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91九色_日本68xxxx_欧美高清另类自拍视频在线看_欧美人禽_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青牛牛_亚洲射情

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指定宣傳媒體
新聞詳情
gkongbbs

美國制造業“興衰”背后

http://m.sharifulalam.com 2015-09-10 16:31 來源:《財經》雜志

伴隨著新世紀以來中國以“制造大國”的身份開始崛起,在人們的印象中美國制造業似乎同步開始“衰敗”。美國勞工統計局2012年的數據顯示,從2000年以來,美國一共減少了570萬個制造業崗位,占全部制造業崗位的比率為33%。減少崗位所占比例甚至30年代比大蕭條時期還要高。于是,和中國繁榮興盛的制造業相比較后,很多專家驚呼,美國制造業衰敗了。

2012年2月,美國總統行政辦公室和國家科技委員會公布了《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正式將先進制造業提升為國家戰略。隨之而來的是蘋果、卡特彼勒等制造業企業開始把海外生產線遷回美國本土。美國的制造業似乎重新走上了復蘇的道路,并開始了脫胎換骨的變化。美國總統奧巴馬在2012年宣布投資10億美元建立15個制造業創新研究所(Manufacturing Innovation Institutes),并將以信息網絡、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領域的創新技術為核心,重新樹立美國制造業在二十一世紀的競爭優勢。

美國的制造業真的在過去的15年中不斷的衰敗,然后在2010年以來美國政府強力的政策推進下逐漸開始復興嗎?其實,這很大程度上是夸大其辭。美國的制造業“衰敗”表象的背后其實并不意味著美國制造業實力的急劇下降。

l  衰敗 or收縮

美國總統行政辦公室在2009年底發布的美國制造業白皮書(https://www.whitehouse.gov/sites/default/files/microsites/20091216-maunfacturing-framework.pdf)中,明確地列出了從1987年開始美國制造業生產率的變化曲線:

圖中可以看到,美國制造業的小時生產率一直以線性趨勢穩步提升,包括公眾認為制造業衰敗最嚴重的2000年以后。小時生產率標示了制造業的產能效率,是制造業發達程度的關鍵指標之一。

在美國勞工統計局公布的制造業生產率與成本統計中可以看到,從1987年到2010年,美國的制造業勞動生產率翻了一番有余,達到214.8%。盡管與此同時美國的制造業崗位減少了1/3,但最終的制造業產值仍然增加了45%。

從美國官方的統計數據來看,美國的制造業并未出現真正的衰退,只是大量低端崗位轉移到人工成本更低的海外地區。美國制造業所減少的崗位處于整個制造業價值鏈的中下游,創造價值較低并伴隨著大量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這種產業內低端崗位的減少與其說是“衰退”,不如說是一定程度的結構優化。另外,保留在美國本土的高端制造業崗位的單位產能一直保持快速增加,使美國制造業在“流失”近1/3的低端制造業崗位后,整體行業生產總值不降反升。

我們再把美國和G8中的其他制造業大國進行比較,看看美國制造業在全球制造業中的位置和發展速度:

G8中的制造業大國主要是美國、日本和德國。在取1978年的制造業附加值為100的情況下,美國先是在1992年超過了德國,又在1997年超過了日本。就算是在公眾普遍認為的美國制造業衰退、中國制造業崛起的2000年以后,美國制造業的增長速度也高于于傳統的制造業強國日本和德國。

所以,從增長速度和產能效率來看,近十五年來美國制造業的發展并未落后于任何一個主要工業國,相反部分指標還處于領先位置。讓公眾認為美國制造業“衰退”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大量中低端崗位向海外的轉移,而且這個轉移過程是在美國對制造業價值鏈的充分掌控基礎上主動完成的。

l  價值鏈掌控

從制造業自身的價值鏈來看,美國的制造業一方面占據了利潤最為豐厚的產業;另一方面切割并占據了另一些產業價值鏈上附加值最高的環節,并把低附加值的環節主動配置到海外,可以說,美國一直在掌控大部分制造業價值鏈的產業秩序安排,并按照對自己最有利的方式組織全球協作。

