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7-09-25 16:44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日前,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與阿里巴巴簽署《構建智慧城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將應用阿里巴巴領先的云計算和人工智能技術,為澳門構建城市治理的人工智能中樞。據介紹,“城市大腦”是目前全球最龐大的人工智能系統,被譽為人工智能領域的“登月計劃”。
事實上,這只是近年來中國人工智能領域飛速發展的一個例子。最近以來,中國人工智能領域在不斷突破自身的同時,逐漸站上世界潮頭。
成果喜人
最近,在一系列世界人工智能比賽或排名中,來自中國的團隊不斷斬獲佳績。
前不久,在一年一度的計算機視覺領域權威比賽“ImageNet大規模視覺識別挑戰賽”中,來自中國的自動駕駛公司Momenta 研發團隊的孫剛和胡杰與來自牛津大學的申麗合作,提出SE架構,以2.3%的識別錯誤率榮獲物體識別冠軍。這家中國公司,去年才成立,就已擁有多位世界頂尖的深度學習專家。
7月18日,在由斯坦福大學發起的一項機器閱讀與理解比賽中,由科大訊飛與哈工大聯合實驗室提交的模型,在全球自然語言理解研究領域脫穎而出躍居頭名。這也是中國本土研究機構在這場國際頂級機器閱讀比賽中首次奪冠。
而在國際知名調研機構Gartner6月16日公布的2017年全球云計算魔力象限中,阿里云緊跟亞馬遜、微軟、谷歌之后進入前四。這也是中國云計算廠商首次躋身其中。
此外,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等中國企業,也大量招攬了人工智能領域的世界頂級人才,甚至在硅谷專門設立實驗室。以螞蟻金服為例,其人工智能團隊是整個公司博士比例和海歸比例最高的團隊。
外界矚目
中國人工智能領域的飛速發展,很早就引起了外界關注。在7月的一篇報道中,英國《經濟學人》雜志舉了兩個今年年初的例子。一個是微軟高管陸奇宣布,不再任職這家全球最大的軟件公司,而是出任百度公司的首席運營官。一個是今年1月底,人工智能發展協會推遲了年會日期,原因是其既定日期與中國春節沖突。
“這些事件再次表明,中國在某些人工智能領域的地位僅次于美國——甚至已經超過美國。”《經濟學人》這樣感慨。
這個判斷并非毫無根據。今年6月底,咨詢公司普華永道在《人工智能對宏觀經濟的影響》中預計,到2030年,人工智能將達到15.3萬億美元的規模,其中中國預計將獲益7萬億美元,成為人工智能領域的最大受益國。與之相比,美國雖然是最早受人工智能影響,但預計獲益只有3.7萬億美元。
動能強勁
中國人工智能發展的優勢來自哪里?答案可能是,來自政府和龐大的市場的支持。
近日,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這是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第一個系統部署的文件。其中明確了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戰略目標,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
更為外界廣泛矚目的,是中國龐大的市場為人工智能的發展提供了強勁動能。
人工智能勢頭猛 立法監管不可少
劉強
《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17年8月21日
如今,“人工智能”四個字已經是老生常談。雖然無人駕駛汽車、阿爾法狗距離普通人還有些遙遠,但歌曲推薦系統、Siri語音助手、運動手環等一系列基于人工智能的應用,已經悄然占據了人們的生活。不過,人工智能的便捷性并非輿論目前關注的焦點,引發爭議的是它所帶來的威脅和挑戰。
日前,特斯拉和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在羅德島一次全國性州長會議上表示,我們應該警惕人工智能崛起的潛在風險,并建立監管機構來引導這項強大技術的發展。那么,人工智能究竟有哪些潛在的風險?立法監管是必要的嗎?
