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5-09-06 14:22 《中華工控網》原創
留意近期的自動化行業資訊,你會發現,各種企業主辦的大賽占據了諸多位置,這些大賽包括技術創新賽、挑戰賽等。追溯這些大賽的歷史,最早的已舉辦了十幾屆,新的大賽亦遍地開花。歸要結底,產、學、研、用的多方結合越來越被有著可持續發展目標的企業們所認可和重視,成為企業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長期規劃。
作為較早關注企業與教育接軌的三菱電機,可謂是大學生大賽活動的資深前輩了。于近日成功舉辦的一年一度的“三菱電機杯”大學生電氣與自動化大賽,今年已是第九屆,一直堅持,從未放棄。
產學研合作是多方共贏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教育部高等學校電氣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南京師范大學校長胡敏強表示:“三菱大賽來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創新培養的平臺”。
在筆者看來,大賽確實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工程實踐平臺,讓學生增加就業籌碼,提高職場競爭力,為職業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礎。胡敏強一語道出實情:“隨著各個高校對大賽賽事的認可,很多學校把它作為學生創新能力和素質評價的依據,為學生畢業,保研等加上創新分數。”
但對于參賽學生而言,經歷和體驗更為重要。三菱電機杯的冠軍得主——香港理工大學路見不瓶隊的學生表示,大賽的過程體驗是在課堂上所學不到的。在這個看似充滿“殺氣”的競技場,實際上學生們不僅相互鼓勵,相互交流和學習,還能以“賽”匯友,在幾天的比賽時間里,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是的,從選題到準備材料,不僅僅是提升學生們動手的能力,亦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市場趨勢、節能意識,鉆研學習,團隊協作、溝通等能力。
企業需要人才,人才從學生抓起。對于主辦企業而言,以三菱電機大學生自動化與電氣大賽為例,通過舉辦自動化大賽,熟悉三菱電機的產品,了解企業品牌和企業文化。有學生表示,之前并未接觸過三菱的產品,但由于比賽需要,并從起點開始學習硬件,軟件,編程……從想著完成項目到真正的喜歡制作過程,在學習中潛移默化熟悉了企業產品。此外,培養了品牌感情的同時,企業的知名度,以及企業形象等等也將獲得極大提高。
經濟發展需要強大的后備人力資源,國家也受益于產學研合作。“比如,三菱電機杯的主題圍繞工業界智能電網、節能環保……,等應用領域,主題鮮明,緊跟社會發展,經濟發展的需要,”胡敏強校長舉例說。“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等等已成為當下中國經濟發展重要的戰略,但我國在實踐創新在工藝上還是較為基礎,工程型人才培養尤為重要,通過大學生大賽這樣校企合作,加強中國在科技人才方面的培養,助力未來實現制造業強國夢和經濟轉型戰略。
同時,在比賽過程中也反應出我國技術類人才培養和教育一些值得關注和改善的問題。比如,技能人才教育上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就比賽作品本身而言,作品的想法和創意都無懈可擊,但由于缺乏實際考察能力,會讓作品只是一個可觀賞的“作品”,無法實現市場應用價值,這也說明了教育和產業的脫節。
對此,南京師范大學校長胡敏強所言有一定的代表性,他把教學中的教、學分開解讀:“‘教’是發揮老師的講課、傳授,‘學’是發揮學生的理解和消化。中國的教育是強調老師的講課,國外的教育是強調互動和解法思路。所以,我們應該通過這種實踐環節作為課堂教學中的一種補充。”欣慰的是,目前大部分學校在推進工程師認證,而認證很重要的環節就是工程實踐過程中的培養。
另外一點,我國職業院校和綜合院校之間的教學態度有所不同,比如綜合院校對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方面不夠重視,綜合類院校動手能力相對弱一些,學生動手積極性并未被很好的激發和引導。作為綜合類院校的上海交通大學指導老師趙群飛表示:“我們在比賽中認識到許多不足,從而逐漸重視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目前學?,F在在做工程師認證,學習工科職校,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
我們希望,有越來越多的設備能夠走進實驗室,并且讓實驗室不再成為“擺設”,越來越多的企業可以為高校學子提供工廠實踐實習,企業大賽能夠循序漸進的改變我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方式和觀念,讓學生在學校打下扎實的基礎,在“有趣”的動手過程中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出能與制造企業需求無縫對接的專業人才,使更多的年輕一代走進制造實業的崗位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