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5-11-30 14:46 來源:中國電子報
不久前,工信部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簡稱路線圖),將機器人推向了風口浪尖,地方政府就機器人產業頻頻發放政策福利,機器人產業園區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但實際上,大部分機器人公司還在低端掙扎,缺乏核心技術,而僅僅有概念、園區土地和政府補貼,并不能產生一個有強大市場競爭力的行業。
機器人產業園遍地開花,已有40余家
在路線圖發布之前,地方省市推進機器人的步伐就已邁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鄭州、常州、重慶、天津、上海、廣州、深圳、東莞、佛山、成都等近40個城市將機器人作為當地的重點發展產業,并陸續出臺機器人相關優惠政策,主要對象是機器人制造企業和機器人使用企業,支持手段以稅收、土地和戶口優惠為主。與此同時,我國機器人產業園遍地開花,當前各地政府建成和在建的機器人產業園有40余家,現有地方機器人產業園到2020年的規劃投資額將超過5000億元。
2013年底,工信部發布《關于推進機器人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到2020年我國要形成較為完善的工業機器人產業體系,培育3~5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8~10個配套產業集群,機器人密度(每萬名員工使用機器人臺數)達到100以上。事實上,各地政府的規劃早已超出了這個《指導意見》。
從提出的目標來看,各地均胸懷“遠大抱負”。如安徽的發展目標是到2015年培育3~5家產值超50億元的龍頭企業,形成超200億元的工業機器人產業規模。根據常州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園發展規劃,到2015年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園將培育產值超過50億元的企業1家,產值超過10億元的企業4家以上,產業規模力爭達到530億元以上。但實際情況是,截至2013年年底,我國的機器人整體市場規模才不到200億元。據his最新發布的《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研究報告,2013年中國工業機器人整體市場規模也才9.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0億元),市場未必容得下如此大的市場規模和這么多的產業園區。
地方政府對機器人趨之若鶩,有實力的企業也不甘落后。今年8月份,美的宣布與日本國株式會社安川電機獨資子公司安川電機(中國)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兩家機器人合資公司,正式進軍機器人產業。海爾也在積極搭建其機器人創客孵化平臺,以推動機器人產業化。企業加緊通過不同方式涉足機器人產業,中國的機器人市場硝煙彌漫,截至2014年年底,我國機器人企業已達530余家,其中包括60余家上市公司,而與機器人相關的企業數量甚至超過了4000家。中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似乎已偏離正常軌道,這或將是一個新的產業泡沫。
市場被四大家族壟斷,關鍵零部件依賴進口
雖然機器人概念在市場熱炒,但實際上,大部分機器人公司還在低端掙扎,缺乏核心技術。行業研究顯示,2014年,全球機器人產業總產值約為2500億元,中國市場占約十分之一。而這當中,真正屬于中國本土產品的市場規模只有20億~30億元。另一份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市場的工業機器人銷量猛增54%,達到5.6萬臺,但其中本土供應商的銷量僅為1.6萬臺,其他均來自海外供應商。這些海外廠商之所以強勢,就在于其大多具有核心零部件研發及本體制造能力。而我國絕大多數機器人企業所涉及的大多集中在系統集成環節,簡單來說就是買來機器人,再按照工廠的需求安裝、調試,以滿足生產需要。
由于起步晚,機器人產業上游的核心零部件,如控制器、伺服系統、傳動結構、傳感技術等都掌握在國外廠商手中。在機器人產業的中游,企業主要是利用上游零部件設計機器人結構和控制箱,做一個標準機器人——機器人本體。面對與國外廠商的直接競爭,壓力非常大。而絕大多數中國機器人企業集中在產業下游,即系統應用集成部分。
目前,盡管中國機器人的市場份額占全球的40%,但是,中國500家機器人企業“小而散”,僅占國內市場不到30%的份額。其中超過50%的份額被“機器人四大家族”——瑞士abb、日本發那科、日本安川電機、德國庫卡占有。在30%的份額里面,中國企業在中高端的伺服電機、控制器、減速器等關鍵零部件上基本都依賴進口。
最近,廣東、浙江等沿海地區正在火熱推行“機器人換人”,通過對購買機器人的企業給予不同程度的補貼,促進傳統產業大量使用機器人。這無疑將促進傳統產業升級,推廣機器人技術。但由于中國機器人企業缺乏競爭力,在大量推廣使用中反而被國外產品占去“蛋糕”的大頭,進一步擠壓中國機器人企業的生存空間。
但情況也在向好的方向發展,有不少企業致力于自主研發,國家政策也鼓勵企業研發核心技術。路線圖提出,到2025年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要達到70%以上,國產關鍵零部件在國內市場占有率要達到70%,產品主要技術指標達到國外同類水平。從中也可以看出政府對工業機器人和關鍵零部件系列化產品的產能提升和智能機器人的關鍵技術的重視。再加上將要發布的機器人產業“十三五”規劃,未來我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路徑將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