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8-09-30 12:09 來源:北極光創投
導讀:政策導向、資本助推和市場快速崛起下,本土工業機器人公司獲得了快速增長。然而,機會背后也暗藏焦慮,國產核心零部件無論從性能還是壽命上與國外廠商仍有較大差距,國產工業機器人還只能在低端市場開花結果。
中國制造2025的提出,將原本處于幕后的制造業推到了臺前。在政策導向、資本助推和市場快速崛起下,本土工業機器人公司獲得了快速增長。然而,機會背后也暗藏焦慮,國產核心零部件無論從性能還是壽命上與國外廠商仍有較大差距,國產工業機器人還只能在低端市場開花結果。本體商和零部件商提前進入相愛相殺模式,會對產業格局產生什么樣的影響?資本熱錢的涌入,對行業起到的是正面還是負面的作用?未來三到五年的關鍵時間,整個國產工業機器人行業將何去何從?
面對前述的困惑,2018年9月21日,北極光創投舉辦了lighting 2018 “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焦慮與突圍”閉門討論會,邀請逾40位從業者就行業發展展開深入討論,機器人行業細分領域的掌門人悉數到場,分享了對行業的觀察與見解。
在活動現場,北極光創投合伙人黃河、啟帆工業機器人總經理周偉、卡諾普創始人李良軍、來福諧波創始人張杰等人先后從行業投資、機器人本體和零部件角度,發表了主題演講。
北極光創投合伙人黃河
黃河認為,不同于發達國家,中國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市場以一般工業的“長尾市場”為主,面對“長尾客戶”的特點,本體商應提供高性價比、易于部署、本體工藝集成優化、標準化爆款、易用性好的機器人。雖然低價策略對于早期切入有效,但低價并非萬能,一味低價廝殺不是本體商的理智選擇,本體商更應積極尋找藍海應用市場,完善產品性能,給予零部件商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迭代產品。在目前的低價策略的壓迫下,本體商與零部件商競合態勢是必然,但現階段更應該各有分工,提高各自產品性能,等到時機成熟,再行產業整合。同時為了做好差異化藍海應用市場,機器人應該朝著更加智能化、易用性更好的方向發展,而傳感器賦能機器人是最有力的武器,機器視覺首當其沖,這才是中國工業機器人未來的康莊大道。目前資本是工業機器人行業最不可控的因素,大批不熟悉制造業的資本追捧“網紅”公司,將對公司和行業造成不可小覷的傷害,而更多行業優質公司更應主動熟悉資本、了解資本,充分利用好資本加速自身發展。
啟帆工業機器人總經理周偉
在周偉看來,是否掌握核心零部件對于機器人本體廠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掌握細分行業,貼近客戶,增加客戶對本體廠商的信賴和認同。啟帆曾嘗試做過各類零部件,包含減速機、控制器等,也曾做過集成,但現在啟帆明確自己是一家本體公司,啟帆自己研發附帶激光焊縫跟蹤的機器人、鞋底涂膠機器視覺等。周偉認為,行業的艱難熬一熬終將過去,補貼、資本的熱度慢慢降低,行業將走向以服務好客戶、以利潤為導向的良性狀態。
來福諧波創始人張杰
作為零部件廠商從業者,張杰說,大環境必然越來越糟,各減速機廠商的交貨期越來越短,庫存越來越多,非標定制越來越多,大訂單卻并沒有那么多,競爭越來越激烈。對來福來說,主要從質量、價格、成本、服務、伙伴這五個維度增加自己的競爭力。
卡諾普創始人李良軍
李良軍認為,了解用戶習慣、產品穩定易用、服務網絡完善是卡諾普多年開拓市場的心得。國產機器人眼前的出路便是在性價比上下功夫,在工業應用上有好的體驗,提高三大核心零部件的國產化率,成本控制好了,才有更大的市場空間。本體商和零部件商的競合關系,在現階段,仍然以“合作”為主。
閉門會議的后半場,圍繞著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的困境與破局,北極光創投合伙人黃河、啟帆工業機器人總經理周偉、那博特斯克中國區銷售負責人宋杰、節卡聯合創始人王家鵬、圖靈機器人創始人許建平進行了激烈的觀點碰撞。
如何看待機器人行業出現的低價問題?
周偉:價格戰本身沒問題,前提是要能用。設備不是易耗品,要有完善的售后服務,不能一賣了之。
宋杰:一個產品的好壞跟價格沒關系,貴有貴的道理,便宜有便宜的原因,更多的時候要看那個性價比,最合適的才是最好的。
王家鵬:低價策略從本質上來說是成本的競爭,這是有底線的。主要因素不在于硬件成本,在于智力成本。智力成本不斷往上走,今年的智力成本比去年高很大一個臺階,我相信隨著幾個融了錢的公司不斷挖人,這個成本還在繼續往上升,將會加劇整個行業的洗牌。現在是行業最黑暗的時刻嗎?我覺得不完全是,渾水才好摸魚,有競爭力的企業才能最終活下去。第一低價的產品一定要能用,第二低價還要有利潤,沒有利潤也不長久。
本體和零部件進入相愛相殺的競合態勢。你們預測會以什么樣的結局收場?
周偉:機器人產業為什么要做本體?他一定是買不到滿意的零部件,有可能是價格不滿意,有可能是質量不滿意,有可能是其它方面不滿意。你能做出比他更有競爭力的產品,他自然就不會做了。零部件廠商不要怕機器人廠商做零部件,只要耐得住寂寞,做出好東西來,自然就有競爭力。
宋杰:主機廠家能不能有核心零部件,涉及到你的能力范圍在哪里,你有沒有清晰的認知自己的能力邊際在哪里。你不能因為本能的沖動,什么都想干,在技術領域肯定有點危險。
王家鵬:本體廠商擁有部分自己的核心技術,這個是大勢所趨,擋是擋不住的。不管是本體往上游發展,還是現有上游往本體發展,最終的形態是,既有本體也有一部分的應用集成業務,還會有自己的核心零部件技術。這樣上下游全打通了之后,最起碼能夠做到很快去響應客戶的需求。從效率上來說,這是個必然的趨勢。到底誰會搏出位,那就看各自的實力了。
許建平:一家機器人公司本質上是一家軟件型的公司,是靠軟件的,就像ABB也好,發那科也好,這些偉大的機器人公司沒有一家造減速器。你的團隊背景、企業基因注定了你沒有這個能力干減速器。核心零部件分幾大塊,我覺得機器人廠家一定要造比如說控制器、伺服驅動這樣的零部件,有些產品的兼容性是問題,這就要求你要自己造。
結語:
隨著《中國制造2025》十年行動綱領和《中國智能制造綠皮書(2017)》的發表,工業機器人這個一直不被資本所重視的行業也逐漸進入了大家的視野。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銷量為13.8萬臺,同比增長達58.62%,中國市場銷量已超過全球總銷量的三分之一。然而,我國工業機器人密度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020年國內工業機器人密度目標為150臺/萬人,市場仍有較大增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