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5-04-09 17:05 來源:執行官
最近,“制造2025”和“互聯網+”成了舉國上下討論的話題,皆因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上明確提出了這兩個概念。前者強調的未來中國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后者強調的是互聯網與信息化融合所帶來的創新革命。
這兩個方向代表的是制造業的智能化、綠色化,信息化與互聯網化,但是我認為,目前政府促進的重點更多是技術方面的升級,對創意智慧方面的升級重視得不夠;也就是說,政府和社會目前普遍關注的是硬科學,而對營銷、管理、文化創意等軟科學的重視明顯不足甚至忽視。
這可能是未來中國制造轉型升級過程中最要命的短板。
“制造2025”解決的是中國制造業向中高端優質產品的升級問題,以及伴隨著發展帶來的綠色要求,它不能完全解決顧客的信任和購買問題;“互聯網+”解決的是企業內部的高效率以及快速響應顧客要求的能力,但它解決不了顧客的認知問題。怎么辦?中國制造在向中國智造升級的同時,應關注智的另一個緯度,即社會科學在提升營銷能力和品牌方面至關重要的作用。
改革開放的30年,我們對營銷的理解可分為推銷階段,渠道階段,終端階段;簡而言之,總體上就是通路為王,但我們在“營”的應用上十分欠缺。大師們說過,營銷的目的是讓推銷和銷售成為多余。但我們企業在銷售促進方面著墨太多,而在“營”上不敢傾注太多精力,這也是國人對國產品牌不敢信任,沒有較高忠誠度的原因。而一些品牌在出了問題之后應對能力極端低下——這也是軟科學能力匱乏的表現——也造成國人對中國制造的信任度愈發下降。
當然,營銷并不排斥產品的進步,也包括了服務的體驗,與當前重新崛起的“產品為王”思維并不矛盾——后者只是對前期產品被過度忽視的反動罷了。營銷的結果是創造認知、信任和忠誠,其中后兩者至關重要,但大多數中國企業只停留在認知這一層面上。這些企業急于追求速度與規模的增長,不夯實產品,企業管理以及營銷能力的不足,造就一大批伴隨著中國高速增長而速成的企業,這些企業本身在諸多方面缺乏免疫能力,一遇到些許寒風就得重癥,甚至丟掉性命。
所以,如果沒有這些軟科學在企業經營中的大量應用,讓企業生長出真正的智慧,那么“中國智造”僅靠“兩化融合”,引入大量機器人,或互聯網+,是很難擁有真正強大的企業的。
令人擔憂的是,目前一大批中國制造的智慧服務企業紛紛被互聯網大潮和企業的短期訴求牽引,成為企業的銷售合作伙伴,或者轉型從事電子商務。他們越來越不愿意成為被甲方肆意蹂躪的智力勞工。這些機構的從屬地位沒有國家予以強行規范,只靠甲方企業的良心與自覺,才能有幸福降臨。
長此以往,中國的制造企業將越來越缺乏與國際品牌競爭的能力,因為,沒有了智慧服務業的興趣,中國智造和中國品牌的興趣是一句空話。
建議中國政府加緊制定“營銷&品牌強國計劃”,大力扶植廣告、營銷、品牌、戰略、培訓、市場研究、社會學、工業設計等相關智慧營銷服務產業的發展,否則只靠所謂的電商產業園只是飲鳩止渴,靠所謂的微商促進只是權宜之計。
由于缺乏規范和有力扶持,這些行業企業處于惡性競爭和甲方擠壓的雙重危境中,一些廣告公司靠返點生存,一些營銷機構為生存不惜零利潤打工,更多的甲方企業所謂的競標只是一味壓低價格,這種短視的行為造成的將是未來整個營銷智慧服務業生態的惡化——其結果將在未來大大延緩中國品牌在世界崛起的進程。
不信,走著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