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7-04-14 14:49 來源:信息時報
最近幾日,在創新企業云集的珠三角,熱議人工智能的風潮再度刮起。以2017中國(深圳)IT領袖峰會為代表的多場信息產業界高端論壇,相繼將“人工智能”定為討論主題,論壇為此展開了多場深入討論。
人工智能,即很多人平常說的機器人,早已不是一個陌生概念。在國外,機器人不僅用于工農業生產,而且已進入家庭,幫助人們從事家務勞動,甚至成為人類的情感伴侶。相比先進國家,我國人工智能產業起步較晚,但近幾年來產業規模發展很迅速,未來市場潛力巨大。艾媒咨詢機構發布的《2017中國人工智能產業報告》顯示,到2016年年底,中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已突破100億元,年增長達到43.3%。預計今年的增長幅度將提高到51.2%,到2019年,產業規模或將增長至344.30億元。在全國人工智能創業公司分布中,15.5%的公司位于深圳,廣州則以7.7%的比例占到第四。
廣深兩市在國內人工智能產業中,占據了將近四分之一的份額,這與南方沿海地區遍布勞動密集型企業有直接關系。改革開放以來,深圳以及整個珠三角地區依托毗鄰港澳地區的地理優勢,引進了大量制造型企業,依托當時的“人口紅利”,取得了騰飛式發展。但是,最近十年來,隨著獨生子女一代進入勞動力市場,“人口紅利”的時代逐漸結束,這使得這些勞動密集型企業的人力成本越來越高。在這種情況下,用機器人替換工人,便成為珠三角當地各級政府和企業的共同選擇。
雖然機器人替代工人可以節省大量人力成本,但是并不意味著企業從此不再需要人力員工。機器人的管理、維修仍然需要一定數量的人工,而這些人工不再是以往那種從事簡單重復勞動的人力,而是要求熟悉機器人運行原理、掌握了先進管理技術的技術工人。隨著機器人應用在市場上的普及,對高端技術工人的需求量將越來越大,如果出現短缺,就會影響到人工智能產業的普及。這就要求珠三角地區大量存在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樹立長遠的發展目光,把準備工作做在前面。
在培訓適應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以后的技術工人的進程中,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幫助企業培訓熟練管理和使用機器人的新一代產業工人。目前,一些有條件的企業已經在這方面探索出了不少經驗,如,華為已經組建了100多人的技術團隊,開發機器人語音技術。但是,并不是每一個企業都像華為一樣有這方面的實力,如果沒有政府的引導,政府沒有為大量中小企業儲備技術人才隊伍,那么,在未來的急劇變化面前,中小企業就會措手不及,因為無法適應用工的這種變化而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