在2011年Booz & Company發布的一份制造業分析報告中包含了這樣一張美國制造業在國內市場競爭力分析圖表,在其中清晰的顯示美國在化工、宇航、機械、醫療和半導體面仍然占據著全球領導者的地位,弱勢的制造業只是紡織品、服裝、家電、家具、計算機設備等領域。

紡織品、服裝和家具是典型的低技術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沒有強勢品牌的支撐下,毛利率是非常低的。而家電、電腦和電子設備等高科技制造行業,我其實更愿意把他們稱為高科技組裝行業,也居于半導體產業的下游,競爭超級激烈并且產業附加值整體較低。以手機行業為例,到2015年蘋果一家就賺取了全球智能手機市場92%的利潤,再加上三星,兩者利潤之和超過了全球手機市場利潤的100%。換句話說,所有其它手機企業的整體利潤之和是負數,當然這也包括了年產16.3億部手機的中國手機制造商。

通過樹立對高利潤制造行業的競爭優勢,以及在中低利潤制造行業里控制高利潤價值鏈環節,讓美國制造業能夠獲取遠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制造業利潤率。

l  持續創新讓美國制造業掌控行業發展方向

持續的創新能力是美國保持制造業競爭優勢的根本因素。在2007年蘋果發布第一代iPhone之前,智能手機的標準形象是諾基亞、微軟和黑莓共同建立的。在那之前美國的手機制造行業,如摩托羅拉,只能在中端市場以二流的銷售業績苦苦掙扎。從蘋果和谷歌先后發布iOS和Andriod之后,整個智能手機行業迅速轉變為以美國為中心,美國企業攫取了價值鏈上利潤最豐厚的環節,并按照最符合自己商業利益的方式安排整個產業鏈的協作方式。

另一個體現美國持續創新能力的制造行業就是汽車產業。當所有傳統車廠都還在按部就班地從汽油動力向混合動力演進,并希望最大化現有的技術與專利投資時,特斯拉就以純電動車的形象迅速掀起了汽車產業的軒然大波。特斯拉的迅速擴張很快讓傳統車廠意識到,未來的競爭領域除了汽車本身,還包括了充電樁標準制定、充電站網絡鋪設、電池技術的提升等一系列傳統汽車產業沒有任何積累和競爭優勢的領域。于是整個汽車產業在特斯拉的顛覆式創新逼迫之下快速地轉向電動車領域加速發展。與此同時,汽車產業的另一個創新又在悄悄展開。

2012年,谷歌的無人駕駛汽車已經拿到了美國內華達州的正式牌照,可以上路行駛。傳統車廠又一次面臨著推倒重來式的威脅。在最近二十年,從ABS、ESP、剎車優先到輔助泊車、駕駛告警等一系列駕駛輔助功能不斷的被汽車制造企業推向市場,并獲取新技術所應有的超額利潤。但無人駕駛技術的出現,讓這些駕駛輔助功能統統變成了雞肋。無人駕駛如果有一天能夠正式商用,它不僅能夠解放了司機的雙手和時間,還將徹底改變汽車的設計思路、道路的行駛規則和整個汽車服務產業的運營方式。

在美國的持續創新能力面前,日本和德國等傳統汽車制造強國在乘用車領域多年積累的優勢將蕩然無存,再精妙的汽油發動機設計在電動汽車面前都沒有了用武之地。從70年代石油危機以來汽車產業的秩序和價值鏈,將會在電動汽車和無人駕駛技術這樣劃時代的創新面前分崩離析,并按照對新技術占有能力的大小重新分配。

l  集中的產學研聯動對創新的有力支持

創新往往不是一個企業能夠獨立完成的,尤其是影響到整個產業鏈的創新。美國的特定產業往往會集中到某一個地區便于協作共享資源,如舊金山硅谷、波士頓的“128公路”高科技園區以及北卡羅來納州的三角研究園(Research Triangle Park,RTP),這些都被稱為“經濟群落”(Economic Cluster),也是美國最重要的創新基地。

三角研究園毗鄰北卡羅萊納州的羅利(Raleigh)、達勒姆(Durham)和教堂山(Chapel Hill),處在三座城市夾成的三角研究區域中。其中羅利有北卡羅來納大學,達勒姆有杜克大學,教堂山有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三角研究園內有超過130家研發設施,超過39,000名雇員為總共157家組織工作。

