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5-05-13 16:39 來源:環球時報
當下以聯網化、數字化、智能化為特征的新一輪工業革命方興未艾,以此為基礎的德國工業4.0與“中國制造2025”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制造業發展格局出現重大變化。曾經的制造大國美國服務業和金融業迅猛發展,而加工制造業嚴重萎縮,喪失世界制造中心地位;歐洲絕大多數國家的制造業也不斷衰落,德國成為制造業碩果僅存的國家;新興經濟體,特別是中國制造業崛起,成為世界制造業的新中心。面對這一變化,許多人曾想當然地認為,制造業的衰落標志著舊時代的終結,未來屬于服務業。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顯示了制造業的極端重要性,制造業重新成為各國關注的中心,搶占制造業發展制高點和打造制造業競爭新優勢上升為許多國家的國家戰略。這些構成了德國工業4.0與“中國制造2025”提出并實施的深刻經濟背景。
德國制造的優勢在于技術密集型制造業、特別是裝備制造的技術水平高超、產品性能優良,不足之處是傳統制造業基礎薄弱、產業鏈單一。工業4.0是德國工業界提出的制造業振興計劃,目標就是守住德國在技術密集型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領域的技術領先地位,借助互聯網、物聯網、數字化、智能化等新技術,實現從大批量生產轉向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小批量定制化生產。德國工業4.0是在德國既有技術密集型制造業和裝備制造優勢基礎上提出的升級版,具有鮮明的德國特色。
與德國制造相比,中國制造的優勢是傳統制造業、技術密集型制造業及裝備制造業規模龐大、產業鏈完備,不足是技術水平低,在國際產業鏈分工中處于劣勢地位,同時資源耗費大,環境破壞嚴重。過去30多年,中國憑借制造業優勢極大提升了國際競爭力,但中國制造業的不足對其競爭力提升也日益形成嚴重制約。對中國來說,實現制造業向中高端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但轉型升級不能以放棄傳統制造業的優勢為代價,而是要以智能制造和綠色制造改造傳統制造業,提升技術密集型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將大批量的生產轉變為定制化生產,高效率、高質量地適應以人為本的個性化消費,形成將產品、消費與生產融為一體的新型智能化制造體系。
正是基于中國制造與德國制造的差異,“中國制造2025”具有了與德國工業4.0不同的特點,具體表現在:一,在開發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基礎上,加強信息技術對傳統制造業的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的競爭力;二,做大做強裝備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制造業競爭新優勢;三,以智能化與綠色化為引領,著力提升制造業的智能水平和綠色水平,提高核心競爭力。顯然,“中國制造2025”的目標很明確,既要保持和發揮傳統制造業的既有優勢,又要打造新的制造業優勢,這無疑是對德國工業4.0的挑戰,同時也顯示出中國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的堅定決心。
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需要通過積極的產業政策引領和推動智能制造和綠色制造向縱深發展,同時吸取發達經濟體產品制造、營銷和研發相分離而使制造業萎縮和競爭優勢喪失的教訓,探索基于“互聯網+”的制造、營銷、研發一體化和本土化的制造業發展模式。另外,我們還應與德國工業4.0深度合作,分享經驗,探索和構建中國與德國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競爭合作、互利共贏的新模式。▲(作者是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