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8-04-26 17:18 《中華工控網》原創
去年底,3GPP正式發布了5G NR標準的第一稿,盡管后期還有SA部分的R16待定義,但5G NSA新空口標準的提前凍結,仍被賦予5G歷史里程碑的意義,業界對2020年實現5G商用的規?;堰_成共識。而一眾公司早在5G標準確立之前,就已積極投入標準制定以及后期的商業化應用試水,力求在5G時代搶占先機。
近日,在第七屆EEVIA年度中國ICT媒體論壇暨2018產業和技術展望研討會上,NI(美國國家儀器)中國技術市場工程師馬力斯從點及面,抽絲剝繭,透過“以軟件為中心的測試平臺如何助力搶位5G時代”的主題,站在新技術發力點的角度,圍繞先行的半導體測量測試,詳細闡述NI測試平臺如何幫助企業在5G時代快人一步。
據馬力斯介紹,由于第一版5G標準是3GPP非獨立組網R15新空口標準,也就是將現有的LTE接入以及核心網覆蓋作為錨點,新增加5G的無線組網接入標準。
雖然說對那些在4G已經發展很成熟的運營商來說,非獨立組網5G新空口標準能夠幫助其更加快速的進行5G網絡的商用進程,但馬力斯指出,“4G和5G的共存帶來的半導體測試挑戰同樣不容小覷。”
馬力斯闡述說,第一就是復雜性的提升,包括靈活的參數集,可靈活調配的子載波間距,以及更高的帶寬需求,對測量測試挑戰不斷;另外,由于前端的芯片設計會致力于單芯片的高度集成化,因此在滿足5G要求的同時,還并行要兼容4G的要求,而這勢必會導致頻段上面的一些重合,這時候,對于測試測量廠商,共存帶來的頻譜干擾等問題,以及同時帶來的更多射頻指標的測試,都要求測試儀器具備更高的性能指標。此外,5G商業化進程加速反推到上游,就是更快的測試時間和更快的上市時間,測試時間的減少直接關聯到測試成本的進一步降低,這在5G時代尤為關鍵。
那么,在這么短的時間內,NI是如何幫助半導體公司以及終端廠商,在快速的變化中實現5G設計、原型驗證以及最終的量產測試?
核心正是NI一直推行的以軟件為中心的平臺化解決方案。
眾所周知,在過去的幾十年里,NI以軟件為中心的開放平臺幫助測試和制造工程師提高了生產力。現在,NI推出了一套以軟件為中心的平臺化儀器解決方案,該方案的關鍵部分即NI-RFmx NR測量軟件,該軟件不僅符合5G新空口(NR)的3GPP R15規范,更將跟隨著3GPP規范的步伐進行演變。
針對靈活、可擴展,能夠適應新的標準和協議,確保最低的總體擁有成本和最短上市時間的智能測試方案,NI以軟件為中心的半導體測試方案正是幫助用戶快人一步的關鍵。馬力斯介紹,無縫銜接實驗室特征分析到量產測試,NI可快速部署到生產測試環境的半導體測試系統(Semiconductor Test System,簡稱STS),在測試成本、測試并行性以及可擴展性方面,有其獨到之處。
不同于傳統實驗室臺式儀器的多種類(頻譜儀、信號源、電源等)、尺寸大、多個儀器難以同步配合、測試速度慢等特點,NI將其平臺化儀器封裝在一個小尺寸的機箱中,并利用PXI技術實現了很好的同步機制,由此帶來的是測試速度的極大提升。同時,通過將高精尖算法部署到FPGA中,得益于其天然運行的處理能力NI從軟硬件雙維度大幅提升測試效率。
同時,由于NI的實驗室測試方案已經具備儀表級的射頻測試性能,這也使得根植于NI實驗室測試方案的NI量產測試設備STS能夠更好地統籌未來5G芯片將要面對的單一芯片中集合模擬、射頻以及數字部分的多面測試,而這也是專注于數字芯片測試的傳統AET自動化測試設備無法融入,或者說無法以高性價比方式融入的一大短板。
此外,由于NI STS與NI實驗室測試方案PXI平臺“本是同根生”,帶來的直接效應就是代碼、硬件資源和投資的最大化復用,大幅減少臺式儀表和STS設備之間數據關聯、比對的時間,進一步提升測試效率。
“5G時代,怎樣進行更快速地測試、更快速地部署以及更快速的商用化,NI就是利用這套打通實驗室到量產的半導體測試解決方案幫助很多客戶實現速度提升。”馬力斯說道。
不但如此,在測試測量領域,NI仍然秉承“眾人拾柴火焰高”的生態理念。“NI其實很早之前就已經介入5G研究。”馬力斯透露,從2010年成立NI全球射頻通信領先用戶計劃至今,從國外的AT&T、諾基亞、英特爾、NTT Docomo、三星、 Facebook等到國內的東南大學、北京郵電大學、上海無線通信研究中心(WiCO)等,NI早已在全球范圍內編織了一張5G商業網。
“NI利用前期所積累的軟件優勢,基于其以軟件為中心的平臺,憑借PXI的定時、同步技術,可以幫助客戶快速應用到自身的5G商用化進程中。”馬力斯總結道,“不論是5G設計公司還是后期的量產測試,NI都會有很好的切入,而這都是源于NI從1976年成立至今始終堅守、投入并攜手合作伙伴、客戶一起共建的以軟件為中心的測試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