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5-06-19 15:27 來源:察哈爾學會研究員
過去30多年,“中國制造”(Made In China)成為世界的傳奇。未來30多年,“中國制造”則面臨著由大到強的戰略使命。
作為改革開放1.0時代的成果,“中國制造”使中國深得全球化紅利,可是,“中國制造”作為招商引資的成果,也決定了其固有的硬傷:處于產業鏈低端,多為跨國企業的代工廠,粗放且缺乏技術含量,涵聚利潤的能力較低。因此,“中國制造”轉型至“中國創造”(Made By China)和升級為“中國智造”,成為中國急切的時代命題。
然而,來自輿論場的呼聲是抽象的,相關的政策設計也是碎片化的,包括“中國創(智)造”的概念也有些空洞。“中國制造”依然沿著低端的慣性前行,以至于中國消費者,不是在美澳或香港地區市場刮起乳制品狂購風,就是在日本掀起馬桶蓋、電飯煲搶購潮。
要改變“中國制造”的頹勢,炒作概念和發牢騷是不頂用的,必須要有戰略性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據新華社5月19日電,國務院日前印發《中國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這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
這是“中國制造”的福音,尤其是在中國勞動力價格攀升、跨國企業紛紛選擇向其他勞動力價格便宜的市場轉移之時。
其一,這是現實主義的戰略性綱領。既強調了制造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主體地位,也明確了其科技創新主戰場的地位,并將之提高至“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的重要地位。這意味著,在改革開放2.0時代,制造業依然是在國家戰略中起到了夯基固本的作用。
其二,《中國制造2025》明晰了“中國制造”的基本方針和基本原則,尤其指明了“中國制造”“三步走”的路線圖和時間表。這徹底改變了過去30多年來“中國制造”靠招商引資的“量”與“山寨”其形的“仿”支撐的尷尬。未來34年,基本以10年為節點,使“中國制造”穩步升級: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 2035年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2049年(新中國成立100周年)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有時間表,“中國制造”轉型就有可期愿景;有路線圖,“中國制造”升級就能扎實推進。
其三,《中國制造2025》明確的9項戰略任務和重點和所涉五項重大工程,切中“中國制造”積累的硬傷,并且給出了有效的藥方。宏觀言之,就是深化體制改革、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健全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完善中小微企業政策、進一步擴大制造業對外開放、健全組織實施機制等。
總言之,有好的戰略支撐和體制機制氛圍,加之良性的市場環境,就能激活國智與民智和激發市場活力。13億的中國大市場,產生更多的比爾·蓋茨和喬布斯就是大概率事件。未來30幾年,“中國制造”就能唱出“創造”和“智造”的和諧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