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6-02-18 16:45 來源:中國工業報
2015年,國務院正式印發《中國制造2025》。這是在新的歷史時期,黨中央、國務院總攬國際國內發展大勢,以全球視野和戰略眼光,立足治國理政全局,做出的一項重大戰略部署,對于增強綜合國力、提升國際競爭力、保障國家安全具有深遠意義。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規劃司副司長李北光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新一屆的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中國制造2025》制造強國戰略,反映出對于歷史使命責任的擔當。
制造強國戰略是實現中國夢的堅實基礎
李北光指出,自人類社會十八世紀中葉開啟工業文明以來,世界強國的興衰史和中國民族的奮斗史一再證明,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是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中國制造2025》發布以后,工業界、產業界之所以反應強烈,是因為它充分反映了一個共同的訴求、一種心聲,民族的獨立和富強必須要有強大的制造業作為支撐。
中國共產黨成立伊始,就舉起了民族獨立富強的旗幟。而在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堅持工業立國,著力解決富強問題,經過三十年左右的時間,于1978年建成了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又從1978年到2010年,再一次經過三十年左右的時間實現了更大的進步。2010年我國工業增加值達1.9萬億美元,超過了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中國工業站上了歷史的新起點。
黨的“十八大”從歷史脈絡延伸,提出兩個百年的奮斗目標。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時期,制造業仍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要實現兩個百年目標,還需要制造業提供強大的基礎支撐,所以堅持發展中國制造業的決心不能動搖。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交匯,為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了難得的重大機遇。機會稍縱即逝,抓住了就是機遇,抓不住就是挑戰。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緊緊抓住和用好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不能等待、不能觀望、不能懈怠。
現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在致力加快“再工業化”和工業化進程,我國經濟要頂住下行壓力,度過新舊產業和發展動能轉換接續期,必須堅持走新型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之路,順應產業變革新趨勢,打造中國制造業新優勢,為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提供強大支撐。
所以中央提出,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就是要緊緊抓住當前難得的戰略機遇,積極應對挑戰,加強統籌規劃,動員全社會力量奮力拼搏,把我國建設成為引領世界制造業發展的制造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基礎。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推進發展方式轉變
李北光指出,新一屆政府執政三年來,圍繞提升產業競爭力,做了大量的工作與努力。2014年,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實施圍繞著科技創新的全面制度創新,只有全面創新、制度創新才能推動科技創新,才能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真正實現經濟由大國向強國的轉變。
制造業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主力軍。中國制造業要肩負起新的歷史使命,實現創新發展,突出創新驅動,解決制造業大而不強的問題,才能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
制造業的轉型決定了我國經濟的轉型。從“九五”時期到現在,我國一直在推動經濟轉型,但是從“十二五”情況來看,包括中央對于“十三五”建議中,再一次提到了發展過程中,中國經濟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突出問題,需要加快轉變發展方式。
對此中央提出要通過《中國制造2025》,建設制造強國推動制造業由大轉強,推進整個國家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深刻內涵,也是《中國制造2025》引起各方面關注的一個原因。
李北光指出,2010年在成為第一制造大國以后,我國開始面臨大而不強的問題。包括創新能力不強、產品質量不高、資源約束強化、人才更顯不足等問題。“十三五”時期,我國將全面建設小康,在這個過程中,巨大的障礙就是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所謂“中等收入陷阱”是東亞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在實施工業化過程中出現的一個現象。這些國家實現工業化,跨過了人均4000美元的界限以后,大都沒有跨越10000美元,進入了經濟收入陷阱。其中只有少數國家,像韓國實現了10000美元以上,步入高收入國家行列。“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就是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的過程中,對發達國家的技術、裝備、包括管理形成了一種路徑依賴,主要在價值鏈的中端、低端,利用自己低成本的人力資源優勢或者是自然資源優勢進行加工和組裝。
實際上我國也有這種路徑依賴的現象。從改革開放到現在中國一直處于跟隨、在追趕階段,目前已經到了一個新的時期,但高端供給不足,中低端過剩。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等產能過剩,它表現的是結構性模式、中低端模式,中低端過剩所產生的問題就是低價競爭,最后壓縮利潤空間,利潤空間壓縮以后,創新投入能力大大削弱,這樣有可能進入下一個死循環,因為創新能力弱,產業技術結構處于最低端,這是很多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形成路徑依賴以后不得不面對的一個結果。
李北光指出,按照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十三五”的建議,要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的一切工作,中央如此重視創新,是要通過創新,通過科技創新和全面的制度創新,擺脫路徑依賴,跨過中等收入陷阱。
創新關乎民族未來發展大計
李北光認為,把創新擺在一個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這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提出的重要內容,意味著黨中央、國務院把創新問題已經放在了民族命運生死攸關的高度。
制造業轉型能否成功決定了經濟轉型的成敗,這是中央提出《中國制造2025》,推動制造業創新發展的核心。制造業如果實現了創新發展,實現了發展方式的轉變,它將帶動整個國家經濟從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方式向內涵式,綠色、集約、可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方式轉變。
當前供給側改革是我們需要著力抓好的工作任務和方向。供給側改革的實質還是發展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只能靠科技創新。當然科技創新還要靠全面的制度創新,因為從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階段來看,我國經濟已經從原來的以跟蹤為主,轉變為跟跑、領跑并行階段,所以再通過跟蹤的方式對發達國家進行技術依賴的方式,那就是不可持續的。
智能制造是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本質上是兩化整合,信息技術和制造技術深度融合以后,通過這種轉變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競爭力,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和能源,以降低成本。
智能制造真正反映的是制造方式的變革。因為加上信息技術產生了協同制造,協同創新,使創新的力度大幅提升。智能制造的模式在消費領域通過批量化生產個性化的產品,通過機器來定制,以滿足人類個性化的需求,這是未來很有力的競爭手段。
智能制造模式是兩化深度融合以后的一個制高點。兩化融合后,看不出哪個是信息化,哪個是工業化,最后就是智能化。所以這也是發達國家推出再工業化,制造業再回歸的一個根本原因。它將引領新一輪的科技和產業變革,通過信息技術和制造技術的充分應用,提升各個行業,包括傳統產業、新興產業在內的各個行業的競爭能力,使中國經濟邁向一個新里程。
以中國制造開啟百年強國夢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在致力加快“再工業化”和工業化進程,我國經濟要頂住下行壓力,度過新舊產業和發展動能轉換接續期,必須堅持走新型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之路,順應產業變革新趨勢,打造中國制造業新優勢,為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提供強大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