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5-01-14 16:00 來源:中國機器人網
據《南方日報》報道,1月6日下午,廣東省省長朱小丹率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到廣州數控設備有限公司調研,研究推進廣東省工業機器人和智能裝備產業發展。
工業機器人是先進裝備制造業中智能制造的重要產業之一。目前,廣東省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惠州等珠三角地區已初步形成從研發生產到工業應用的工業機器人產業鏈。以廣州為例,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產值規模超百億,廣州數控連續14年產銷量位居全國行業首位。在廣州數控,朱小丹考察了其數控系統、工業機器人、全電動注塑機等產品展示 和搬運機器人、焊接機器人、碼垛機器人、并聯機器人的裝配車間、應用示范生產線和產品測試實驗室。
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已經站在目前科技產業的前沿。人工智能將是未來科技的重要領域。朱小丹省長此次調研,指出推廣應用工業機器人、加快制造業 智能化,是推動工業化信息化相融合、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主攻方向。廣東省正抓緊制訂全省智能制造發展規劃,以搶抓“機器換人”的時間窗口期,大力支持智能 制造裝備產業加快發展。朱小丹強調,在推進制造業智能化的同時,還要著力加快工業智能裝備的國產化進程。
這次調研,有何深意?隱藏著哪些機會?
調研呼應《廣東省信息化發展規劃綱要》
2014年年中,東莞松山湖國際機器人協同創新研究院籌建辦公室正式掛牌,一批手握機器人制造核心技術的企業已經進駐。該基地的負責人,是全球機器人產業的領軍人物、香港科技大學自動化中心主任李澤湘教授。“國內機器人產業才剛剛起步,我們將與其他機器人產業基地進行差異化發展。由于東莞及珠三 角3C—電腦、通訊、消費電子產業規模龐大,基地首先將針對3C產業進行機器人開發。”李澤湘說。
不惟東莞,各類機器人產業基地在整個珠三角正呈現遍地開花的態勢。廣東省去年出臺《廣東省信息化發展規劃綱要(2013—2020年)》,將工業機器人等智能裝備作為發展的重點方向。
《綱要》提出,重點突破工業控制芯片、核心工業軟件、數控裝備和工業機器人核心技術,研制高端數控產品、工業機器人、數控精密注塑機、自動化生產線、流程工業成套裝備等智能裝備,發展汽車電子、船舶電子、智能家電等智能化工業產品,提高產品信息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以提升產業鏈協同能力為重點,推進工業生產過程信息共享、系統整合、智能控制和協同制造,提高精準制造、柔性制造、敏捷制造能力。
去年至今,從廣東省級層面到廣州、深圳、佛山等制造大市,無不依據各自產業規劃推出了相應的機器人產業發展新政,形成了各自的思路和做法。
發展工業機器人可化解廣東制造業的三大困境
廣東機器人產業遍地開花,源于珠三角制造業面臨著3大困境。
首先是勞動力成本問題。
《南方日報》的一篇報道曾以工業機器人使用企業的角度歷數工業機器人代替人工的好處:
“現在工廠的工人有一半以上是1990后出生的年輕人,他們基本都不愿意做危險性高、重負勞動比如搬運、空調機外殼噴漆等。這些崗位現在已經很 難招到工人,既使有人應聘入職了,做不了就會辭職。” 機器人的到來,不僅解決了一些高危、重負崗位“招工難”的難題,更直接降低了生產成本。一臺機器人能夠做的事情,相當于2個工人、一天兩班倒的工作量。相 當于一臺機器人“抵”4個人力工作量。以每個工人年薪4萬計算,一個30萬的國產機器人成套解決方案能夠在2年時間內收回人力成本,剩下的一臺機器人平均 壽命之內的8年時間就可以節省出100多萬。“這還不算機器人能夠24小時工作,及水、電因素。” 使用機器人代替人力,對車間生產效率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效果。由于機器人作業穩定、且可以24小時不間斷工作并且能夠標準化、精確化操作,現在空調機身搬運 的損耗率基本為零。“在以前,就算是富有經驗的工人,每百臺人工搬運損耗也有3、4臺。”另外,流水線上的人力調配的難度也大大降低。“以前一些重活、累 活通常要費力氣去調整。現在機器人操作簡便,女孩子也可以去操作機器人干重活。”
其次是土地緊缺和環保壓力。
更大的困境來自全球制造業競爭的壓力。“最可怕的是沒有訂單。”珠三角制造業當前承受著來自低端、高端競爭的雙重壓力—東南亞的低成本和發達國家“制造業回歸”的趨勢。制造業走向高端是唯一的出路。
廣東制造業面臨前有猛虎、后有追兵的困境,工業機器人作為唯一出路,廣東企業在研發和大規模應用方面做得怎樣?
