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5-03-26 16:08 來源:中國工業報
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
李毅中
為深入學習貫徹兩會精神,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兩會部署及要求上來,正確把握工作基調,扎實推進各項工作的開展,確保完成今年各項目標任務,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3月25日在京召開學習貫徹兩會精神座談會。
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做了“落實《政府工作報告》,推動實施《中國制造2025》”的主旨演講,予以全文刊登,以饗讀者。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制造業是我們的優勢產業,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從制造業轉型升級,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到邁入制造業強國,可以說《中國制造2025》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學習《政府工作報告》的精辟論述,我談談粗淺的認識和體會。
一、實施《中國制造2025》是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的具體路徑
提出《中國制造2025》適應國內外大背景、大趨勢,對指導制造業轉型升級、推動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有重要作用。
首先是國際背景。在金融危機中,美國深刻反思,由于過度依賴虛擬經濟,引發金融危機,危及到實體經濟,從美國波及到全球,教訓深刻。痛定思痛,美國2009年提出了“再工業化”、“本土回歸”、“重振制造業”。德國制造業實力雄厚,在金融危機中也受到沖擊,但抗風險能力較強,走出低谷較早,還對歐盟幾個瀕危國家提供支持。
德國提出“工業4.0”,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先聲奪人。歐盟提出工業占GDP的比重從2011年的15.1%提高到2020年的20%,日本發布制造業競爭策略,印度也提出“印度制造”的概念。所以,制造業在金融危機后,不同類型的國家從不同的側面,結合本國的實際,都提出了一些發展的戰略和思路。
國內背景更是由來已久。我國是工業大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大而不強。主要表現在不少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基礎零部件、元器件,核心原材料依賴進口,創新能力不強;環境資源承載過大,已經不可能支撐高速發展;制造業總體仍處在中低端,指標落后、產能過剩等。針對這些問題,工業怎樣由大變強?必須把提質增效、轉型升級提高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說得再大一點,就是把兩個百年目標具體落實到工業領域: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工業化,在建國100周年時進入世界工業強國的前列。工信部和工程院組織百余名專家研究擬寫《中國制造2025》,首先有前瞻性和先導性,立意高遠,就是實現兩個百年目標,謀劃第三次工業革命。但又針對深層次問題和結構性矛盾,措施具體,可操作性強。政府工作報告對制造業用了較長一段論述,明確指出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實施”這兩個字很重要,說明中央已經肯定,對我們是很大的鼓舞和振奮,企業家普遍反響熱烈。
二、《中國制造2025》的核心內容重在創新驅動、轉型升級,邁向中高端
一是科技創新。核心、關鍵技術受制于人,這正是我們現在最大的缺陷。要健全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制造業創新體系,加快重大科技專項和行業共性技術攻關,加速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提升關鍵環節、重點領域和企業創新能力。
二是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重點是智能制造。兩化融合已取得了明顯成效。如我國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已達52%,生產制造線流程自動化比例大約是54%、關鍵工序裝備數控率約28%等。但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還有很大潛力。“互聯網+”首先是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制造業的深度應用。
三是強化制造基礎。基礎零部件和元器件是技術核心,把核心技術、關鍵技術變成先進制造基礎工藝技術。再就是關鍵基礎材料,特別是專用新材料。還有制造業的基礎技術裝備,如數控機床。
四是品牌質量。品種質量,不僅要滿足用戶需要,而且要引導消費、創造消費。我們盡管有很多品牌字號,但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尤其缺乏能進入國際市場的品牌,有的專家說得很好:“品牌要打入國際,顧客要拉回國內。”推廣先進技術先進管理,全過程全方位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組織實施制造業標準化,并盡力提升為國際標準。
五是綠色低碳制造。既要大幅度降低能耗、物耗,實施資源高效循環利用,更要減少排放、治理污染、變廢為寶,能夠使大自然自我凈化。不僅僅滿足于排放達標,要進一步提升凈化環境的技術手段,維系、創造自然財富,工業文明和生態文明相統一。
六是結構調整。既要優化增量,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又要調整存量,淘汰落后、化解過剩,對傳統產業加快技術改造。抓住重點領域、戰略產業、優勢行業,取得突破發展。
七是制造業的服務化。第三產業的特點是能耗物耗低、三廢排放少,吸納勞動力能力強,要大力發展。二產向下游延伸發展售后服務、全壽命周期服務、發展現代物流和電子商務;往上游擴展提供科研、設計、咨詢、信息服務、節能環保服務等。制造業服務化不僅自身能力得到增強,也是發展生產服務業的重要渠道。
三、實施《中國制造2025》對宏觀經濟影響深遠
要高度重視和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前些年,由于西方經濟的影響和我們自身運行機制上的一些缺陷,工業、制造業“脫實向虛”。資本、資金不往工業上投了,甚至工業企業的自有資金也不去搞改造和更新了,轉而去搞多種經營、金融衍生,甚至去炒股。生產力要素轉移,能源、資源、原材料、土地、人才、勞動力向工業流動也弱化了。
