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6-04-19 14:43 來源:中國青年報
“工匠精神”漸成熱門詞語是去年的事。2015年“五一”勞動節期間,中央電視臺播出大型特別節目《大國工匠》,一下子將長期默默無聞地隱匿于車間、實驗室的8位能工巧匠,從幕后推到了臺前,成為舉國矚目的焦點。一時間,探討“什么是‘工匠精神’”,呼喚“中國制造需要‘工匠精神’”,研究怎么培養“工匠精神”之類的文章,遍地開花,此起彼伏。
今年全國兩會,“工匠精神”進一步從民間走向“官方”,因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到這個詞而推波助瀾,使得“工匠精神”快速火遍神州。各地省市級傳媒鉚足勁頭不惜拿出多個整版,集中挖掘、推送本地的民間大師、能工巧匠,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然而,與轟轟烈烈的典型宣傳相比,與自上而下的文件要求相比,老百姓對于各類“工匠”的態度,除了因嘆為觀止而產生感動與敬佩,很少有人會想步其后塵。
敬佩歸敬佩,流淚歸流淚,卻不付諸實施,以其為榜樣,發憤成為其中的一員,這是特別不正常的現象。
何以如此?只需要征詢一下周圍的百姓,便不難得到答案。眾所周知,大凡民眾趨之若鶩的職業或崗位,必定有其不同尋常的吸引力;而那些眾人避之唯恐不及或不愿費神去爭取的崗位或職業,也必定缺乏相應的吸引力,或者即使有一定的吸引力,也僅同雞肋,要與不要都無所謂。
在我國,“工匠”即是如此。看過《大國工匠》者都會知道上海飛機制造有限公司高級技師胡雙錢的傳奇事跡:僅僅依靠雙手和傳統的鐵鉆床,便能快捷、精準地在一個零件上打出36個直徑細如發絲的小孔,而且通過檢驗一點不差。一個零件價值100多萬元,胡雙錢35年加工了數十萬個飛機零件,沒有出現過一個次品!然而,就是此等能夠媲美于熊貓的稀缺“工匠”,雖然每周平均要有6天泡在車間里,但作為一名一線工人,他卻沒能給家里掙來更多的錢,只是帶回了一摞摞的獎狀證書。直到一年多前,一家人才從蝸居了十幾年的30平方米老房子里搬出,貸款購買了上海寶山區的70平方米的新家。反差如此之大的夢想與現實,如何能夠安慰工匠大師們的付出?又如何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輕人繼承他們的絕活呢?
“工匠”大師雖然技藝驚人,但在生活上也都是肉體凡胎,也有改善生活、向往美好的基本需求。大師們若能在物欲橫流的大環境下“坐懷不亂”,確實精神可嘉,不可多得;但若能夠勞有所獲,付出與收入對等,能夠心無旁騖、滿懷自豪與自信地體面工作,這些身懷絕技的工匠,豈不會有更多的激情奉獻?
《大國工匠》中的8位傳奇工匠,顯然都是央視精挑細選的國寶級代表人物,他們的生活窘境會不會因為央視的報道而有突變,筆者不得而知。能變,固然很好;不變,也不難理解。讓人感到憂心的是,放眼全國,與這8位傳奇工匠同樣身懷絕技的各類大師們還有很多很多,他們的生活狀況難免窘迫,而且這種窘迫肯定不會因為《大國工匠》的播出,以及“工匠精神”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而迅速發生改變。
古語云,民以食為天,安居才能樂業。我們不指望每一個“工匠”大師都能像許多影視歌星那樣以一嗓子賺足百姓的一輩子,但他們至少應能以貢獻論待遇而榮居社會的中上層,能夠被超過半數的蕓蕓眾生羨慕和嫉妒,進而成為年輕人立志追崇的偶像。
過去的幾十年,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處于急速奔跑的特殊時期,從供應短缺仰頭猛趕到產能過剩,甚至來不及看一眼沿途的風景,又怎么可能有時間、有耐心培養“工匠精神”?處于改革開放與市場經濟相交的特殊時代,在全民逐利、賺錢為王的大環境下,偽造模仿盛行,劣幣驅逐良幣,“工匠精神”哪來生存的土壤?
令人可喜的是,國家已經開始重視創新,工匠精神已被請出閨閣,全民重視技能、崇尚技能的風氣正在形成,“工匠”的地位和待遇有望提高,此將成為國之幸事和民族盛事。
“工匠”理當不寂寞,而不是一味被要求安貧樂道、“耐得住寂寞”,這是最淺顯的公理。
(作者系浙江永嘉學院教授、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