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6-01-04 15:35 來源:華夏時報
2016年一開始,我想給大家說說機器人,這里面有中國制造的機遇,也是你投資的機會。
說起機器人,可能你想到的是一款能和你對話的人形機器,是一種機器人,所有最新、最尖端的技術在它身上試用,不過,更多的機器人在流水線上,你新買一輛汽車的某個部件,也許就是一只機器人手臂裝配上的。
機器人,是中國制造向中高端升級的關鍵所在。
統計一下2015年我在《地平線》討論機器人的專欄,居然有6篇之多,前幾天又和人討論中國機器人的前景,有樂觀的,也有悲觀的,悲觀的人覺得百度這樣的科技巨頭也會遇到中國制造的最根本問題,感應芯片的落后和控制軟件的低端,樂觀的人則以馬斯克的SPACEX公司成功發射可回收火箭為例,說明如果像NASA資助馬斯克一樣,中國的政府和資金能和最具創新精神的私人企業家結合,就沒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難。
我的看法偏樂觀,雖然對產業政策爭議很大,但中國的產業政策其實一直在發揮作用,如果政府把包括機器人在內的高端制造當作主要產業發展方向給予政策支持,以及國家基金的投入,并且能夠成功激發企業家精神,機器人中國制造就大有可為。
看一條最新進展,新華網旗下的國內首個以生物傳感技術為主的用戶體驗實驗室在2015年11月與荷蘭國家數學與計算機中心(CWI)、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組等聯合開展了多場大型實驗,成功研制出國內第一代生物傳感智能機器人——Star。
再看另一條報道,自從國家版中國制造2025出臺后,各個地方版中國制造2015陸續出臺,江蘇、湖南、安徽、北京、福建、四川、廣東、遼寧都有了制造業強省(市)的戰略。在東南沿海,一條通過“機器換人”,大力促進高端裝備的生產應用,提升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勞動生產率的路徑正在隱現。
其中,福建計劃到2020年累計實施“機器換工”10000臺(套)以上,浙江計劃每年組織實施100項省級“機器換人”示范項目,省市縣聯動實施5000項“機器換人”項目,開展10個區域性行業“機器換人”技術改造試點示范,四川、江蘇也都提出了到2020年將建成1000個智能工廠(車間)。
這種勢頭,機器人有戲,中國并不缺少創新的資源和基因,缺少的恰恰是適應未來趨勢的產業化方向。
在2015年2月的專欄《機器人與無人機》中,我介紹過紅杉資本董事長莫里茨的一種觀點或說是他的一種擔心,他擔心“科技行業未來恐難再屬于美國”,“美國科技公司對自己近半個世紀來的主導地位已習以為常,而如今這種時代已經結束,許多銷售軟硬件的西方公司將會發現,它們對本土知識的了解都比不上土生土長的外國競爭者。”
莫里茨當時舉出的例子正是中國制造的大疆無人機,中國是一個制造業大國,由大而強,是一個很正常的升級過程,最大的代表性產品一定是機器人,機器人會是高端制造或者說智能制造的明珠。
還是這位紅杉資本的莫里茨,最近又在英國《金融時報》上分享了一種分析科技股未來的方法,他給出了一份成功者的基因,分別是“新穎性的威力”、“重心轉向中國的趨勢”、“耐心的好處”以及“資本效率的重要性”。
在提到中國的BAT時,莫里茨說道,“這三家公司目前的總市值為4090億美元,這不僅證明了中國在15年里取得了巨大進步,還預示著未來幾十年的格局。中國正越來越注重發展自主技術。低估中國的大批新興競爭對手將會帶來的挑戰,將給西方科技公司管理層帶來厄運。驅使中國競爭對手的雄心和工作文化是歐美難以匹敵的。”
所以,我們不應該有一點妄自菲薄,而是應該勇敢挑起這份擔子,這份擔子當然有BAT的一份,不過我覺得更多希望還應該在那些受到地方政府政策扶持的沿海地區創新企業上,我希望看到最終在機器人領域中出現三家像BAT一樣的公司,我們的最大投資機會就該在這樣的公司身上。
當然,投資一家公司和經營一家公司需要同樣的品質、耐心。就像莫里茨說的,“科技公司的多數投資者會浪費巨額資金,因為他們對短期恐慌或全球動蕩做出條件反射式的反應,而不是專注于符合歷史潮流的新興企業的持久力。”
投資也是一樣,方向大多數人都看得到,專注并等待其實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