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20-12-24 09:59 來源:中國貿易報 謝雷鳴
“推進智能制造可以促進經濟復蘇、帶動數控產品和技術發展,也是適應我國人口年齡變化的重要手段以及搶抓新工業革命的重大舉措。”12月22日,工信部產業政策司原巡視員辛仁周在2020(第五屆)中德智能制造合作發展與展望論壇上表示,全球制造業正在加快邁向數字化、智能化。
辛仁周認為,加強國際合作是推進我國智能制造發展的一大方法。“國家間開放合作的縱深拓展為智能制造開辟了新空間。”他說,我國應當在技術研發、標準研制、示范應用、人才培養等方面加強與德國等工業強國合作,推進智能制造國際標準化工作,參與全球規則制定,發揮國際標準的引領作用。
辛仁周介紹說,德國是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制造業國家之一,在全球制造裝備領域居于“領頭羊”地位。21世紀以來,德國頒布了多個高科技戰略,全方位引導制造業創新發展,尤其是“工業4.0”戰略推出以來,制造業持續向智能化轉型,德國裝備制造業保持了國際領先地位。
記者了解到,中德兩國政府于2015年5月共同發起成立了中德智能制造/工業4.0標準化工作組。標準化工作組自成立以來,已成為兩國在智能制造/工業4.0方面交流的重要平臺。中德在智能制造系統架構、信息安全、無線通信等方面達成了數十項標準互認。
2020(第五屆)中德智能制造合作發展與展望論壇由北京市順義區政府、中國電子學會等主辦。論壇期間,北京市順義區經信局局長蘭雄景透露,順義區正在規劃建設北京國際合作產業園中德園區,規劃總面積約20平方公里,對標德國三大具有世界性競爭力支柱產業(汽車和汽車配件工業、電子電氣工業和機械設備制造工業),重點發展新能源智能汽車、航空航天、智能裝備等產業。
蘭雄景介紹說,中德園區依托中關村順義園、臨空經濟示范區、趙全營鎮北京奔馳新能源汽車、德國威樂水泵等知名企業基礎,將構建起步區、配套服務區、拓展區和科教產學研平臺的空間格局。圍繞北京市十大高精尖產業,重點在新能源智能汽車、航空航天、智能裝備等產業體系方面,與德方開展知識產權保護、標準制定、系統管理、人才培養等多領域合作。
中國電子學會發布的2020中德智能制造研究報告就雙方合作作了四點展望。一是數字化催生中德合作共贏新機遇;二是數字治理合作機制持續細化完善;三是產業合作平臺賦能作用日益凸顯;四是“一帶一路”引領第三方市場開拓。
該報告就促進中德智能制造合作提出了六點建議。
一是持續推動雙方戰略的協調對接。推動雙方合作機制創新,圍繞5G、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制造業領域的深入應用,加強規劃銜接,提高中德智能制造合作的頂層設計水平。
二是充分調動市場主體合作積極性。引導雙方企業和民眾進一步增進了解,營造良好的合作氛圍。通過行業中介機構組織企業及相關人員走進中國,以展會、峰會、調研、座談、沙龍等靈活多樣的形式提供交流和合作平臺。
三是加強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圍繞市場需求,以新基建為契機,深入推動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重點推進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的數字化研發,提高核心基礎零部件的產品性能和關鍵基礎材料的制備能力。
四是積極拓展各領域交流合作層次。組織開展中德兩國關于工業發展理念的交流和探討活動,加深對德國企業組織管理形式的理解。學習吸收德國人才培養經驗,提高我國高級技能人才數量和質量。考察借鑒德國企業員工在企業中的參與模式,營造好人文生態。
五是依托“一帶一路”加快走出去步伐。鼓勵、支持國內有條件的企業在海外建立工業園區,與國外智能化程度較高的企業展開合作,務實推進中德智能制造及生產過程網絡化合作向縱深發展,利用各種多雙邊合作機制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共同開拓第三方市場。
六是探索建立數字化轉型評價機制。圍繞數字化轉型,針對中德智能制造合作進展中雙方開展的主要工作,探索建立科學、公開、客觀、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促進產業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