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8-06-06 17:34 來源:中國網
2018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五周年。五年來,秉承“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利共贏、互學互鑒”的理念,倡議不斷深化。截至2018年4月,中國已與8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合作協議。
西門子:"一帶一路"建設為跨國企業帶來商機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隨著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愿景”逐步開花結果,越來越多的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投出了“信任票”和“支持票”,許多跨國公司積極參與到“一帶一路”建設中。西門子作為技術領域的代表性企業之一,已經與上百家中國海外工程總承包(EPC)企業開展了合作。西門子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赫爾曼表示,“一帶一路”倡議在為跨國企業帶來商機的同時,也為全球化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
“‘一帶一路’倡議之所以得到廣泛普遍的認同,就在于它通過超越國界的解決方案將各國人民和經濟聯接起來,助力全球多地區共同實現繁榮。這一倡議從戰略和經濟層面幫助了中國,也幫助了世界,是支持全球貿易的新生力量。”赫爾曼說。
商務部數據顯示,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與相關國家進出口總額增長14.8%,累計直接投資超600億美元。2018年一季度,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項目合同680份,新簽合同額206.3億美元,占同期中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的46.3%,同比下降7.4%;完成營業額187.6億美元,占同期總額的54.1%,同比增長30.4%。
如何能夠更加積極地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是西門子全球管理層非常重視的一個問題。2018年3月,西門子在北京設立了“全球一帶一路辦公室”。作為西門子全球工作機制的一部分,該辦公室負責整合內外部資源,執行西門子圍繞“一帶一路”倡議制定的戰略,全力支持“一帶一路”建設。
近年來,海外工程總承包業務已進入資本投入、工程建設與特許經營相結合的新階段,越來越多的海外業主企業對EPC企業提出了“帶資本走出去”的需求。從“技術合作”延伸至“金融合作”。
赫爾曼表示,西門子的優勢在于比一般金融機構更懂項目,比工程公司更懂金融。“一帶一路”的過程中,西門子愿意建立更加深入的合作伙伴關系。這意味著企業不僅是供應商,更是共擔風險、共享成功的探索者。通過安排股權投資、項目貸款、出口信貸并提供融資咨詢服務,西門子有能力幫助海外工程總承包項目完成融資。
赫爾曼介紹說,西門子與中國機械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合作建設了孟加拉希拉甘杰電站二期項目,幫助項目成功獲得德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裕利安怡(Euler Hermes)公司的擔保,通過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和裕利安怡公司的聯合擔保,項目最終獲得了渣打銀行、西門子銀行等組成的商業銀行團提供的貸款。
赫爾曼說,一方面我們要繼續加強與中國企業的合作,共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同時我們也希望利用自身的全球化運營,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尋找項目和機遇,并邀請中國企業共同合作。
“一帶一路”倡議:點一盞燈,讓世界亮起來
中國人民大學讓莫內講席教授王義桅表示:“一帶一路”倡議為世界吹入了開放合作的新風,加強了各國間的橫向互聯互通。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既與發達國家形成了環流,也與發展中國家形成了環流,處于‘8’字形的中心地位。因此,中國可以帶動許多相關國家,在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中,找到新的比較優勢。”
中國人民大學讓 莫內講席教授王義桅
但是,“一帶一路”建設也并非一條坦途,企業也面臨著許多挑戰。王義桅指出,“一帶一路”項目通常包括不同國家的參與者,在共同探索市場、合作完成項目開發運營的過程中,中國企業可以與西門子這樣的跨國企業合作。他認為:“中國智慧就是像太極一樣借力,也就是跟以西門子為代表的企業進行合作。他們已經有很多成熟的產業鏈、服務鏈和價值鏈的體系。因此,雙方可以通過融合、兼容和對接實現共贏。”
