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5-12-28 10:55 來源:歐洲時報
德國中小企業太剽悍 在全球2700多家“隱形冠軍”企業中,德國企業幾乎占據半壁江山。這些企業相對較小、鮮有人知,但卻在各自的行當中成為世界市場的領頭羊。
無名英雄:低調領先市場
談到德國經濟,大家首先會想到德國大型跨國企業,如大眾、西門子、寶馬和奔馳等。實際上,德國的經濟命脈更大程度上依賴于上百萬家中小型企業。不管是就業人數、學徒生數量,還是出口比例,它們都不遜色于大型跨國企業。
在德國眾多中小型企業中隱藏著一批無名英雄,它們被稱為“隱形冠軍”。
“隱形冠軍”這個概念由德國知名管理大師赫爾曼•西蒙教授首次提出。他對“隱形冠軍”做了三個定義:
第一:該企業所經營的產品不能低于世界市場排名前三或者大洲第一;
第二:年營業額不超過50億歐元;
第三:企業的知名度相對較低,不為普通消費者所熟悉。
當然,這種定義在現實中也頗有爭議。西蒙教授稱,他之所以沒有設定年營業額的底線,是因為在全球化和通訊業發達的背景下,即便是微型企業也能在全球市場上叱咤風云。最具代表性的是來自波恩的管風琴制造商克萊斯公司。該公司員工人數一直保持在65人左右,年營業額只有6百萬歐元,但世界最負盛名的歌劇院或教堂的管風琴都由它獨家制造。
此外,以年營業額為標準也是相對的。比如1995年年營業額的上限額被設定在30億歐元,而如今達到50億歐元。由于全球化的突飛猛進,“隱形冠軍”的規模在過去20年內增加了近8倍,因此原有的指標也須往上提升才能符合實際情況。
全球目前共有2734家“隱形冠軍”,其中德國就有1307家,占總數的47%。美國有366家,位列第二。
來源:歐洲時報
七大法寶:造就隱形冠軍
我們不僅要問,為何在德國(及德語區)這片土地上會孕育出如此多的“隱形冠軍”呢?這不是偶然,而是有其必然因素。
德國“隱形冠軍”的絕對數量和每百萬人擁有量都位居世界榜首,主要有七個原因。
歷史因素:一百多年前,德國由上百個邦國組成,處于四分五裂狀態,各國間都相互征收關稅。在這種背景下,企業想實現長久發展的目標,就必須達到兩個條件:具備國際化,并且產品的附加值(利潤)要高于關稅。
傳統的技能:德國很多區域都將專業技能一代代傳承下去,比如黑森林地區擅長高精密機械制造,如今那里擁有超過400多家醫療技術公司。再比如哥廷根地區擁有39家測量技術制造商。這是因為數學家高斯曾經在哥廷根大學出任教授,其學府的數學研究水平在世界上遙遙領先。
創新力:雖然德國在信息技術、互聯網或基因工程等領域都不具備國際市場領導者的地位,但歐洲專利局的統計數據顯示,從2003年到2012年德國擁有歐洲專利數量超過13萬個,排名第一,超過法國的2.3倍,意大利4.4倍,英國4.7倍。
良好的生產基地:德國制造業占GDP的比例比其他發達國家高很多。德國中小型企業的投資是英國和法國類似企業的兩倍,創造了68%的出口。可想而知,德國之所以成為出口大國一定程度上依賴于中小型企業,而不是跨國公司。
激烈的競爭:德國雖然擁有數量最多的“隱形冠軍”,但它們最大的競爭對手恰恰來自德國本土。在很多行業里,世界排名第一和第二都來自德國,而且兩家企業的地理位置都距離很近。毫無疑問,這種競爭力不僅能提高產品的質量,也促進出口。
產業集群:德國很多產業都集中在某一個固定地區,比如索林根的刀具、施韋因富特的軸承、紐倫堡的鉛筆、維爾泰姆的保溫容器和德國北部的風能產業等幾十個產業群。這些地區把各行業的資源和最高端的技術都集中在一起,因此會激發出無限的潛力。
雙元制職業培訓:德國雙元制可源源不斷地為各行各業提供技術人才。作為一個制造大國,能夠隨時得到新鮮的血液無疑是一個不可代替的競爭力。
歷史悠久:遍布各行各業
德國“隱形冠軍”企業并沒有限制于少數領域,而是遍布各行各業。如果把它們以行業來分類,工業產品占69%,消費類產品占20%,服務型產品占11%。其中工業產品細分為機械制造36%,電子行業12%,金屬加工11%,化工類7%。與之相反,美國局限于軍火制造,俄羅斯局限于軍火制造和天然氣業,澳大利亞幾乎只有采礦業,韓國和日本則依賴于電子產品和汽車制造。
德國“隱形冠軍”的平均年營業額3.26億歐元,平均員工數量2037人,CEO任職時間平均為20年(全球公司CEO平均在任時間5.1年),產品領導世界市場平均22年,65%是家族企業,企業平均壽命為66歲,其中有38%的企業擁有100多年的歷史。歷史最悠久的當屬創立于1365年的Schw.bischenHüttenwerke(SHWGmbH),它是全球最大的制造工業冷硬鑄鐵軋輪的公司。
不喜拋頭露面:神秘巨人浮出水面
“隱形冠軍”之所以不為大眾所知有內在和外在因素。主要表現為:
一:大多數“隱形冠軍”的商業模式都以B2B為主,平常不與最終消費者接觸。二:該企業創始人都比較低調,不會特意宣傳自己。
曾經一位“隱形冠軍”的CEO表示,“恰恰是因為我們對待成功策略的謹慎態度才使得我們發展壯大,有意減少知名度也屬于一種商業模式。”
美國經濟學家柯林斯說過,公司老板越少在外面拋頭露面,越不知名,公司的成功就會越長遠。由于“隱形冠軍”本身知名度并不高,員工人數也不多,很少有革命性的發明,因此大多媒體只會把目光盯在那些跨國大企業上。
在各大商學院中所采用的80%案例都為以消費類產品為主的知名公司,比如蘋果、谷歌或微軟等。這是因為大學生本身對這些品牌的崇拜更勝于工業產品本身。以上綜合因素造成“隱形冠軍”企業沒有在大眾心目中獲得高知名度。
然而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媒體開始關注“隱形冠軍”企業。除了《商報》時常報道以外,每年還會評出年度最佳“隱形冠軍”排行榜。
新聞電視臺N24每年舉行類似活動,頒布年度最佳中小型企業獎。為何媒體現在對中小型企業,尤其是“隱形冠軍”如此關注呢?原因有三:
一、企業持續不斷的增長和在世界市場所處的領先地位;
二、上市和私募股權投資者的參與比例在過去15年增長了6倍;
三、由于規模的壯大,企業需要更多的顧問咨詢服務。
雖然“隱形冠軍”在大眾心目中沒有過高的知名度,但它們在客戶眼里卻剛好相反。這些企業不僅有相當高的知名度,而且享有很高的信譽度和相互依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