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5-04-22 14:59 來源:南方都市報
“順德擬成立4億元股權投資基金加速發展機器人公司”的消息就像個炸藥包,美的、海爾、海信等落戶在順德的家電工廠均紛紛大幅采購機器人,代替人力。南都記者近日到工廠實地走訪發現,包括裝配、打磨、涂膠、貼標、機床上下料等家電生產各個流程已應用了機器人,不過,站在現代機器人背后的是“看不見的信息流”。而如何建立自己的信息流系統,將市場訂單和生產,甚至和供貨商瞬間鏈接,這是目前機器人公司難以逾越的門檻。
一臺機器臂能代替一個工人
長三角、珠三角的制造企業目前都在大上馬機器人。昨日是美的空調30周年開放日,南都記者參觀了美的開利空調工廠,其在內機4條線安排4個機器手,在外機6條線安排3個機器手負責成品空調搬運。除了搬運,美的空調電子分廠還將機器手用于生產遙控器,一條生產線有4個機器臂來代替5個工人。電路板也采用自動化設備——— 自動貼片機來進行生產。
機器人智造是一個趨勢。近日,南都記者在海信空調生產基地也看到,排在6條運輸線上的成品空調主機,各配有一臺機器臂,將空調成品取下放到貨架上。此外,海信還引入近100臺用于運輸物料的A GV自動運輸車,由工人無線操控。據悉,格力電器的珠海工廠也使用了數十臺機器人,工作人員從最初300多人減少到100多人,而生產效率卻提升了20%。
“一臺機器臂能代替一個員工,但是其速度很快,可旋轉的機器臂一次可以維護兩條生產線,效率大概能達4人。”美的集團生活電器事業部海外產品中心負責人楊國興告訴南都記者,“在工作環境比較惡劣的情況下,如機器使鈑金成型的這一環節機器噪音大、油污多,用機器人代替員工來進行‘取、放’等基本動作,可以幫助改善員工的作業環境。”
但在青島海爾波輪洗衣機總經理李洋看來,“如果沒有系統的支持,自動化無法滿足大規模定制的需求,單純去采購機器人意義不大。”要知道,機器人的前期投入很大,海信科龍總裁田野在接受南都記者專訪時坦言,“海信的投資原則是3年之內回收成本,但江門生產基地的智能設備能否3年內收回成本還存在較大風險,可能兩三年之后,產生了新的技術,那么現在所投入的智能設備就過時了。”
自動化生產投入很高
這是一場豪賭。據了解,海信從日本進口的13臺機器臂40多萬元一臺,近100臺A GV小車則產自國內,10多萬每臺。另據美的家用空調事業部總裁吳文新透露,目前的智能生產還只是初級階段,未來5年內,美的自動化生產會投入50個億,對智造系統進行全面升級。可以預期的局面將是,美的預計2018年實現1000億的生產規模只需2萬人。
但其實,在引入機器人的過程中,“只懂機器人不懂生產,或者只懂生產不懂機器人,都不能讓智能化工廠最終落地。系統的設計要基于不同工廠定義軟體的架構,智能裝備在體系中不僅減少人力,還吞吐數據,這就使得問題非常復雜。”雷柏科技副總鄧邱偉向南都記者如是分析。
如何利用“看不見的信息流”,這可真是一個世界性難題。高工產研機器人研究所高級分析師陳超鵬告訴南都記者,“此前的廠商對生產、市場等數據并沒有形成系統性的收集歸檔,利用歷史數據存在困難,數據分析也處于非常原始的階段,而企業基于競爭或者商業機密的考慮,也很難做到數據共享。”所以,“難題不是上馬機器人,而是背后支撐工廠開放運作的整個體系的柔性部分。”海爾集團董事局副主席、輪值總裁梁海一語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