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5-11-20 11:55 來源:解放日報
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達5.6萬臺,同比增長52%。日前在滬舉行的工博會就是生動注解。各國機器人競相“斗艷”,國際巨頭ABB、庫卡、發那科等紛紛選擇在上海進行新品的全球首發,這背后當然是巨大的市場驅動。
在機器人熱的同時,一股“機器換人”的風潮日漸生猛。目前已有上海、深圳、河南、湖北、黑龍江等省市出臺了與機器人相關的扶持政策。如,浙江就發布計劃稱,爭取在2017年全面完成3.6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機器換人技術改造。人口紅利漸失,用工成本漸升,是機器換人的最大動因。那么,機器換人計劃開啟,會引發大規模失業嗎?
浙江出臺機器人扶持政策 計劃完成3.6萬家企業“機器換人”
普適性機器人尚待開發
生產機器人的企業表示不會引發規模失業,理由有二。
一是,真正精密、復雜、靈巧的工種,依然離不開人。新松機器人總裁曲道奎告訴記者,機器人領域有一個悖論,對人而言很簡單的事,三歲小孩都能干的,機器人干不了;但是人做不了的很多復雜工種,卻是機器人擅長的。
上海ABB公司總經理李剛說,現在的機器人基本只從事電焊、噴涂、沖壓等工種,在汽車裝配車間機器人很少見到,因為裝配的活最難做。
在菲尼克斯(中國)投資公司副總裁杜品圣看來,目前,工業機器人在精度、速度、強度方面遠沒有達到要求。
二是,目前沒有開發出普適性的機器人。蘇州博眾精工科技公司副總經理申艦認為,機器換人首先要解決生產工藝標準化問題。現狀是,國內制造業水平參差不齊,來料、產品是否符合自動化需求,都還沒有清晰認識。這對機器人本體生產商來說,未來能否開發出適用于任何生產場景的、普適性的智能機器人,尚有不小的挑戰。
上海發那科機器人公司總經理錢暉認為,未來機器人制造商向系統集成轉換將成為一個大趨勢,但要想跨過這一步并不容易。真正的集成商有兩層含義,一是要懂得自身產品,二是有理解應用場合的能力。目前,很多機器人制造商甚至搞不清機器人到底該放在何處。
“人不該做機器能做的活”
機器換人仍存在諸多待解難題,但業內人士表示,隨著越來越多工業機器人代替人工勞動,所需工人數量減少是客觀存在的。
隨著人工智能發展,機器人也會滲透到其他可預見的領域。比如,小i機器人公司開發的招商銀行信用卡機器人,每天有上百萬用戶咨詢機器人關于開卡、還款、轉賬等問題,過去需要人工客服1000名,現在98%由機器人回答,后臺只需要20名客服。
小i機器人董事長袁輝說:“人不應該做機器能做的活,而是去做更有意義的事。”他認為,“自動化”是機器人的本質,從這一角度而言,不會造成大規模失業。同時,機器換人更是一個市場行為,從第一次工業革命至今,工業生產領域的變化都是自然演變,每一個被替代的人,最后都找到了更加合適的崗位。
“機器換人是實際需求。”庫卡機器人(上海)公司總裁孔兵說,正如汽車出現后大量馬車夫被替換,但也沒有出現所謂嚴重的失業問題。自動化的高效率會增加人的富余時間,從而催生更多行業和就業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