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5-04-29 17:23 來源:東方財富網
上個月,70歲的大阪機床有限公司董事長高田(Katumi Takata)和他的一臺機床設備照了一張合影。這臺機床和高田是同齡人,半個世紀前生產于密歇根州,高田是公司里唯一會使用這臺機器的人,他并沒有將它更替的計劃。
在日本,像高田這樣不愿意自掏腰包更換機器的人還很多。日本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數據顯示,日本工業設備使用壽命已經達到30年的峰值。并且,日本工業設備的使用年齡已經大大超過了它的競爭對手——美國和德國。
近幾十年來,日本工業老齡化令國內制造業持續受壓。雖然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正努力刺激經濟復蘇,但是最新數據仍凸顯了擔憂的信號。日本中央銀行本月調查結果顯示,受訪公司一致選擇今年減少投資和支出,即使他們手上持有的現金流已經接近歷史最高水平。
“日本工廠里那些運作起來咔咔作響的設備已經對日本經濟產生了負面影響。”東京第一生命經濟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峰義清說,“這會讓日本公司落后于他們的外國對手們。”
根據日本長濱市1981年以來的政府數據統計,日本的生產設施設備使用的平均年限是15年。在1990-2011年間,設備年齡平均增長了5.1年。相比之下,美國和日本的設備使用年齡限增長分別為3.6年和3.2年。
在負責制造包括噴氣飛機組建在內的工業零部件的大阪機床公司,一半以上的設備使用超過15年。高田在1964年加入公司,那個時期的日本經濟正在增長迅猛,所以公司購買了這臺新設備。
到了1980年,日本泡沫經濟時期,伴隨業務蓬勃發展,絕大多數制造商又一次購入大批新設備。那個時候,高田用土地作抵押,借錢買了很多機器。
如今,像高田這樣的制造業從業者,仍不愿放棄任何一臺還能運作的機器。
“我當然知道新設備總是優于舊設備,特別是在生產力方面。”高田說,這些舊機器目前還沒遇到問題,將繼續使用它們到不能再工作為止。
工廠主的小心翼翼源于剛渡過了“失落的十年”。
日本“失落十年”始于1990年代初,通貨緊縮抑制企業投資,讓他們任憑機器老化。2012年12月,安倍晉三擔任首相前,次日元走強加速了日本工商界將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國家,因為那里有高速增長的經濟,以及較低的工資成本。
日本央行行長在三菱日聯摩根士丹利東京會議上,督促日本企業不要存著錢而不購買設備和提高工人工資水平。由于日元疲軟和工業利潤提高,公司現在有了升級舊設施設備的資金。
有些公司確實這么做了。佳能和日產表示計劃提高日本國內產量。松下和空調制造商大金工業株式會社選擇將一些生產移回日本進行。
不可否認,日本依舊是世界上先進工廠的集聚地,這里有全球領先機器人制造者發那科(Fanuc Corp.).
傳動部件和離合器生產商愛思帝公司(Exedy Corp.)擁有的客戶包括豐田汽車。從去年起,愛思帝開始升級老化的設施和設備,其主要工廠在日本。
“為了增強成本競爭力,我們需要更發達技術武裝的生產線。”Exedy發言人說。
“制造商不愿意在日本建廠的原因很簡單,日本人口正在減少,工人老齡化也是無法回避的問題。”東京經濟學家武藤宏明說。
大阪機床公司的高田回憶,他的這臺老機床在1980年代給他帶來的收益比現在多。公司30多個員工中,只有高田能操作它。“我沒有計劃放棄這臺機床,但問題是,我們兩個之間是誰先離開工作。”高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