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5-07-14 10:55 來源:新華社,工人日報
到目前為止,東莞已有60%工業企業開展“機器換人”,研發工業機器人的企業和工業機器人裝備制造商已有約70家,機器人企業數已占全國總數的10%,工業機器人產業總產值近15億元,整個智能裝備產業總產值逾200億元。
在“世界工廠”東莞,首家“無人工廠”揭開了一幅未來制造的圖景:所有的工序都由計算機控制的機器人、數控電腦加工設備、無人運輸車和自動化倉庫設備來操作,技術人員則自如地坐在計算機旁,通過中央控制系統實時監控著車間的生產信息。
車間的革命:“機器換人”換出產品效益
晚上8點,在廣東東莞長盈精密技術有限公司的打磨車間,60臺機器手正日夜無休地打磨一個個手機中框結構件。它們被分成10條生產線,每條生產線由一條自動傳送帶上下料,這個過程不再需要任何人力,每條線只有3名工人負責看線和檢查。
在幾個月之前,完成這些工序還需要650名工人。長盈精密公司總經理助理羅衛強告訴記者,一臺機器手可以替代6至8名工人,現在,打磨車間還有60名工人,未來將減少到20人。
頗有意味的是,在這個“無人車間”的隔壁,便是傳統的人工車間。如今,它已廢棄,四下漆黑,老式的人工打磨設備上已結有蛛網。
這是“機器換人”計劃的第一步。長盈精密公司董事長陳奇星說,未來兩年上崗的機器手將增加到1000臺,“機器換人”計劃完成后,整個中后臺操作人員將不超過200人,80%的工序實現無人化。
在其位于東莞市大朗鎮的數控機床車間,現在還有2000多名工人忙碌其間。“兩年后,這些人要么離開,要么會被分流到其他崗位上,這個車間也將實現無人化。”羅衛強說。
與許多熟工相比,剛上線的機器手只能算是個“新手”,但其生產的產品數量和質量卻遠超熟工、能手。掛在車間墻上的生產線數據對比顯示,機器手上崗以來,產品不良率從超過25%降至不到5%,而產能從每月每人8000多件提高到2.1萬件。
“不能簡單地把‘機器換人’看成是解決用工難的辦法,而是工業制造自動化、精密化、智能化水平提升和產品品質提高的體現。”陳奇星說。
自動化進程遭遇“錢緊”“技窮”
這家企業只是“世界工廠”的一個縮影。東莞市計劃到2016年完成“機器換人”應用項目1000-1500個。今年初,廣東省提出3年累計推動195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展“機器換人”。
然而,不少有意實施機器換人的企業卻遭遇“錢緊”和“技窮”兩大障礙。
羅衛強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套機器手需要18萬元,目前一個工人的年用工成本約6萬元,而在不同工序上“機器換人”的替代率不同,有的工序在現階段進行“機器換人”并不劃算。
而對于一些企業來說,則苦于資金瓶頸而難有進展。記者調研了解到,目前動作復雜程度高、精準化程度高的機器人設備主要靠進口,僅機器手每臺約20萬元,如果整個配套設備都進口,一個臺組則需45萬元。
東莞市政府收到的500個申請“機器換人”專項資金項目累計投入需45億元,有的一個企業的自動化升級投入就高達數億元。“現在制造業企業本身就比較困難,很難拿出這么大筆資金進行自動化改造。”東莞市經信局技術科科長劉慶堂說。
除了資金,技術研發和應用能力是很多有意向進行“機器換人”企業的最大障礙。東莞市松山湖高新區管委會科教局局長鄧國軍說,全流程自動化改造不是簡單地從國外買回幾臺機器人就可以實現的,還要求企業有應用研發的人才和能力。
以長盈精密為例,該公司有一個50人團隊專門進行機器換人生產線的匹配實驗和研發,還有600多人的技術工人隊伍,可以對機器人生產線進行維護、修理。此外,企業還計劃對一部分工人進行技能培訓以適應新的崗位需求。
“無人工廠”啟示錄
“無人工廠”實質上是工業制造智能化、高端化的一個縮影。隨著“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實施,越來越多的“無人車間”“無人工廠”將會出現。
