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5-05-27 17:16 來源:法制周末
中國制造期待由大變強,關鍵所在就是:智能化,提升核心技術,改變生產、運營模式等舉措。而智能產業或許會是這次產業變革的終點。
目前中國制造業在產值上已經是世界第一,但是總體上大而不強,在一些關鍵領域沒有掌握核心技術。中國制造2025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提升產業層次,提高競爭力,在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高端能夠真正發揮作用,使我們的制造業,尤其是裝備制造業實現由大到強的轉變
“未來十年,制造業由‘大國’向‘強國’轉變發生變化。表面上看是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實際上是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以服務型制造和生產性服務業為主攻方向的制造業,將會成為推動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馮俏彬對記者表示。
中國政府網在2015年5月19日發布消息稱,國務院日前印發《中國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根據規劃,通過“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其中第一步,即到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
“這意味著,到2025年,我國綜合指數接近德國、日本實現工業化時的制造強國水平,基本實現工業化,進入世界制造業強國第二方陣。”工信部部長苗圩說。
商務部研究院產業研究員沈云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中國制造2025》將在未來十年時間里起到戰略指導作用:一是明確了中國制造業的發展方向;二是落實了各制造業主要行業的發展重點和關鍵環節;三是設計了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核心路徑。
“大而不強”是最大問題
這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占世界比重超過20%的制造業將迎來一個由大變強的契機。
更大意義上,這一戰略被看作是中國宏觀經濟轉型的破題之舉,而制造業則是承擔起了突圍的重任。
“形成經濟增長,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重點在制造業,難點在制造業,出路也在制造業。”《中國制造2025》指出。
但攬下瓷器活的前提必須得有金剛鉆。要由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仍有不小的問題需要解決——無論是產業還是產品。
《中國制造2025》坦承,仍處于工業化進程中的我國與先進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制造業大而不強,自主創新能力弱,關鍵核心技術與高端裝備對外依存度高,以企業為主體的制造業創新體系不完善;產品檔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環境污染問題較為突出;產業結構不合理,高端裝備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信息化水平不高,與工業化融合深度不夠;產業國際化程度不高,企業全球化經營能力不足。
即便是將目光聚焦在產品上,我國制造業的困境也可由此“窺斑見豹”。
“‘中國制造’的明天,并不在他處,而僅僅在于能否做出打動人心的產品,讓我們的中產家庭不必越洋去買馬桶蓋。”財經作家吳曉波說。
在吳曉波看來,由量的擴展到質的突圍,正是“中國制造”的最后一公里。但是,隨著長期推行的“市場換技術”的后發戰略的失效,中國制造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痛苦和彷徨之中:成本優勢的喪失、渠道優勢的瓦解、“不變等死,變則找死”的轉型恐懼——這些因素加速了中國制造業的落魄之路。
未能在一些領域掌握自主創新技術,成為中國制造業發展陷入瓶頸的重要原因,“大而不強”——正是中國制造當前最大的問題。
“目前中國制造業在產值上已經是世界第一,但是總體上大而不強,在一些關鍵領域沒有掌握核心技術,有些國內制造還需要向外國購買技術或需要外國專家協助研發。”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史世偉表示。
工信部規劃司副司長李北光認為,關鍵的共性技術缺失,是我國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也是從制造大國向強國邁進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是必須要邁的一個坎。
實體經濟與資本市場都將受益
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十年的發展中,將有一批企業會因此而受益——無論是“巨無霸”央企還是中小企業,無論是實體經濟還是資本市場,都將踏上這列高速列車。
《中國制造2025》在戰略方針中明確,要“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重大需求,整合資源,突出重點,實施若干重大工程,實現率先突破”。
