧城市將聚焦以智能中臺、城市信息模型、城市智腦為核心的數字孿生城市建設。以數據中臺、技術中臺、應用中臺構建智能中臺,通過提供數據共享交換、數據分析、數據治理的基礎能力,助力打牢數字孿生城市發展基座。城市信息模型應用加速由局部向城市全域拓展。
(七)網絡扶貧和數字鄉村戰略助力脫貧攻堅戰如期打贏
2019年,網絡扶貧與數字鄉村接續發展統籌推進。貧困地區網絡覆蓋持續優化提升,農村電商快速發展帶動貧困地區農村脫貧增收,網絡扶智增強群眾內生動力,鄉村信息服務日益完善。截至2019年8月,全國建成村級益農信息社29萬個。2020年,隨著《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的深入實施,各部門陸續出臺配套政策,地方相繼出臺本地區數字鄉村發展相關政策。上下聯動、多方協同的工作機制將會逐漸完善,數字鄉村發展的各項重點任務將會加快落實推進,網絡扶貧與數字鄉村戰略統籌實施,信息化與農村經濟社會深度融合步伐加快,扶貧效果將進一步得到鞏固,有力推動農業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
信息化發展對策建議
針對當前信息化發展中存在的權屬不清制約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數字經濟統計指標體系亟待建立、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引發對信息化人才強烈需求等問題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一)加快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規模推進5G網絡部署。統籌推進5G網絡規模化建設,降低5G基站等新型基礎設施規模化部署成本。二是強化應用基礎設施升級。推動物聯網深度覆蓋,圍繞數據采集、設備連接、邊緣計算、智能分析等提升物聯網平臺基礎能力。三是開展試驗設施超前部署。建設面向車聯網、工業互聯網等新技術新裝備的專用實驗場地,加快技術成熟化和產業化進程,推動新型信息網絡基礎設施的試驗和成果應用。
(二)盡快在法律層面明確數據權屬關系
一是加快推進《數據安全法》立法工作,厘清數據采集、使用、流通、轉移等環節中的權利關系。二是規范大數據應用秩序,建立健全數據資源交易和定價機制,規范交易行為等系列行為,健全市場發展機制。三是及時調整完善現行相關法律法規,為數據合理合規開發利用提供良好法治環境。
(三)探索構建數字經濟統計監測體系
一是加快探索建立數字經濟標準、評估和統計體系。建立健全有效反映數字經濟發展全貌和動態變化的統計評估體系,加強對網絡應用、信息服務、融合創新、新興業態等方面指標統計,提高統計數據全面性、準確性和實效性。二是謀劃建設數字經濟發展運行監測平臺。建設數字經濟發展運行監測分析平臺,針對數字經濟發展規模、發展結構、質量效益等方面的關鍵指標進行監測。
(四)強化信息化復合型人才培養
一是順應融合技術創新和應用發展趨勢,整合相關學科資源,持續完善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信息技術領域學科設置,提升學科交叉融合培養水平。二是完善院校和企業人才供需對接機制,加快培養適應數字化轉型需要的融合型人才隊伍。三是加強信息化復合型人才職業培訓。針對關鍵領域和重點企業,積極研究出臺財稅金融等政策措施,大力支持企業開展員工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