多年來,工業銷售利潤率在5.5%左右的低水平上,這使得脫實向虛的趨勢更加明顯。中央審時度勢,提出要重視和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從理念上,從社會輿論上,從財價稅政策、金融政策、產業政策、科技進步以及人才培養、激勵機制上,要支持實體經濟,這幾年有所好轉,但還不夠。要淘汰落后、化解過剩,要產業轉移、“退城進園”,這些都是工業結構的調整,并不是工業的弱化。如果我們放松了對工業、制造業的關注和投入,甚至被邊緣化,就脫離了國情。我國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美國是1955年實現工業化,西歐是上世紀50、60年代實現工業化,日本是1972年,韓國是1995年。發達國家走過了上百年,甚至更長的歷程,工業化比我們提前了七八十年。無論是發達國家走過的歷程,還是我們的國情,在工業化歷史進程中,工業的主導不會改變、支撐作用是不能忽視的。如果忽視就違背了規律、脫離了國情,制定并實施《中國制造2025》,政府工作報告又特別強調,重大意義很多,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明確了工業、制造業在實現兩個百年目標中擔負的重任,加強和支持了實體經濟的發展,推動了中國工業和制造業的提質增效、轉型升級。
四、工業投資要調整結構,技術改造應加大力度
去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50萬億元,其中工業投資20.4萬億,占40%;工業投資中制造業投資16.7萬億,占工業的82%;技術改造投資8萬億,占工業的40%。去年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率是15.7%,其中工業投資增長12.9%。今年安排全部投資增長15%,投資總量夠大了,增幅也不低,關鍵是調整改善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率。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主要是投向民生項目、重大交通項目、重點農業項目、重大網絡項目、資源保障項目、傳統產業技術改造項目、節能環保生態建設項目等。為調整工業投資結構,國家設立了轉型升級基金、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以及集成電路發展基金等。
今年工業投資增幅可按照去年推算。技術改造方面,去年占工業投資40%,前兩年大約是42.1%、41%。上個世紀50、60年代,美國和西歐國家在工業化前后,他們的技術改造投資占工業投資是多少呢?美國最多,占69%,西歐一些國家50%~60%。而且專家分析,我們的40%,如果把擴大能力的那些剔除掉,真正用于節能、減排、提質等的技術改造是27%。我們希望技術改造的力度能加大,不能再走過分靠投資拉動經濟的路子,總投資增長15%并不低,關鍵是投資結構,尤其是工業、制造業,產能已經過剩了,不能再新鋪攤子了,就是提質增效、綠色低碳、轉型升級。從技術改造的狀態來看,一個是要加大投入。從政府來說是落實財政貼息,加速折舊等支持政策,轉換機制,減少審批,提升工作效率;從銀行來說,怎么把信貸更多用來支持技術改造;企業要集中自有資金投向內涵優化。另一個是企業提升技術改造的水平和效率。通過改造全面提升技術經濟指標,提高數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創新生產方式和商業模式,提高資產質量和盈利能力。
五、以平常心對待外企轉移,推進我國制造業向中高端轉變
近日,有媒體報導一些外資企業轉移在華生產線等現象,與近期走低的經濟數據相聯系,引起了一些輿論的關切和擔憂。對一些外資合資企業遷走的現象,既是挑戰,也要以平常心來對待,這也是符合市場規律的。
首先,國際資本在調整,美國量化寬松的政策退出了,在逐漸加息,歐盟國家在降息,他們各有各的國情,調節方向不一樣。特別是美元的調整,對我們有負面影響,這是全球資源調整的一個格局。一些外資企業搬走、低端制造業轉移、資金外流不奇怪,沒有必要過多地憂慮。
從自身來說,要看到我們的差距,成本升高了,這是由低端向中高端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生產工作環境改善的必然趨勢。據測算我們現在的制造業成本不僅高于一些發展中國家,而且相當于美國制造業的90%,長三角、珠三角是95%。我們要向中高端發展,那些低端往哪去?一個是發達省份內部的轉移,如廣東珠三角到粵西北,江蘇長三角到蘇北,一個是東部到西部。如果轉移得更遠一點,就轉移到國外去了。
不要過分擔憂這種轉移,但我們要重視、適應,推進我國企業轉型升級,向中高端轉變。第一要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和布局,加快淘汰落后、化解過剩、兼并重組,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提高技術經濟水平。第二提高勞動生產率,即使是勞動密集型企業也要“機器換人、人控機器”。不能再依靠廉價的勞動力、簡陋的工作環境,去獲得超額的利潤。去年的數字有一個亮點,全國全員全年勞動生產率為7.23萬元,提高7%,但和發達國家的勞動生產率比,只有幾分之一,甚至十幾分之一。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觀念和行動還要強化。第三是降本增效。美國的制造業成本不升反降,原因是本土回歸、物流成本下降,頁巖油氣開發、能源成本下降,新技術提高效率、制造費用下降。降本增效是永恒的主題,低成本戰略沒有錯,不能一味放任成本的上升。要在創新驅動之下,在技術、產品、管理、組織形式、商業模式創新的前提下,靠技術進步、科學管理來降低成本,而不是降低員工的收入,不是減少環保、安全等應有的投入,更不能降低產品和服務質量損害消費者利益。第四,還要看到我們的綜合優勢,進一步推進“引進來、走出去”。我國勞動力素質較高,投資環境較好,資源比較豐富,市場潛力巨大,“全面依法治國”,市場更加規范,保護投資人權益。經過多年發展我們站在新的起點上,我們有領先的行業領域,有較雄厚的資金積累,有“走出去”的探索實踐,進一步“走出去”參與國際合作互利共贏的機遇更加明顯。
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企業生產經營更有特殊的困難。企業反映需求不旺、訂單不足、價格低迷;資金、勞動力等要素趨緊,融資成本攀升,壓力尚未緩解;企業家投資信息不足等現象普遍存在。國家已采取了一系列簡政放權、定向降準降息、減稅減費、擴大鼓勵創新創業等政策支持,其效果將會逐漸體現。《中國制造2025》的實施必將釋放和引發更多的發展機遇和改革措施,也會帶動和輻射到能源、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物流、商貿等各個領域。我們應當提振信心、自立圖強、不懈努力,真正把《中國制造2025》落實好,把總理報告的要求落實到部門、地方、行業、企業,因為工業擔負著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