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7-07-20 08:58 《中華工控網》原創
又到了火熱的暑假,每到這個時候,咱圈子里就會有各種大學生競賽秀出。這些年著實觀摩了不少大賽——三菱的、西門子的、臺達的,前不久還在菲尼克斯的大賽做了個媒體評委。前陣子突然萌發對自己參加過的幾家大賽來個盤點的想法,于是碼了些字,有點兒多,大家隨意看看,歡迎到文章最后去留言評論。
接下來一個多月,
臺達將于7月23-26日在吳江臺達基地舉行第四屆“臺達杯”高校自動化設計大賽。
三菱將于8月7日~10日在天津大學舉行第十一屆“三菱電機杯”全國大學生電氣與自動化大賽。
西門子將于8月26-30日在上海舉行第十一屆“西門子杯”中國智能制造挑戰賽。
筆者親歷了前幾屆的臺達大賽,是一項偏重于應用技能的比賽,首屆叫“發現能效高手”,與臺達本身的經營理念很接近。第三、四屆都改名叫“發現智造高手”,顯然是為了匹配智能制造的時代發展潮流。講講臺達大賽初期一個有趣的小細節,主辦方原本打算兩年一次大賽,畢竟這個活動人力物力資源投入還是比較大的,結果第一屆活動還沒閉幕,作為大賽的實際推動者——時任臺達機電事業群總經理的張訓海先生就認為“這效果非常好,明年繼續!”就這樣,臺達的大賽連續辦了下來。臺達創辦人鄭崇華先生非常關注此活動,記得在第二屆現場,鄭老登臺發言勉勵同學們,從年輕時代求學的故事講到創辦企業的艱辛,再談到年輕人的發展,一說起來就舍不得放不下麥克風,對參賽大學生的士氣有很大的鼓舞。
臺達創辦人鄭先生觀摩臺達杯大賽
說到三菱的大賽,不得不提富澤克行先生,如今已經是三菱電機株式會社執行董事、中國總代表、三菱電機(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的富澤克行先生,可以說是三菱杯大賽最早的積極推動者。從2005年開始,三菱電機加大了其在教育領域的投入,支持多所大學實驗室建設,2007年正式開啟三菱電機杯的自動化大賽,如今已經是第十一屆。大賽組委會委員王華是這些年大賽的實際操盤者,她和她的團隊每年都在為大賽的創新“折騰”,去年適逢大賽十周年,在王華女士的支持下,本人組織了技成培訓三菱金牌講師、三菱暢銷書作者李金城及中華工控網工控論壇版主任工、付工、李工等現場觀摩,讓KOL們親身感受了大賽的氛圍,同時和現場和師生交流;今年,“叨叨直播”將開進天津大學大賽現場來一次“思南看大賽”,讓更多關注大賽、不了解大賽的朋友能有機會近距離體驗一番。
三菱杯大賽
盡管幾個大賽都是教育部高等學校自動化(或電氣)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的大賽(三菱是電氣類教指委,西門子和臺達是自動化類教指委),西門子家的大賽看上去最有B格,這是個西門子與教育部合作框架下的大賽,幾經更名,去年在西門子與教育部簽署教育合作備忘錄后,大賽正式更名為“中國智能制造挑戰賽”,咱對于西家的運營能力不得不服。作為教育部“卓越工程師計劃”的倡導者和積極推動者,教育部原副部長吳啟迪教授這些年還會利用挑戰賽的機會和工程教育界積極互動,非常難得。西家大賽從一開始秘書處就設在化工大學,可以看出,對于工程教育有獨到見解和深入研究的秘書處主任張貝克教授,這些年為大賽的賽項設置、流程等沒少花心思。
西門子杯大賽
再談談大賽的賽制。
大賽主辦方的初衷都是希望能通過大賽這種形式能促進學生提起興趣、加深對專業的理解,加強動手能力、了解最新的技術,從而對未來職場能有所幫助。