機遇伴著風險來
人工智能的定義是什么,目前學界還沒有明確和統一的定論。“我理解的人工智能,是模仿人腦思維方式完成特定任務的功能。”在悉尼科技大學就讀IT專業的博士生陳昕苑說。她認為,人工智能的研究領域,包括目標識別跟蹤定位、文本語音處理、圖像處理、視頻分析等。核心技術是機器學習,其中深度學習是機器學習的重要分支。
“最早的人工智能是算法驅動,就是設計一個算法,能夠完成一個任務。我認為目前人工智能的發展處在第二階段,即數據驅動。通過給定大量的數據讓計算機提取數據特征,完成特定任務。”陳昕苑介紹說。
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帶來了應用的快速落地。但正如硬幣具有正反兩面,人工智能也是如此。一方面它降低了風險,另一方面也帶來了新的風險。以自動駕駛為例,一方面可以顯著降低由于人工駕駛產生的疲勞駕駛、誤操作帶來的交通致死率,另一方面也可能因為網絡侵入造成慘烈的交通事故。
此外,人工智能會對社會治理、法律制度、政府監管乃至社會倫理等產生負面影響,也引發社會的擔憂。比如,隨著人工智能的高度智能化,機器越來越具有人的屬性,可能對婚姻制度、家庭倫理等產生大的影響。
法律護航促發展
人工智能是否需要進行立法監管?北京市中盾律師事務所陳濤律師認為,人工智能會融入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并且會延伸到物流、農業、教育、制造等領域,這就必然要通過立法來調整這些關系,否則會陷入混亂。
來自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的郝明律師則表示,依法治國首先要求有法可依,如果在人工智能方面沒有法律的監管,那將會出現一個空白。有了法律的調整,才能保證社會秩序的穩定,并為公平公正提供保障。
對人工智能進行立法監管,除了可以降低和控制人工智能崛起中產生的風險,也會對其發展起到促進和制度保障作用。郝明律師說,這也是法律價值的要求。一部法律的出臺,是要對社會起到積極作用,它的價值首先表現在公平、自由、秩序方面。有了法律的調整,可以保證人工智能在良好有序的秩序下發展。
最近,百度開始撕去互聯網公司的標簽,在人工智能領域進行深耕。7月5日,李彥宏乘坐公司研發的無人駕駛汽車在北京五環行駛,由于無人駕駛上路尚未合法,百度引來交警調查。
郝明律師說,目前中國尚未通過允許無人駕駛汽車上路的法案,這對于無人駕駛技術是一塊絆腳石。如果相關法律能夠出臺,通過立法來允許無人駕駛汽車上路,哪怕是設定嚴苛的條件,也會為其提供制度保障,促進有序發展。
“不過,立法的前提是了解人工智能的科學規律。”在陳濤律師看來,相關法律政策的出臺,需要對人工智能的科學規律有著充分的理解和實踐。他認為,人工智能從產品到技術都不成熟。現在是人工智能立法的準備階段、摸索階段、積累階段,也是人工智能立法的促進階段,可以先制定促進人工智能發展法。
世界面臨新課題
在人工智能立法方面,沒有哪個國家是特別突出的,這是全世界都面臨的新課題。
今年,美國國會提出了3部涉及“人工智能”的法案,包括《2017創新團法案》《2017全民計算機科學法案》及《2017在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領域中的計算機科學法案》。這3部法案分別關注了人工智能技術對美國人生活質量的改善價值及可能對部分工作的替代作用,并要求商務、教育等部門加強有關職業培訓或者中學生的計算機科學教育。
目前,中國尚未出臺人工智能相關的法律法規。不過,既然人工智能這個新興行業已獲得舉國關注,立法到來的那一天,還會遠嗎?
針對人工智能行業的立法,既需要有一部體系和結構上相對完整的“人工智能法”,也需要有不同領域的相關法律加以配合與補充,而將人工智能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毫無疑問將有助于立法邁出重要的一步。
“我們的法律是要緊跟時代步伐的,哪里需要,就要以最快速度去完善。目前人工智能在自動駕駛、服務類機器人方面,已經很明顯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郝明律師建議,立法應該優先考慮對人們生活已經有影響的領域。因此,在自動駕駛、服務類機器人領域,應該率先啟動立法立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