王義桅進一步肯定了“一帶一路”倡議在未來將對世界經濟產生的深遠影響。“在未來若干年內,‘一帶一路’將不僅關注一般意義上的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更要制定標準,要創造新的業態。”他表示,“這個世界需要更大的合作、更大的包容、更大的創新和更大的聯通。‘一帶一路’讓我們超越原本將政治經濟、歷史文化和宗教地理等分割的思維方式,將它們當作一個整體看待。在倡議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市場串聯在一起。因此,它將產生更深層次的合作共贏。”
“所以,‘一帶一路’就是點一盞燈,讓世界亮起來。”王義桅總結道。
互學互鑒共創共贏
在“一帶一路”倡議深入推進的過程中,世界各國間更強的互聯互通,為參與企業在能源和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帶來了更多機會。
電力規劃設計總院院長、黨委書記謝秋野指出:“據統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在發電方面現有人均裝機水平約為中國的1/3左右。若想達到世界平均水平,據初步估算,大約還需10億千瓦的裝機容量。因此,無論是在電源建設、電網建設,還是在電力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方面的發展空間都是非常大的。”
電力規劃設計總院院長、黨委書記謝秋野
對于中國企業“走出去”,謝秋野則建議,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時,企業可主要結合當地情況和經濟發展水平,為當地真正貢獻中國智慧。他表示:“中國企業要讓業主方體會到這些建設是真正從他們經濟發展的角度、從惠及當地人民福祉的角度出發。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抓住機遇,真正做到‘共商’、‘共建’和‘共享’,‘一帶一路’才能走得更遠、走得更好。”
同時,謝秋野也指出,“一帶一路”建設并非只是中國企業“走出去”,也包括通過合作將高新技術等“引進來”。他表示:“例如,企業可以加強與當地的產能合作,在石油勘探、石油加工等領域采用與當地合資建廠等方法,一方面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另一方面也惠及自身。這就實現了共贏。”
他還表示:“‘一帶一路’是一個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的過程。中國企業可以參考西門子等公司的發展歷程和技術創新的理念,學習他們在國際化經營、技術服務和技術創新方面的先進經驗。這對于提升中國企業的裝備制造水平、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都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由于“一帶一路”建設是一個長期的、可持續的過程,謝秋野認為對國際化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企業需要大批既懂技術,又懂國際商務、國際法律和國際金融等的綜合型人才。”他表示,“要加快培養適合開展國際化經營的人才隊伍,這將有助于大幅提升企業的軟實力。”
數字絲綢之路打造軟基礎設施
雖然“一帶一路”倡議帶來了巨大的機遇,企業也需要清楚地認識到,在海外建設的過程中,若想抓住機遇、實現真正的合作共贏,參與者也需要應對在風險管理、項目開發運營、項目融資和人才建設等方面的諸多挑戰。
由于“一帶一路”沿線各個國家和地區政治體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文化和宗教等各不相同,項目可能面臨政治和經濟等方面的不確定性。為更好地進行風險管理,中國能源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國際業務部主任陳功認為,企業須加強對當地市場的了解。“企業必須要有針對性地采取一些市場開發的措施,并針對這些市場的特點來培養能力,這將有助于它融入當地市場。”他表示。
此外,陳功還特別指出,企業在建設海外項目時,要想實現從中低端到中高端的提升,除了提高技術水平,還要完成從“工程總承包商”到“承包商+投資商”的角色轉變。由于海外項目通常投資較大、建設周期較長,業主方常面臨資金鏈方面的難題。為確保項目順利推進,陳功認為可以實行投融資結合,一方面利用本國資金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提供項目融資,另一方面則加強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投資,以帶動海外工程承包業務的整體發展。
在此過程中,中國企業也可以與跨國企業攜手,通過引入海外出口信用機構的擔保,實現對項目投資風險的共擔。
對此,陳功表示:“如果將能源基礎設施和交通基礎設施稱為‘硬基礎設施’,那么‘數字絲綢之路’就是‘軟基礎設施’。通過‘數字絲綢之路’,基礎設施、商業、貿易和旅游等可以更好地結合起來,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提供轉型升級的空間。”同時,他也指出,在建設“數字絲綢之路”方面,西門子等跨國企業也可以利用創新和數字化等方面的優勢參與到建設中來。
中國能源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國際業務部主任陳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