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5-04-08 08:11 來源:中國工業報
聚焦全球目光的“中國制造2025”,似乎注定要被拿來與“德國工業4.0”相比較。強調信息技術和產業生產的結合,是二者異曲同工之處。但基于國情和制造業總體水平不同等因素,二者也在諸多層面個性鮮明。
拋開二者本身的差異而言,中國企業和德國企業對各自國家的戰略選擇,表現出不盡相同的心態。
對于工業4.0的各個模塊,德國企業并沒有成型的文件,但這并不妨礙他們在實踐中摸索出工業4.0的生產方式;對于“革命”、“顛覆”這類詞語,德國企業并不感冒,他們似乎更青睞“不斷改進”之類的平淡表述,通過踏實的一小步來累積跨越性的一大步;他們認為德國的工業4.0仍處于初始階段,在此階段更多地是“研究和開發”;在多次不厭其煩的驗證之前,他們并不急于下這樣那樣的結論……
相比之下,中國企業似乎略顯浮躁與冒進。對于“中國制造2025”的目標,中國企業往往爛熟于心,且常常振臂高呼暢談理想,較難真正沉下心來實踐;熱衷于“顛覆式的創新”,喜歡尋找竅門與捷徑,希望藉由決定性的一大步來立決勝負;他們認為“中國制造2025”指日可待,創造全新模式占領制高點是重中之重;取得階段性的成果,他們就上升到劃時代的意義……
當然,德國企業也有其短板,就像中國企業不乏閃光點一樣。但我們要進步,往往需緊盯對方優點,審視自身缺點。
急迫前行的,還有某些地方政府的決策層。當“中國制造2025”圈定十大優先領域時,一些地區在未經嚴格驗證和細致考量的情況下就匆匆確定十大戰略性產業,導致多地戰略雷同,重復建設。
事實上,戰略固然重要,顛覆性的創新也應該受推崇。前提在于,是否搭建了騰飛的基礎?以汽車工業為例,是否具備了基礎元器件、基礎工藝、基礎材料和相應的基礎技術?是否夯實了基礎共性技術研發、打造了核心產業鏈、促進了關鍵技術產業化?是否從多個維度,科學、系統地研究了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可行性?
從內生的、封閉的自主創新到聯盟式、合作式的協同創新,再到無邊界、平臺型的開放式創新是技術發展的規律。但無論哪種創新,都需要基礎來支撐。抽絲剝繭之下,“中國制造2025”這一著眼于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產業變革大趨勢所制定的一個長期戰略性規劃,需要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考量,受得起挫折。
從國家層面來看,應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挖掘新常態下的新動力,為市場主體松綁,充分釋放活力;應重在指引方向而不是發號指令,集中整合資源,出臺各種配套政策支持;要注重標準化研究,部署改革標準體系和標準化管理體制,更好發揮標準化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基礎作用;要一以貫之地推行研發投入政策,舉國家之力在重大方向和重大領域深度推進,使我國真正形成一些具有影響力的產業、技術研發集團;要培養大批高素質的一線技術人才,提升行業的職業教育水平。
從企業層面來看,由于科技資源的配置已全球化,一個企業的競爭力不僅取決于其內生的科技資源,同時取決于其整合社會化和國際化資源的能力。面對“中國制造2025”帶來的新機遇,企業應加快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積極擁抱互聯網,將低成本的競爭優勢轉變為質量效益競爭優勢,拋棄粗放制造,推行綠色制造,成為創業創新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