而率先行動的就是央企。
中國南車和中國北車合并而成的中國中車公司、中國遠洋與中海發展宣布成立合資礦運公司、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與國家核電技術有限公司合并而成的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成立在即……作為增強中國企業整體國際競爭力的重要舉措,國家推動的央企合并的一批超級戰艦逐漸浮出水面。
工信部在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規劃系列解讀中指出,要“整合、組建跨國經營、全球領先的軌道交通裝備企業集團,構建中國軌道交通協同出海的‘聯合艦隊’”。
“近年來,隨著中央企業的迅速壯大,其業務也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一個行業出現幾家央企的局面十分正常。為了避免同業競爭,資源要素必然要向大企業集中。此外,隨著國企結構調整的推進,整個國企的核心競爭力都在由大向強轉變,進行合并重組,強化主營業務,也是出于自身發展的需要。”清華大學戰略新興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吳金希表示。
馮俏彬認為,央企重組的核心是把企業做強做大,而這種參照物也開始由國內市場轉向國際市場。市場疆界拓寬之后的制造業,做大做強的央企肯定會成為其中的重要力量。
與此同時,中小企業也將迎來發展機遇。
對于中國制造業轉型而言,最直接的追求就是滿足不斷升級的市場需求。畢竟,這些在數量上占據中國各類企業總數高達99%的中小企業,創造著中國60%的經濟總量,但它們中的一半以上,面臨轉型的困難。而此次國家對于制造業的布局,將是一次難得的機遇。
“當大型央企國企這樣的‘超級戰艦’駛向國際市場之后,很可能會在國內市場留出一些空間,而中小企業可以在自己的優勢領域內發揮作用。多元化的、深度的、滿足各種需求的產品,在這個過程中會因此被創造出來。”馮俏彬對記者指出。
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
企業要想在未來十年間受益,則必須要找準制造業的發展方向。
工信部副部長毛偉明坦承,我國在制造業上“大而不強”的問題還是非常突出,“中國制造2025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提升產業層次,提高競爭力,在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高端能夠真正發揮作用,使我們的制造業,尤其是裝備制造業實現由大到強的轉變”。
沈云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制造大國與制造強國的本質區別主要是“三力”:一是附加值賺取能力、先進生產方式的競爭力、知識創新的積累能力。而歸結到一點,就是創新不足導致的科技附加值低。
下一個十年,“智能制造”被定位為中國制造的主攻方向。《中國制造2025》在未來十年間重點打造的五大工程中,“智能制造”占據了其中的三項:制造業創新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建設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和高端裝備創新工程。
事實上,最近幾年的時間里,我國的研發投入規模一直處于世界前列,2013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11800億元,研發投入強度首次突破2%。
但與世界強國相比,產業創新能力還有不小的差距。我國技術對外依存度高達50%以上,95%的高檔數控系統、80%的芯片,幾乎全部高檔液壓件、密封件和發動機都依靠進口。
沈云昌在接受法治周末記者采訪時認為,在“智能制造”理念的指引下,制造業將向“智造業”的方向發展。
“傳統產業、新興產業都要向智能產業轉化,在這個過程中,必須將增強創新能力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高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的創新能力。”沈云昌指出。
工信部在解讀中指出,未來十年,我國制造業發展的著力點不在于追求更高的增速,而是要按照“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的總體要求,著力提升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而這種創新,并不僅是指技術。
李北光表示,在解決這一問題方面,國家應該在政策方面作出創新,例如“鼓勵制造業重點領域的大型集團開展產業和金融結合的試點,就是可以開辦非存款類的金融機構”。
在沈云昌看來,“智能制造”不僅僅是技術上的革新,還包括產品創新、基礎理論創新等內容。而這一切,都是知識積累的過程。
“要想創新被鼓勵,必須要解決當前創新保護不足的問題。一直以來,無論是技術創新還是產品創新,很容易被模仿,知識產權保護程度較低,仍然缺乏很多創新保護的法律法規,導致創新者付出了巨大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得不到合理的創新收益,導致很多企業‘創新找死,不創新等死’的心理。”沈云昌指出。
沈云昌認為,正因如此,政府除了出臺起到戰略指導作用的《中國制造2025》,還需要進一步改革完善制造業相關的創新制度、市場競爭制度、國際市場相關的內外貿、內外資制度,是一個系統性、階段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