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1-06-08 08:53 《中華工控網》原創
核心提示:始于3月的“電荒”愈演愈烈,由最初局限于江蘇、浙江等地,逐漸遍布江西、廣東、湖南、湖北、安徽、河南、陜西等省,缺煤停機、限產限電現象此起彼伏,“電荒”范圍正由局部向更大范圍蔓延。
“過去幾年的粗放式發展,導致到環境污染,以及勞工、原材料、資源等什麼都不夠,現在連電也不夠了。”分析人士指出,電荒的癥結在于電價形成機制不順、高耗能產業調控不力,從而形成有限的電力增長與粗放發展方式對資源、能源無限制索取的矛盾。
圖片來源:新華社
現狀:全年電力缺口將高達4000萬千瓦時
目前,“電荒”局面不言而喻,電力缺口有3000萬千瓦時,預計全年電力缺口將高達4000萬千瓦時,而且整個“電荒”由區域性、季節性向全國性、全年性轉變。
“電荒”來襲的原因首先是新能源無法擔當供電、調峰重任。實際上是經濟進入重工業化階段對電力的需求持續旺盛。
近十年來的經濟重工業化的特征十分明顯。自2000年開始的重工業化進程,在2008~2009年由于遭受國際金融危機而呈現短暫遲滯之后,2010年有所恢復;未來中國經濟將繼續保持年均7%左右快速增長。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財富的累積,未來十年間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將持續演進,由此,第三產業用電量與居民生活用電量將繼續增長。
國家電監會和電網公司高管表示,“今年是近幾年電力供需形勢最為緊張的一年,電力缺口總量可能超過歷史上最嚴重的2004年。”
影響:加速行業優勝劣汰 推動產業升級
面對嚴峻的缺電形勢,各地已紛紛有了動作:非民用電價格上調;各地政府也制定了嚴格有序的用電方案,對高能耗企業及中小型電氣企業實行輪流限電。對于中小電氣企業而言,產能就是他們的核心競爭力。正處于產業升級的他們,對機器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對電的依賴也就越來越大,在“電荒”危機下,電氣企業主們苦不堪言。
在內地這個競爭日趨激烈且成本上漲的環境中,企業升級轉型是長遠必須走的道路.但有一部分港臺中小企業,可能在"革命"尚未成功前,便已黯然離開。“電荒”明顯加劇了港資及臺資企業在珠三角的經營窘境,他們絞盡腦汁想法子控制成本,保障生產。
專家表示,中國的工業制造業已進入調整期,未來三至五年會是淘汰整合期,估計會有三成企業經歷不到這樣的改變而要收縮甚至結業。產業升級過程中勢必會淘汰一批實力較遜的企業,能留下的則"強者愈強"。
“中國未來的世界工廠重要性會慢慢減低,廠商只能求變。”中華廠商會的顏吳馀英則指出,不少中小企業也在轉型,例如提高自動化生產程度、開發價值較高的新產品及高增值產品、開發如東歐、南美等港商比較少注意的新市場。
機遇:與節能并重 積極投資新火電廠建設
進入缺電時代,扭轉缺電困境的直接方法是馬上加大對電源的投入。雖然“十二五”規劃大力發展非石化能源發電,但是供電主力依舊是火電廠。主要原因是新能源受技術、自然環境的限制不可能飛速發展,而且從政策面上,“十二五”規劃到2015 年,新能源發電只占總比例的15%,火電的地位不可替代。
無論發展哪種新能源,都將受限于國家的節能環保政策,新火電廠必須實行脫硫脫銷、節能。有關部門表示,“十二五”初期脫硫裝機比例接近100%,“十二五”末脫硝裝機比例也將達到100%。我國現役7.07 億千瓦火電機組除塵、脫硫和脫硝改造費用共需約2000 億—2500 億元, 而且“十二五”新增火電機組2.5 億千瓦,環保設施因標準提高增加年運行費用約在900 億—1100 億元,折算電價增加0.02—0.025 元/度。
然而火電快但是排放大且高煤價直接抑制了投資沖動;水電單位建設成本已經高達12000 元且資源量不足還要有環境問題;風電在解決了補償問題之后卻無法保持低電壓穿越能力以確保電網完整性。因此,相比之下,只有零排放的核電能夠在未來十年間局部完成電力供應與減排的雙重任務。
同時,為應對缺電除了“開源”——建設新電源之外,尚要“節流”——節能增效。余熱鍋爐、變頻器、無功補償、高效電機等專業技術強且應用領域廣的節能設備將獲得巨大的市場空間。如,在鋼鐵行業應用較多的余熱鍋爐,未來5年有接近100億的市場空間。2011年全國高效電機的推廣任務是3177萬千瓦,約占全國國內電機銷售量的30%。這些節能設備的廣泛應用都將有效緩解“電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