三菱的大賽的主題分為“創新設計”和“應用大賽”兩個大類,隔年交替舉行。應用大賽通過筆試和現場操作答辯進行,類似完成規定動作,三個賽項任選其一:“伺服定位隨動控制”、“微電網控制”和近年增加的“工業機器人”。而今年是“創新設計”大賽,選手可自行設計開發項目,從飲料瓶回收機到立體停車庫到智慧農業可謂五花八門,可看性特別強,選手接受評委答辯并現場演示。
三菱杯大賽現場
而臺達的“發現智造高手”給參賽學生較為寬泛的自由發揮空間,冠軍爭霸賽由參賽選手在智能裝備、智能機械手和智能生產制造三個立題方向上自行創意設計,更考驗選手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決賽現場需要選手能夠展示樣機并接受來自于高校專家、臺達技術專家以及行業用戶端專家等不同領域專家的問答,從技術、實用性、經濟性等等方面全方位的考察作品。臺達的評判有趣的一點是,近兩年加入了媒體的評判,取得了有意思的效果。
臺達杯大賽現場
西門子大賽的賽項這些年一直在增多,從最早的邏輯控制、運動系統到如今工業信息設計開發、智能創新研發、工業硬件研發、工業軟件研發等諸多賽項,覆蓋了西門子能涉及的多領域應用。由于大部分賽項是命題作文,所以組委會在各大賽區安排了賽前訓練,今年輔導授課更延伸到了網絡教學。而近年來讓大家尤為感興趣的是智能創新賽項,選手需要在展示樣機的同時接受評委和其他友軍的“質詢”,包括方案的商業模式、技術實現、市場推廣等多方面綜合評分,現場異常火爆。
西門子杯大賽現場
無論形式如何,對于參賽學生甚至帶隊老師來說,要想取的好成績、在同一賽項的幾十支決賽隊伍中脫穎而出,那都得脫層皮,得有點兒真把式。
如同許多大型活動一樣,各家大賽每年的選址和活動安排也頗有意思。
三菱一般會在合作院校輪流舉辦,比如華南理工、東南大學、南京工程學院、金華職院、天津大學等,這些都有比較成規模的三菱合作實驗室。據主辦方介紹,最為關鍵的是,在學校假期舉行活動,需要校方的積極支持和投入,比如學生志愿者、餐飲、交通等組織,合作院校能很好的配合。比賽同期,主辦方會安排參觀合作實驗室,至少這幾年的參觀讓本人大開眼界——學校真有錢,學生真幸福!
西門子的大賽從分賽區預賽到決賽也都是在重要的合作院校舉行,比如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北京交大、中國石油大學、東北電力大學、東莞理工學院等,今年有分布在各地的15所院校承辦分賽。主辦方認為,這些院校有較好的西門子合作實訓場所,能滿足參賽者的賽前訓練和實際比賽的需要。而在大賽期間,西家會積極安排一些面向工程教育的論壇活動,展現教育合作成果和工程教育理念,比如去年在三峽大學舉行的決賽期間,主辦方就邀請了兔哥等業界網紅與師生交流。
臺達的大賽則是一直在其吳江基地舉行,這是臺達在中國大陸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生產、研發基地,各種設施非常完善。學生們直接在臺達的吳江廠區比賽,在宿舍吃住、參觀先進的自動化生產線、體驗職場,這種經歷非常難得。另外,臺達吳江基地還是江蘇省重要的技能人才培養試點單位,各種實驗室、實踐設施軟硬件齊全,教學經驗豐富,對承辦高校競賽有很好地借鑒作用。想必這也是臺達的考慮之一吧。
