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7-07-19 16:52 來源:經濟學家 宋清輝
在雙創浪潮風起云涌的期間,一種潛移默化的改變正在悄然給我國經濟的發展帶來變化,這種看不見的量變將有可能開始質變。除了對制造業起到補充作用外,雙創還會讓小部分企業經歷從“幼苗成長為大樹”的過程。如今,數百萬家企業參與到雙創浪潮之中,這也意味著未來十年或相對較長的一段時間,我國將先后涌現一大批誕生于雙創時期的重量級企業。
雙創是驅動經濟發展源泉
全國對雙創的熱情依然持續,創新創業顯得更為成熟,更有想法。雙創背后的意義,是希望將其作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從而來實現藏富于民。鼓勵創新創業也是寄希望培養出高新科技企業,成為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一大支撐力量,同時還使我國人才資源在市場經濟中主動配置到優勢領域,實現資源效用最大化,尤其是對制造業發揮積極作用。
制造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撐以及實體經濟的主體,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息息相關。制造業的發展必須源源不斷注入新鮮血液、不斷轉型升級以推動其健康增長,墨守陳規則會拖宏觀經濟發展的后腿。在改革開放前三十年的時間里,我國制造業憑借著低成本優勢出口導向型經濟快速發展,在“三來一補”的經濟模式下不斷發展。但隨著機器智能的普及尤其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推動,我國傳統的密集型產業、低成本的優勢在不斷縮小并接近消失,因此需要通過創造新的模式以再度推動我國制造業積極發展。
從歷史進程來看,制造業升級需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產業結構調整,簡單來說就是適應市場需求變化,對資源進行優化以實現最佳效益的產業結構;二是創新驅動,前三次工業革命和正在進行的第四次工業革命,都是在不斷創新。如何創新?有很多種方法,我國選擇了能夠快速見效的雙創。創新和創業在字面意義上并沒有多少升華,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今天的新產品在明天定然會被市場淘汰,明天的高新產品又會在后天被更高新的產品取代,因此創新創業永不可能停滯。
大眾和萬眾所進行的創新創業是驅動經濟發展的源泉。雙創并沒有對人們所涉及的行業進行限制,反而是放開了多方面資源,鼓勵人們通過多途徑去探索、實踐創新,實現各行業、各產業創新、創業的遍地開花,并連接成為一個覆蓋范圍極廣的創新生態鏈。雙創浪潮對創業者而言是一種激發,對國家而言是發展的底蘊。對一家企業而言,其創新模式和創新成果只是單獨存在,但從我國宏觀發展來看,這種成果和模式是制造業驅動的重要基石。
簡而言之,制造業的創新我們可以從機械生產方面入手,例如,將傳統的電鋸切割改變為激光切割,不僅能夠提高加工效率,還能增加切割的精準度;再例如,通過技術研發,用新材料取代傳統的電池材料,在增強電池電量的同時起到環境保護的作用。專注主營業務的制造型企業沒有足夠的精力和人力去生產這些材料、研究這些技術,他們所依靠的是不斷涌現、具有創新型精神及能力的企業。
鼓勵創業的作用有哪些?在當前的社會分工之下,大量傳統型企業能夠轉型,但難以跨界。想要引入擁有新技術的新設備,能力有限的制造型企業只能在外采購,創業型企業就可以在這種情況下抓住時機,設計、研發、生產這些新的設備,慢慢地將一條條新增產業鏈補齊。在《中國制造2025》的藍圖下,若僅對制造業進行被動升級改造,或將難以真正抓住第四次工業革命。
《中國制造2025》是生產模式的重要質變,生產將從曾經的自動化大規模轉變為智能化,這不僅需要先進的技術,還需要先進的理念,從根本上而言是需要這方面的人才。人才如何培養?誰都不知道,我國并沒有在這方面經驗豐富的導師,在“摸石頭過河”的階段需要由社會不斷探索,雙創是這種探索的先行者。
雙創成制造業轉型升級新動能
2016年5月,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到2018年,制造業重點行業骨干企業互聯網雙創平臺普及率達到80%,成為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新動能來源,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取得明顯進展;到2025年,力爭實現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雙創體系基本完備,融合發展新模式廣泛普及,新型制造體系基本形成,制造業綜合競爭實力大幅提升。該《意見》中多處涉及雙創,展現出國家對雙創的高度重視,雖然雙創不是實現智造的唯一方法,但這是為我國長遠發展、夯實底蘊的重要舉措。
制造轉變為智造,要解決很多問題,智能制造包含智能制造技術和智能制造系統,智能制造系統不僅能夠在實踐中不斷地充實知識庫,具有自學習功能,還有搜集與理解環境信息和自身的信息,并進行分析判斷和規劃自身行為的能力。以智能制造為導向,當前傳統的制造業才能實現智能化,智能化系統將通過信息化實現網絡化,進一步輔助智能工廠、智能生產和智能物流,通過分工延伸區域的優勢,產業鏈可以加快產業的集聚與聯合,省去冗長的中間環節并加快工業發展進程,實現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強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轉變,智能化需要通過互聯網來引導制造型企業走向技術革新及升級。
在各行各業中如何最大程度地發揮互聯網的作用,這需要有思維、有想法、有勇氣的人去探索。隨著雙創的普及,雙創帶來的新思維、新理念、新模式也不斷被傳統企業接受。
通過對互聯網的探索,一些創新型企業創建了跨領域、協同化、網絡化新型平臺,為傳統制造型企業搭建了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溝通范圍更廣、獲取資源更為豐富的線上交易場所;一些創新型企業與傳統制造型企業聯合創業,綜合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研發出協同性更強的企業系統,為制造企業的產品研發、生產、加工、管理、銷售、后期服務等提供了更多技術支持。實踐表明,雙創已經讓制造業技術和信息技術實現了融合,并將會繼續深度融合下去,以穩定推進制造智能化的進程。在這種潛移默化的過程中,雙創已經成為了制造業快速發展的推動器。
質量提升、節能降耗、安全生產等傳統領域的技術,在雙創的不斷發力下正在加快技術進步,新的工藝、新的運營管理模式,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企業將不斷涌現。
除了對制造業起到補充作用外,雙創還會讓小部分企業經歷從“種子成長為大樹”的過程。以萬家企業為例,創業型企業在3到5年內的死亡率一般在九成以上,能夠存活下來的或許不夠千家;在這千家企業中,或許只有1%的企業能夠成為尖端企業,這個數字將降到不到10家。不到10家企業看起來少,但如果這些企業能夠發展成為諸如阿里巴巴、騰訊、華為、中興、大族激光等專業技術領先世界的企業,將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推動力量。如今,數百萬家企業參與到雙創浪潮之中,這也意味著未來十年或相對較長的一段時間之內,我國將先后涌現一大批誕生于雙創時期的重量級企業。
在關心企業以及雙創人員的時候,政府要做的是專心優化行政服務、貫徹落實簡政放權,為參與雙創的個人和團隊營造出公平寬松的創業創新環境。不干預市場不代表不管,政府還需要在不影響企業發展的情況下,加大對企業的監督力度,尤其是要為創新型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給予支持,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切實保護雙創企業的利益。另外,政府還要為企業多搭建平臺、引導資源,包括推薦投資資金、推薦創新型人才、吸引優質精英、推動跨界團隊交流合作,加快促進雙創成果的實用化、商業化,推動雙創服務于制造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