據《經濟日報》報道,近一兩年,珠三角工業機器人產業開始進入爆發式增長期。
廣東的研發力量領先 無法撼動市場
目前國內有超過1000家機器人集成商,但減速器、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只有極少企業能夠自主生產。核心技術的缺失使企業面對未來競爭缺乏信心。
在廣東地區,此次朱小丹前往調研的廣州數控,曾歷時7年,在自有技術基礎上研發生產出了第一批受國內企業規模化使用的工業機器人。
一些廣東工業機器人領域的龍頭企業已經在關鍵零部件方面有所突破,如廣州數控在控制器方面國內領先,巨輪股份在RV減速器方面打破了國際壟斷。但至少在目前,他們還無法撼動國內大市場。
由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單位提供的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機器人用量陡然增長171%,此后,中國機器人市場機器人用量以高于全球市場用量增速2倍的數量在增長。
在廣州,位于蘿崗工業園云埔工業區的廣州數控機器人公司正在以每年翻倍的速度,向制造業企業輸送不同類型的工業機器人,給不同行業的制造業企業帶去新的變化。當機器人開始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國工業正迎來以數字化智能制造為核心的新的生產變革。
面對嚴峻的形勢,珠三角各地不約而同地制定了集群化推進機器人產業的策略,并出臺了相應政策。因為單個企業力量有限,只有將他們聚集起來,協同 攻關、持續創新,才能盡快彌補產業鏈薄弱環節,擺脫受制于人的現狀。在佛山,利迅達、嘉騰、鼎峰、廣鍛4家機器人龍頭企業聯合研發的全自動化沖壓“無人車 間”,就是產業鏈協同創新效果的最好證明。
廣東制造業的“第二春”:機器人帶來的改變
機器人的大規模應用是否還存在難題?
業內人士說,早在90年代就曾嘗試向企業介紹機器人,很多企業也知道機器人的好處,但那時還有廉價勞動力可用,企業用機器人代替工人的迫切性不強。
如果說過去的障礙主要在于行業認知和接受度,那么現在最大的障礙無疑是資金。巨大的投入令許多中小企業望而生畏。
近年來,原材料價格在漲、租金在漲、稅費在漲、勞工成本也在漲。大大小小的老板們絞盡腦汁,想來想去,似乎只有人工可以通過替代品來節省。于是越來越多的機器人進入珠三角制造企業。
事實上,機器人在珠三角制造業中的大規模應用始于去年下半年,不到一年時間,機器人已滲透家電、汽配、電子信息、食品等諸多行業,并給這些行業帶來了深刻變革。
大企業已經掀起“雇傭”機器人的風潮。2009年,比亞迪公 司耗資數億元引進了13臺abb噴涂機器人,可全自動完成整個車身的油漆噴涂工作,油漆膜厚誤差控制在2微米以內,涂料的用量可減少30%左右;去年7月 富士康董事長郭臺銘透露:富士康將增加生產線上的機器人數量以完成簡單重復的工作,2012年達30萬臺,2014年達100萬臺;華為、中興通訊、廣州光寶也在使用工業機器人。
小企業也開始嘗鮮并享受科技帶來的好處。
在佛山南海、順德,眼下一些小企業也開始嘗試使用機器人。
“樂從一家生產家具配件的鈔文五金店,一年前購進一臺機器人后,省下了一半工人。”佛山市龍甲機器人焊接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昕春稱。
雖說大小企業都在購入工業機器人,但這些機器人可都不是便宜貨。
工業機器人多少錢一個?
一些企業雖然希望使用工業機器人,但存在一些障礙,關鍵的是資金問題。
業內人士算了一筆賬:一臺機器人替代10個工人,每個工人的年薪在2-4萬元左右,如果機器人售價太高,將抑制企業更換新設備轉型升級的沖動。 因而,從事“二次研發”的珠三角機器人供應商,一般將單臺機器人定價在20萬元以下,一個機器人系統售價則在200-300萬元。
國內以及珠三角的機器人市場到底有多大?