而從這幾屆的安排來看,臺達的大賽也會針對熱點開設面向教師和學生的各種論壇:教師交流會會邀請兩岸專家探討自動化教學的經驗,探討“智能制造時代下的自動化人才培育”這樣與未來發展緊密結合的主題。而面向學生的“就業論壇”通常會邀請行業相關成功就業者分享成功經驗,會討論學生在初入職場的準備、職場的不同要求,對大學生的職業規劃進行指導,今年,就業論壇還會將智能制造的時代背景加入其中,這對自動化專業的學生來說顯然是新穎又實用的。臺達的高層一直都對大賽十分重視,每一屆大賽,臺達領導和高管們都會悉數到場,創辦人鄭先生、海英俊董事長、張訓海營運長往往都會親臨現場給學生們加油鼓勁。看到鄭老這位八十多歲的老人,現場的人們都會充滿感動。順便說一句,媒體嘉賓入住的、與大賽現場近在咫尺的同里湖大酒店,就像是臺達的后花園,讓我們記憶深刻。
菲尼克斯的大賽決賽直接在自家的PHIIDF大型活動上同期同場舉行,客戶也可以在現場了解菲家的教育合作成果,而師生更能近距離體驗到菲家的產品展示和感受大會論壇的濃濃氣氛。
玩了這么些年,不少的競賽也開始玩一些花樣。
今年,西門子大賽成為金磚國家技能發展與技術創新大賽的核心賽事之一,并將承辦2017年金磚大賽閉幕式與論壇等活動。
三菱的大賽這些年,大賽的特別獎都會被邀請到日本總部去交流參觀。
臺達的大賽這些年嘗試“國際化”,除了大陸和臺北科技大學、臺灣科技大學、虎尾科技大學這些臺灣地區的隊伍外,還吸引了泰國、印度的高校參與決賽。據說今年,泰國和印度的高校隊伍已經增加到了8家。
總而言之,每次觀摩大賽,都會深深感受到現在的同學們機會真多。在許多場合和學校的老師聊過,其實現在真是不缺各種各樣的大賽機會。面對這些形形色色的大賽,學校的態度和指導老師的投入非常重要,有些學校會對參加不同級別的競賽獲獎者獎勵甚至保研機會,有些學校對于獲獎指導老師給予考評加分,條件好的學校會給予更多的資金支持。
但是對于真正投入幾個月參加了一場大賽的同學來說,自身競爭力得以提高才是最重要的。
去年大賽論壇上,西家的“Sales100培訓生項目”負責人就直接在現場放出話來,“獲獎者可免試優先進入復試”,而該項目被戲稱西門子多年來人才培養的“黃埔軍校”。
據悉,今年臺達大賽將有“面試直通車”,獲特等獎的隊伍可以直接取得面試資格。而記憶中在第二屆大賽論壇的圓桌會議上,一名往屆獲獎者現身說法談大賽,而她的身份已經是深受領導肯定的臺達正式員工。在第三屆大賽的就業論壇上,更有已經是臺達員工的年輕工程師現身說法,在參賽選手中引起了共鳴。
在三菱頒獎典禮上,也不乏有往屆獲獎者登臺講述諸如“創業成了三菱的合作伙伴”之類鮮活的成功故事。曾經主辦三菱大賽的華南理工陳立定教授在接受采訪時告訴記者,他曾經對這些年該校參賽選手賽后的去向進行過跟蹤調查,55名參賽選手,共有26名推免到浙江大學、哈工大、上海交大、清華和華南理工攻讀碩士學位,有21名在Siemens、AB、ABB、Schneider、三菱電機、臺達、華為、中興等著名公司工作,其他在設計院、卷煙廠和自來水公司工作。很顯然這些參賽學生是未來職場的受益者。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僅僅是本人參與報道過的一些相對熟悉的競賽,據了解,包括ABB、施耐德、羅克韋爾自動化等業內企業也都有自己組織的大學生大賽,甚至貝加萊也有自己的“學界聯盟”,自己組織兩年一度的“學界聯盟競賽”。可以說,在校企合作這件事兒上,各大企業競爭激烈,暗流涌動。筆者前不久參加了一個由菲尼克斯、貝加萊、倍福三家“隱形冠軍”參與,同濟大學、上海交大、北航同臺的圓桌論壇,大家分享了校企合作和工程教育、職業教育的一些成果和心得,嘉賓普遍認為,在智能制造不斷推進的大潮下,在面向未來自動化的人才培養上,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而在圈內不斷創新的各類大學生競賽,則為人才培養添了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