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5-06-01 15:00 來源:經濟觀察報
一場關于制造業產業線升級方案的線下戰事,正在中國重工業基地沈陽講述,來自全國的制造業生產車間的負責人希望可以尋找到有效提高產能效率的途徑。
在此次活動上,羅克韋爾自動化向接近1500名客戶和行業觀察家介紹了打造“互聯企業”對實現智能制造和助推東北老工業基地加快實現全面振興的重要意義,“互聯企業”以運營技術(OT)與信息技術(IT)的融合為核心,可幫助制造商提高生產力、經濟效益和可持續發展性。
這已經不是羅克韋爾在中國開展的首次類似活動,但最近一段時間,這家來自美國的制造業升級方案提供商加快了布局的計劃。原因在于,這家公司看到,在中國公布了《中國制造2025》方案,力圖實現制造業升級后,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市場突然之間變得潛力無限。
事實上,大約在30年以前,羅克韋爾自動化的互聯企業理念就已經初步形成。當時,他們決定在PLC機架中安裝一個VAX微型計算機,以此讓企業層和生產車間建立聯系,這被認為是“互聯企業”最原始的形態。
不過,遺憾的是,由于當時以太網還沒有普及,信息解決方案、移動技術也還沒有出現,當時他們并沒有賣出很多的VAX。即便有些技術和硬件已經出現,但卻沒有像現在這樣整合系統的能力,所以,在當時,“互聯企業”還只是一個技術理念。
如今,羅克韋爾通過自身對“互聯企業”的5年實踐,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盡管是應用我們自己的技術,我們仍然學到了一些新的應用方式,有很多新的收獲。我想正因為如此,在與客戶合作時我們才能更好地知道如何幫助他們。”羅克韋爾自動化集成架構與軟件業務資深副總裁FrankKulaszewicz表示。
中國新機遇
在過去的110多年歷史里,羅克韋爾一直專注于工業自動化與信息化領域,是自動化領域的領軍企業,去年,羅克韋爾全球營業額達到66.2億美金。目前,羅克韋爾在全球80多個國家設有分支機構,約有22500名員工。
自1988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羅克韋爾自動化在中國開展業務已有27年,這家美國公司的“中國化”腳步迅速:目前,羅克韋爾自動化已在中國進行了多項投資,還有深圳、上海和北京的OEM應用開發中心,三個生產基地(兩個在上海,一個在哈爾濱),以及位于上海的總部。
現在,中國市場大約占據羅克韋爾全球銷售額的5%到6%。“我們一直在擴充實力。”羅克韋爾自動化亞太區總裁歐瑞韜表示:“我們在中國的業務發展一直都非常順利,而對于目前中國經濟的新常態,我依然充滿信心。”
在歐瑞韜看來,新常態時期,中國市場的需求更多的則是如何提升質量、優化產能,如何讓制造更有效率、更節能,在全球競爭的新形勢中更具競爭力。“我們的‘互聯企業’、我們的理念和技術正是為此打造的。”此前7年,歐瑞韜一直負責羅克韋爾在中國的業務,對中國經濟有著很深刻的理解。
“美國80年代也經歷了同樣的過程。”歐瑞韜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二戰之后到70、80年代,這段時期美國基本上是追求產能,因為北美中產階級越來越多,市場需求非常大,跟中國進入新常態之前一樣,我們不斷擴大產能來滿足國內的需求。”而羅克韋爾正是抓住了當時美國制造企業需要優化產能、提升效率的商機,為自動化行業創造了發展契機。
因此,對于羅克韋爾來說,中國進入新常態就意味著更多發揮其優勢的機會。“發展到今天,隨著技術的進步,我們整個生態系統都已經成熟,所以現在是我們談智能制造、‘互聯企業’的大好時機。”羅克韋爾自動化亞太區市場總監JohnWatts說道。
就在5月19日,由李克強總理簽署的《中國制造2025》規劃順利發布,中國計劃,在十年內實現制造業升級的第一步。中國眾多的中小企業寄希望于通過生產線效能的改進搭上升級的列車。