對此問題,尚未有權威數據能夠準確描述。有企業說,國內有150億美元的市場;有企業說,單單就五金沖壓,佛山的市場容量就達1萬臺。
預計到2015年,中國機器人市場需求量將達3.5萬臺,占全球總量的16.9%,成為規模最大的機器人市場。專家表示,未來3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復合增速可達30%,爆發性增長可期。
雖然眾說紛紜,但這并不妨礙機器人生產企業對未來前景的樂觀。利迅達公司介紹,去年公司產值1000萬元,今年將達到6000萬元,明年預計有1.5億元,到2015年估計能達5億元。龍甲公司的目標產值則是2億元。
機器人“制造”企業的機器人生意
哪里有市場,哪里就有商人逐利的身影。機器人市場需求剛現端倪,不少人就做起了機器人生意。
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助理、深圳市機器人協會秘書長畢亞雷介紹,早在2009年3月,深圳便在國內率先成立了深圳市機器人協會,目前, 協會擁有從事機器人及相關產業研發生產的企事業會員單位63家,據估算,63家會員單位2011年產值在160億元左右,企業業績平均每年遞增50%至 60%。
在佛山,據不完全統計,企業工商登記中經營范圍列有“機器人裝備”的企業有20家左右。
搶占機器人行業先機的企業中,就有佛山市利迅達機器人系統有限公司。該公司總經理霍錦添此前長期從事不銹鋼加工和銷售,他發現很多金屬材料制造廠、家具廠和建陶廠用人成本不斷攀升。2008年,金融海嘯席卷全球,歐洲部分掌握先進自動化技術的企業急盼有償轉讓技術。霍錦添立即飛往歐洲,經過一番溝通,他和意大利INTEC機器人系統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從此開始成為一家機器人生產商。
經濟“寒冬”冷意未消,但利迅達公司則忙碌異常。11月7日,記者在該公司的調試車間看到,一排排機器人正在接受出廠前的最后一道調試。利迅達 公司的做法是,從國外著名生產商或者國內規模較大的生產商處購買通用機器人,公司研發人員根據訂購企業的需求開發相關系統,進行“二次研發”。
前面提到的佛山市龍甲機器人焊接技術有限公司,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業務已經拓展到豐田、美的、華帝、富士康、東風雪鐵龍等知名大企業。
我國工業機器人研制歷程
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爾·查培克在其劇本《羅薩姆的萬能機器人》中最早使用機器人一詞,劇中機器人“Robot”這個詞的本意是苦力,即劇作家筆下的一個具有人的外表、特征和功能的機器,是一種人造的勞力。它是最早的工業機器人設想。
我國工業機器人起步于上世紀1970年初期,經過20多年的發展,大致經歷了3個階段:70年代的萌芽期,80年代的開發期和90年代的適用化期。
1970年代,世界上工業機器人應用掀起一個高潮,尤其在日本發展更為迅猛,它補充了日益短缺的勞動力。在這種背景下,我國于1972年開始研制自己的工業機器人。
進入80年代后,在高技術浪潮的沖擊下,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機器人技術的開發與研究得到了政府的重視與支持。“七五”期間,我國研制 出了噴涂、點焊、弧焊和搬運機器人。1986年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開始實施,成功地研制出了一批特種機器人。
從90年代初期起,我國的國民經濟進入實現兩個根本轉變時期,掀起了新一輪的經濟體制改革和技術進步熱潮,我國的工業機器人又在實踐中邁進一大 步,先后研制出了點焊、弧焊、裝配、噴漆、切割、搬運、包裝碼垛等各種用途的工業機器人,并實施了一批機器人應用工程,形成了一批機器人產業化基地,為我 國機器人產業的騰飛奠定了基礎。
工業機器人最先大規模使用的區域將會出現在發達地區。隨著產業轉移的進行,發達地區的制造業需要提升。基于工人成本不斷增長的現實,工業機器人 的應用成為最好替代方式。未來我國工業機器人的大范圍應用將會集中在廣東、江蘇、上海、北京等地,其工業機器人擁有量將占全國一半以上。
日益增長的工業機器人市場以及巨大的市場潛力吸引世界著名機器人生產廠家的目光。當前,我國進口的工業機器人主要來自日本,但是隨著諸如“機器人”類似的具有自有知識產權的企業不斷出現,越來越多的工業機器人將會由中國制造。
世界工業機器人制造業的四大金剛
近幾年來機器人不斷的發展、創新,工業機器人的歷史悠久,但是工業機器人一直都受各大制造商的喜愛。工業機器人不僅為企業帶來高效率,同時也為企業節約人工成本,工業機器人對于企業來說是一舉兩得。
大家都知道工業機器人行業中“四大家族”占據重要地位,產品性能及精度代表世界領先水平,合計占國內機器人50%以上市場份額。
ABB
ABB眾所周知,ABB是全球機器人“四大家族”之一,不僅在自動化方面有著領先的技術,同時也是世界500強企業之一。
ABB總部位于瑞士蘇黎世,在蘇黎世、斯德哥爾摩和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ABB由兩家擁有100多年歷史的國際性企業-瑞典的阿西亞公司(ASEA)和瑞士的布朗勃法瑞公司(BBCBrownBoveri)在1988年合并而成。