記者蹲點調研發現,“無人工廠”的出現及其應用難題對“中國智造”有三點啟示。
啟示一:
工業化水平較高地區應圍繞“機器換人”推動產業創新升級、自動化進程,營造“全鏈條”生態環境。
鄧國軍說,要實現機器人的自主創新和自有品牌,就必須在政策制定過程中考慮到包括機器人技術發明家、企業創業家、產業資本家、應用先行者、基地服務員和產業組織者6大人群。
“我們對人才的渴求遠超過對資金的需求。”一些企業主對記者說。為了吸引人才,東莞市松山湖基地還提供100套人才公寓給予創新團隊免費入住。
啟示二:
積極應對“機器換人”過程中的“減人”“增人”現象,減的是可重復工種的普工,增的是適配專業的新技術工人。
推動機器換人計劃的多家企業負責人坦言,未來對于只進行重復勞動的普工的需求肯定要下降,但專業的技術工人需求會大幅提高;此外,企業因為自動化水平提高帶來效益提高,需要擴大再生產,會新增崗位需求。
啟示三:
培育、扶持自動化標桿型、示范型企業,形成行業拉動效應。
目前,在東莞松山湖機器人產業基地,規模以上企業還不到10家,企業規模普遍還偏小,缺乏產業組織者和行業龍頭企業。這也是國內其他機器人產業園區共同遭遇的瓶頸。
隨著機器人產業的升溫,和過去不少新興產業一樣,全國各地都出現了“機器人熱”,大大小小產業園區不斷涌現。從事工業機器人研發生產李群自動化公司總監譚軍民說,“要與國際機器人巨頭企業競爭,還得集中資金和人才力量,培植幾家標桿企業,這樣我們的民族機器人產業才有國際競爭力,‘機器換人’計劃和工業智能化才能推廣普及。”
機器人產業能走多遠?
據了解,到目前為止,東莞已有60%工業企業開展“機器換人”,研發工業機器人的企業和工業機器人裝備制造商已有約70家,機器人企業數已占全國總數的10%,工業機器人產業總產值近15億元,整個智能裝備產業總產值逾200億元。此外,在產業驅動、平臺支撐、制度保障等方面,東莞也已形成規模效應。
相關數據顯示,2014年,廣東機器人市場規模約占全國的三分之一。
據廣東省發布的《廣東省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指出,至2017年末,廣東省擬初步建成10個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智能制造產業基地,形成4個產值規模超100億元的智能制造產業集聚區;建成2個國內領先的機器人制造產業基地,機器人制造及相關智能裝備總產值從2014年的300億元提高到60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26%。
業內人士認為,廣東的機器人革命如火如荼開展的同時,也刺激了國產機器人產業的發展。
來自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國產機器人銷量較2013年增長近2倍,市場占比提高近3個百分點。
直屬于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的賽迪顧問日前預測,預計3~4年內中國機器人應用規模將高居全球第一,10年之內機器人密度即每1萬名工人的機器人數將超過500臺。若當前中國經濟和政策方向不變,全球各外部因素不出現大幅波動,預計中國最快在2030年工業機器人在各相關行業內提供的生產力全面超過產業工人,機器替代人的大趨勢最快在15~20年后就將到來。
不過,快速發展的“機器換人”戰略也讓業界有所擔心。全球四大工業機器人制造企業之一的ABB公司中國總裁顧純元認為,制造類企業以及政府不能只從“換人”的角度出發去看待機器人,而應該深入思考如何利用機器人來改變工藝生產流程、解決制造周期、成本以及整個工藝流程的問題,讓產品更有競爭力,從而實現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