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6-06-15 10:18 來源:科技日報
“人機融合,代表了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方向”,13日—14日在浙江余姚四明湖畔召開的第三屆全國機器人峰會上,包括“top30”(全球最頂尖的30位機器人科學家)在內的千名業界人士達成這一共識;專家們還描述了未來人和機器的最優交互關系,即人機相伴,各擅其長,各得其所。
“人機融合,讓機器人更智能”,正是本次峰會的主題。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數字制造裝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丁漢教授指出,人機融合,即“人發揮人的優勢,機器人發揮機器人的優勢”,共同把事情做好,而不是機器取代人類。未來機器人將能夠適應復雜的環境,與環境共融。包括機器人之間的“操作者共融”,涉及其個體的獨立判斷和群體間感知;更重要的是與人的協同,能夠精確理解人的意圖,“所思即所答”,延伸人體,放大功能。
ABB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顧純元以長安福特為案例:在當今世界最先進的柔性自動化生產線上,不到一分鐘就可以有一輛車下線;而且同一生產線上可以生產6種不同車型,每一車型的切換僅需18秒。核心技術在于把機械臂跟周圍的工裝夾具等相關設備通過三維系統有機集成,“已經是很成熟的技術,”他話鋒一轉,“但這還不是人機融合,因為機器跟人還是完全分開的。”未來人機交互、融合,才能實現物與人通過技術服務有機連接,從中國制造跨上中國智造。
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學系教授孟慶虎提出一個頗具終極意味的問題:機器人能夠替代人嗎?這問題源于以下令人百思不解的經典現象——在工業流水線上精確、高效、靈巧無比的機器人,何以在處理大多數生活事務(如簡單的疊衣服、上下樓梯等)時表現異常笨拙。孟慶虎從移動性能、靈活性、操作性、傳感能力和智能方面進行人機對比后發現,當前機器人的主要差距在于靈活性和智能,尤其是智能方面,“說實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人的認知方式和過程機器尚難以模仿,人腦與肌體的連動反應機制機器更不能完美再現,其中蘊含了軟件、硬件領域的巨大技術挑戰。所以,真的想要機器人融入我們的生活,“一個先決條件就是機器人必須知道人的存在,能夠跟人共同生存”。這要求機器人的辨識、認知能力大幅度提高,機器人變成了社會的一部分,人機融合時代就真正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