三角研究園是IBM全球重要運營地點之一,有約11,000名IBM雇員在三角研究園工作。同時它還是聯想集團全球總部所在地,有超過2,000名聯想雇員在此工作。三角研究園還是葛蘭素史克(GSK;GlaxoSmithKline)制藥公司的最大的研發中心的所在地,擁有約5,500名GSK雇員。軟件業著名的Red Hat(紅帽Linux)和SAS(全球領先的統計和數據分析軟件公司)的總部也在三角研究園。

三角研究園的制造業企業有巴斯夫(BASF)、拜耳(Bayer)、思科(Cisco)、飛思卡爾、國家半導體、愛立信、通用電氣、杜邦等一系列全球性企業。在三角研究園內,產業鏈的上下游、研究機構與生產企業、不同領域的協作伙伴以高度緊密的方式進行協作,把溝通與整合成本降到了最低。園區內某一個企業的創新有可能帶動產業鏈上下游的全面跟進與提升。

三角科學園最強大的資產就是這個地區的三所研究型大學。在美國乃至全世界,很少有地方能比得上建立在羅利—達姆勒—教堂山地區的科研人員和設備的聚集密度。

2014年1月,美國按照《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中確定的新一代電力電子制造業創新研究所(The Next Generation Power Electronic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 Institute)就宣布在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建立,旨在打造更加智能化、可靠安全、低成本且節能環保的21世紀電力網絡。由美能源部牽頭并承諾5年出資700萬美元,參與者包括近30家企業和大學及其他非政府組織等。這些參與者絕大部分都集中在三角研究園周圍??梢韵胂?,在三角科學園,成員企業在地理上的鄰近,為他們之間分享知識、、緊密協作、共同創新提供無限的可能。

l  信息產業優勢打造制造業優勢

對于現代制造業來說,信息技術遠遠不是上個世紀末期所代表的CAD/CAM(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輔助制造)與MRPII(制造資源計劃)那么簡單,而是深深嵌入到了制造業從設計、生產、裝配到服務的各個環節。

在產品設計方面,可視化和仿真軟件可以加速和優化制造商在產品設計、測試和優化的各個環節。飛機無需大規模風洞試驗就進行風阻系數優化,關鍵零部件可以在模擬軟件幫助下進行使用壽命測算。在生產計劃方面,企業資源管理和供應鏈管理系統可以綜合成本、交貨速度、生產率、設備利用率、能源消耗和產品質量等多方面因素考慮制定生產計劃,并整合上下游供應鏈的關系,讓整個產業鏈的資源得到最優配置。在服務方面,移動設備、物聯網和大數據的廣泛應用讓以前以故障驅動為主的服務模式轉變為主動感知、提前預測以降低故障宕機成本的高效服務模式。

在制造業信息化方面,美國一直走在全球的前列。在幾十年前,制造業資源管理最為核心的MRPII/ERP理念就是美國企業提出的,目前全球最好的ERP軟件也是美國及德國的。二十年前,波音公司就已經完成全球第一架全電腦設計的大型客機—波音777。到最近十年,影響制造業最大的信息化技術莫過于供應鏈協同了,它讓世界各個國家徹底成為了制造業產業鏈上的不同生產環節。而美國正是在全面掌控供應鏈的基礎上,進行制造業的全球化分布和與此相對應的價值鏈分配。以蘋果手機為例,美國負責品牌打造和產品整體設計研發,獲得最大的利潤份額,并掌握整個價值鏈分配的話語權;日本韓國提供關鍵芯片和組件,獲得次一級利潤;臺灣負責制造工藝的研發和生產線的組織,獲得再次一級利潤;大陸負責供應鏈配套、熟練裝配工人和場地的提供,獲得最低的利潤配給。

未來信息產業創新的領域,如大數據、云技術、虛擬現實與可穿戴技術、3D打印,還是在美國最先發明與創立。目前大數據的事實標準Hadoop是由美國制定,全球最大的十家SaaS供應商都是美國公司,在可預見的一段時間內,美國在信息技術的領先還會讓美國的制造業繼續保持創新的優勢。

l  低廉的能源價格

最近幾年能源領域發生的技術革命,讓美國的制造業獲得了另一個競爭優勢:大量的廉價能源供應。自從頁巖氣和相應的水力裂壓技術迅速產業化之后,整個工業體系發現,他們重新獲得了大量且廉價的石油和天然氣供應。以前深藏在地下頁巖中的能源被源源不斷地開采出來。水力壓裂技術極大地壓低了美國鋼鐵、鋁、造紙和石油化工等能源密集型產業所需的石油和天然氣的價格。據波士頓咨詢公司核算,美國的工業用電價格現在要比其他出口大國低30-50%。