“制造業其實是一個國家實力的象征,所以中國政府對于智能制造的支持和鼓勵是非常明智的。”歐瑞韜指出,中國政府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說明中國政府也看到了智能制造的價值,中國需要變革。“我們的‘互聯企業’概念與中國的國情十分契合,而且意義重大。”
同時,行業內也普遍認同,在制造業走向智能制造的過程中,物聯網的大力推廣會給整個社會帶來超過14萬億美元的商機,其中將為制造業帶來近4萬億美元的商機。在JohnWatts看來,“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業國家,顯然有很大的一部分商機會在中國。”
“要實現物聯網,需要有一個開放的以太網作為基礎。”JohnWatts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事實上,在過去二十年里,羅克韋爾自動化一直在推廣采用標準以太網技術來實現互聯,標準以太網就是互聯網所采用的標準。“它有多種好處,不僅可以通過網絡把制造業涉及的生產設備、控制過程連接起來,還可以連接條形碼掃描器等其它設備,利用同一標準網絡連接生產和管理兩個方面。”
微觀改造
進入中國市場27年來,羅克韋爾在中國制造業內進行了廣泛的布局,不斷為中國的制造類企業提供系統解決方案。“從行業覆蓋來說,我們覆蓋的領域非常廣,從冶金、采礦、水泥這些重工業,到汽車、輪胎行業,再到現在增長較快的消費品行業,如食品飲料、制藥等,還有基礎設施,如水污水處理和地鐵等都應用了我們的產品。”歐瑞韜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例如,東北地區的大連地鐵就有使用我們的產品。”這些成果令歐瑞韜感到滿意。
對于羅克韋爾而言,中國現在已經是除美國之外的第二大市場。因此,在過去幾年時間里,羅克韋爾給中國的制造業帶來了如制造執行系統(manufacturingexecutionsystem,簡稱MES)這樣領先的新技術。2008年,羅克韋爾曾幫助杭州一家國有制造企業在其生產線上應用MES,解決了企業上層通信與底層控制信息斷層的問題。
雖然該制造企業經過多年的內部信息化建設,建立了以ERP為中心的信息化管理系統,但是各部門之間的系統都是獨立的,這就造成了信息的封閉,而且數據缺乏準確性和實時性。因此該制造企業迫切需要實現系統集成、資源整合以及信息共享,建立從物料管理、生產監控、質量管理到出貨管理的通暢的信息流,實現產品生產過程的全過程監控與追溯。
MES正是制造過程中的上層計劃和下層生產現場之間的紐帶和橋梁。羅克韋爾把該制造企業的ERP、PDM等計劃層底層控制系統連接起來,通過信息的準確、快速下達和生產數據的及時反饋,避免了生產過程中的信息孤島。
對于制造執行系統的應用,歐瑞韜還有這樣一組數據,用來證明中美兩國在實現“互聯企業”以及掌握建立“互聯企業”的方法上的差距。以制藥行業為例,大概95%的美國企業都在使用制造執行系統,保證質量的追溯和較高的生產效率。中國可能只有50%的企業使用該系統。
所以,在歐瑞韜看來,中國應該更加關注發展更高一個層次的自動化,才能實現智能制造。根據他的判斷,與八十年代的美國相似,在未來五年到二十年內,中國最大的市場需求將由中產階級拉動。
“隨著中產階級不斷發展壯大,相應的消費品自動化領域的需求也會不斷提升,主要包括食品、飲料及包裝行業、生命科學和制藥行業以及汽車輪胎行業,這會促成各大公司彼此競爭。”
而羅克韋爾無論在汽車、輪胎,還是食品飲料和奶制品行業都有成熟的解決方案。JohnWatts提醒中國相關的制造企業:“隨著行業自動化生產逐漸開啟,你們需要意識到,今天的投資將會影響未來20-30年里的生產,為此必須開始考慮部署‘互聯企業’,提升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高產效率以及柔性制造。”他表示,各大公司在整合和發展壯大的過程中不僅需要考慮成本消耗,還需要尋求一種自動化解決方案,能夠在接下來10-20年內幫助其實現“互聯企業”。
“中國的企業基本上是近幾年成長起來的,設備更先進,在通過‘互聯企業’實現智能制造方面會更容易一些。”在歐瑞韜看來,中國人才資源的豐富和趨向年輕化,也是他所看重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