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6-06-21 14:42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方案》提出,2020年前,突破一批能源清潔低碳和安全高效發展的關鍵技術裝備并開展示范應用
《中國制造2025》發布一年多后,6月20日,國家發改委網站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能源裝備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方案》為能源裝備制造業提出了兩個階段的發展目標。簡要來說,主要包括:2020年前,突破一批能源清潔低碳和安全高效發展的關鍵技術裝備并開展示范應用,能源裝備制造業成為帶動我國產業升級的新增長點,能源裝備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產能過剩明顯緩解;2025年前,新興能源裝備制造業形成具有比較優勢的較完善產業體系,總體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
至于實現這兩個目標的方式,《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方案》將“技術攻關”作為了重要落點。根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在這份長達73頁的方案中,“技術攻關”出現了140次之多。
鑒于目前我國能源技術裝備制造業面臨的問題,《方案》提出,組織推動關鍵能源裝備的技術攻關、試驗示范和推廣應用。重點突出能源安全保障急需和有效推動能源革命的關鍵裝備,進一步培育和提高能源裝備自主創新能力,推動能源革命和能源裝備制造業優化升級。《方案》確定了15個領域的能源裝備發展任務。
對此,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周大地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介紹,我國能源裝備行業的制造能力不差,但是一些關鍵設備仍然依賴進口,整體產能也需要進一步壓縮。
能源裝備破題“大而不強”
能源裝備行業,尤其是新能源裝備行業的產能過剩,并非近幾年才出現。
早在2009年,國務院常務會議在研究部署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問題時,就點了風電、多晶硅等新興產業的名。時任國家能源局局長的張國寶表示,過剩的是“風電裝備”,而非“風電產業”。到2013年,張國寶再次表態,稱“社會上說新能源產能過剩,實質上是部分設備產能過剩”。
三年過去,隨著國內新能源裝機量大踏步前進,新能源裝備行業產能過剩已經有所緩解,但問題依然存在。在經濟進入新常態以后,電力、煤炭等能源行業都出現了產能過剩局面,能源裝備行業內部也出現了激烈的競爭。“電力裝機整體過多,新能源裝機量上來后,就會擠壓火電裝機,這樣火電裝機也會出現過剩。”周大地指出,“大而不強”始終困擾著行業的發展。
本次發布的《方案》也指出,我國能源技術裝備制造業面臨能源發展和結構調整的挑戰,自主創新能力較弱、部分關鍵核心技術缺失、傳統產品產能相對過剩和關鍵零部件配套能力不足共存等矛盾仍然突出,亟需轉型升級。
針對這些問題,《方案》提出了15個領域的能源裝備發展任務。以煤炭綠色智能采掘洗選裝備為例,《方案》列出了四個重點技術攻關領域,即:煤炭智能地質鉆探裝備、煤炭高效綠色開采裝備、煤礦智能開采洗選裝備和煤礦災害防治和應急救援裝備。
在該行業發展多年的常州天目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畢然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雖然煤炭行業近幾年的發展遇到了很大困難,但是行業對技術升級的需求反而更加旺盛。比如智能洗選,這部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走出去”還需抱團取暖
高端裝備制造業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金字招牌”。在過去幾年里,幾乎每一次領導人出訪,都會伴隨著核電等高端裝備“出海”的新聞。不過,這些企業在“走出去”時也面臨一些問題。
一家石油井上設備制造企業的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其所在公司進行海外市場開拓已有很多年,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單個企業在走出去時仍然會遇到各種問題,比如當地對中國制造的認識不足,企業逐一突破難度較大。
“一些市場就是不愿意使用中國的設備,我們企業很努力地去做公關,但是在當地政府層面突破的難度很大,當地的中國使領館也可以給我們提供一些幫助。”上述負責人表示。
中國通用機械工業協會會長隋永濱曾對媒體表示,中國的一些能源裝備制造企業雖然已經在東南亞、拉美以及非洲等地有較好的市場,但相關企業在國際化進程中仍面臨兩大難題:一是缺乏既懂技術又懂外語的國際化人才;二是缺乏對當地法律、經濟環境的深入了解。
值得注意的是,針對上述問題,本次發布的《方案》提出,將圍繞共建“一帶一路”和實施“走出去”戰略,建立健全能源裝備國際合作服務工作機制。
具體來看,將引導能源企業、裝備制造企業“抱團出海”,防止國內企業同質化惡性競爭。推動能源裝備制造業從單純技術引進向人才引進、對外并購、合作研發轉變,支持引進能源發展亟需的先進技術和高端人才。研究利用產業基金、國有資本收益等方式,推動各類能源裝備優勢產能走出去,支持海外投資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