ABB的機器人技術是世界上所有人有目共睹的,在40年前ABB就已經率先制造出電力驅動機器人和核工業噴涂機器人。不夸張地說,abb機器人已經在數千個應用場合幫助客戶大幅提高生產力和產品質量,同時顯著減少停機時間、運行成本和所需人力資源。
ABB機器人使工人不必再從事重物搬運等單調或危險的工作,減少了人員流動率,給客戶創造普遍而又顯著的效益。
ABB機器人涉及行業非常廣泛,替蘋果、戴爾、富士康、惠普、摩托羅拉和諾基亞等世界級公司焊接、壓磨、拋光和噴涂個人電腦、筆記本電腦、iPod、手機、相機和游戲機等電子產品。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們駕駛的轎車、巴士和卡車的整車或部件也是由ABB機器人制造的。絕大多數汽車制造商和他們的一級供應商都在全部或部分制造流程中采用了ABB機器人解決方案,用于完成動力總成、沖壓自動化、白車身制造和涂裝成品等工作。
日本發那科公司
fanuc(發那科)是日本一家專門研究數控系統的公司,成立于1956年。是世界上最大的專業數控系統生產廠家,占據了全球70%的市場份 額。FANUC1959年首先推出了電液步進電機,在后來的若干年中逐步發展并完善了以硬件為主的開環數控系統。進入70年代,微電子技術、功率電子技 術,尤其是計算技術得到了飛速發展,FANUC公司毅然舍棄了使其發家的電液步進電機數控產品,一方面從GETTES公司引進直流伺服電機制造技術。
自1974年,FANUC首臺機器人問世以來,FANUC致力于機器人技術上的領先與創新,是世界上唯一一家由機器人來做機器人的公司,是世界 上唯一提供集成視覺系統的機器人企業,是世界上唯一一家既提供智能機器人又提供智能機器的公司。FANUC機器人產品系列多達240種,負重從0.5公斤 到1.35噸,廣泛應用在裝配、搬運、焊接、鑄造、噴涂、碼垛等不同生產環節,滿足客戶的不同需求。
2013年11月5日,世界機器人專家上海發那科機器人有限公司高調亮相2013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機器人展,隆重展示十余套智能機器人系統, 其中不乏近年來的新款智能機器人,分別演示其最新的點焊、分揀、檢測、打磨、搬運、整列等功能強大的應用系統,從中窺到發展機器人產業的勢在必行,機器人 產業將會再現個人電腦快速崛起之路,在不遠的將來徹底改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推動工業智能機器人的研發也將進一步深化。
據了解FANUC在2008年6月,成為世界第一個突破20萬臺機器人的廠家;2011年,FANUC全球機器人裝機量已超25萬臺,一直到現在市場份額穩居第一。
日本安川
安川電機(中國)有限公司是有近100年歷史的日本安川電機株式會社全額投資的外商獨資企業,于1999年4月在上海注冊成立,注冊資金3110萬美金。隨著業務范圍和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公司除上海總部外還在廣州、北京、成都等地開設了分公司。
活躍在從日本國內到世界各國的焊接、搬運、裝配、噴涂以及放置在無塵室內的液晶顯示器、等離子顯示器和半導體制造的搬運搬送等各種各樣的產業領域中。
2013年11月27日日本工業機器人生產商安川電機宣布向中國最大的焊接機制造商凱爾達集團(KAIERDAGROP)旗下從事系統集成的杭州凱爾達機器人出資。
有相關人士表示,國外高端工業機器人擁有規模化產量化優勢,在保持產品成熟化優勢的同時也在不斷降價,在本次工博會期間,作為四大機器人企業之 一的安川電機推出的解魔方機器人成功吸引了各方人士的關注。同時,隨著工業機器人的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其應用范圍也將朝著更深更廣的方向發展。
德國庫卡
kuka產品廣泛應用于汽車、冶金、食品和塑料成形等行業。KUKA機器人公司在全球擁有20多個子公司,其中大部分是銷售和服務中心。KUKA在全球的運營點有:美國,墨西哥,巴西,日本,韓國,臺灣,印度和歐洲各國。
庫卡工業機器人的用戶包括通用汽車、克萊斯勒、福特汽車、保時捷、寶馬、奧迪、奔馳(Mercedes-Benz)、大眾(Volkswagen)、哈雷-戴維森(Harley-Davidson)、波音(Boeing)、西門子(Siemens)、宜家(IKEA)、沃爾瑪(Wal-Mart)、雀巢(Nestle)、百威啤酒(Budweiser)以及可口可樂(Coca-Cola)等眾多單位。
KUKA的機器人產品最通用的應用范圍包括工廠焊接、操作、碼垛、包裝、加工或其它自動化作業,同時還適用于醫院,比如腦外科及放射造影。
KUKA工業機器人在多部好萊塢電影中出現過。在電影“新鐵金剛之不日殺機”中,在冰島的一個冰宮,國家安全局特工受到激光焊接機器人的威脅。在電影“達.芬奇密碼”中,一個機械人遞給羅伯特.蘭登一個裝有密碼筒的箱子等,都是使用的KUKA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