2014年8月份,波士頓咨詢集團發布的制造業成本競爭指數(Global Manufacturing Cost-Competitiveness Index)分析報告指出,美國的制造業成本指數在全球最大的25個出口經濟體中排在較低的位置,大部分原因是拜低廉的能源價格所賜。綜合各方面制造業成本因素分析,中國的制造業成本只比美國低6%左右,盡管美國的制造業人力成本仍然是中國的3倍以上。

在這份報告中還分析到,未來全球的主要工業國中只有美國和墨西哥的成本結構會逐漸向好。較低的薪資增長率、持續提高的勞動生產率、穩定的貨幣匯率和顯著的能耗優勢是美國和墨西哥成為全球制造業的新星。除中國和韓國以外,其它世界排名前十位的商品出口國的平均制造業成本均超出美國成本的10%-15%

未來隨著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的逐漸成熟,越來越多的制造業會從勞動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換升級。在特斯拉的工廠里,近200個機器人完成了傳統汽車制造廠內大部分需要人力手工完成的工作,這一方面是成熟的工業自動化技術的功勞,另一方面也是拜電動汽車技術革命所帶來的汽車結構復雜度大大降低所賜。低廉的能源價格對于這些科技密集型產業發展的吸引力,將遠遠大于低廉的人力成本。

綜上所述,美國的制造業優勢在最近的十五年來并未因為制造業崗位的減少而大幅降低。盡管是這樣,面對以互聯網與信息產業驅動帶來的新一代制造業產業升級浪潮,美國政府通過主動引導進一步強化本國的制造業競爭優勢。從2010年制造業振興方案,到2012年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美國已經搶先開始優化自身的資源配置,通過政策導向引導社會與企業的研發資源,搶占制造業技術創新的制高點。作為全球“制造大國”卻不是“制造強國”的中國,有必要研究美國的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作為未來自身發展的借鑒。

需要指出的是,現代制造業遠遠不是生產制造一個環節,從產品的設計、原材料采購、生產制造、物流、品牌、市場等等一系列的環節都是組成制造業價值鏈的重要環節。中國能夠成為美國以及世界的代工廠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國低廉的制造成本,包括人力資源成本、土地使用成本、原材料成本甚至污染治理成本等。美國重新將制造業定位為其未來發展的一個重點方向的決策,希望將制造工廠從中國重新遷移到美國之后,勢必會帶來制造環節的成本上升。考慮到美國的高福利、工會組織以及其它成本結構,美國仍然很難將勞動密集型制造環節,尤其是比較低端的制造業遷移回本土,以解決本土的失業率和整個經濟復蘇的問題。這絕對不是政府出臺一些鼓勵的措施甚至直接投資就能夠挽回的。未來制造業在美國還是只能保持高附加值低勞動密集度的非制造環節,大規模的制造環節回流要等待工業自動化和信息技術對制造本身完成重大創新后才會發生。

版權所有 中華工控網 Copyright?2025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a视频网站 | 久久嫩草 | 91精品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 999久久| 日本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欧美婷婷色 |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在线观看av资源 | 日韩免费小视频 | 黄色小视频免费网站 | 免费国产视频 | 欧美日韩亚洲综合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美女又爽| 一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一级片免费 | 欧美成人日韩 | 国产欧美欧洲 |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国产 | 欧美亚洲激情视频 |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精久久久久 | 在线视频日韩精品 | av国产片 | 麻豆高清免费国产一区 | 亚洲综合大片69999 | 成人午夜小视频 | 日韩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 色婷婷综合色 | 国内a∨免费播放 |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区久久久久久久 | 91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 | 在线看一区二区 | 九九天堂 |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热 | 麻豆网站 | 国产成年人免费视频 |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网| 夜夜爱av| 国产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