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sharifulalam.com 2015-03-16 15:21 來源:投資與理財
《華盛頓郵報》曾進行過一份關于“哪些職業可能會被淘汰”的調查,結果是:快遞員、超市售貨員、快餐店加工人員、服裝銷售員、卡車司機、農用機械操作員、電子產品生產線人員以及低技術含量實驗室人員等八個方面的工作最容易被淘汰。
提起機器人,大家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變形金剛》中的擎天柱、大黃蜂,想到《終結者》中的“施瓦辛格”,認為只有這些具有人類外形、能獨立思考、甚至擁有人類情感的機器才能稱為機器人。其實在現實中,只要是能夠“自動執行工作的機器裝置”都屬于機器人,比如車間生產流水線上執行焊接、裝配工作的機械手臂以及家庭用于清潔的掃地機器人,都可歸類為廣義上的機器人。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智能機器人融入了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給我們帶來便捷和享受的同時,也引起了一部分人的擔心:未來人類是否要面臨因為機器人的應用而帶來的“下崗”威脅,這似乎成為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
機器人的應用是大勢所勢
我們完全可以預見到,不久的將來,在某些領域,機器人將更多地參與、接替人類的工作,這是時代、科技發展的趨勢,尤其是各行各業在“用工荒”和人力成本逐年上漲的夾擊下,對智能機器人呈現出爆發性的需求。不得不承認,機器人能夠勝任部分重復、簡單的勞動,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力資源成本,尤其是在惡劣、危險的環境下,例如在搶險救災中,機器人更是勝人一籌。正是具備了這些人工無法比擬的獨特優勢,機器人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數量也與日俱增。
據相關機構數據統計,在2013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就已達到36860臺,與2012年相比增長41%,中國已成為機器人最大市場。
智能機器人在眾多行業中大顯身手,并大有與人類“爭搶工作”之勢,這不禁讓很多人擔憂,自已的工作是否遲早也要被機器人擠占,未來會不會面臨“下崗”的問題。對此,國內知名第三方理財機構嘉豐瑞德的理財師經過分析認為,我們大可不必杞人憂天。
機器人只能替代人類部分勞動
機器人并非十全十美,歸根結底,作為人類制造出來的產品,它的智能僅體現在能夠按照人類預先設定的程序,按部就班、機械性地進行工作,既無法像人類一樣對成功的經驗、失敗的教訓加以總結并靈活運用,也不具備創新性思維,進行開創性的工作,而且很多復雜的工作仍需人工判斷和干預。所以,機器人充當的僅是人類助手的角色,根本無法撼動人類的地位。
哪些職業可能會被淘汰
美國《華盛頓郵報》曾進行過一份關于“哪些職業可能會被淘汰”的調查,結果是:快遞員、超市售貨員、快餐店加工人員、服裝銷售員、卡車司機、農用機械操作員、電子產品生產線人員以及低技術含量實驗室人員等八個方面的工作人員最容易被淘汰。
通過對這些職業進行分析就不難發現,他們都有著共同的特點:技術含量低,都是簡單、重復的勞動,無需太多的思考和判斷,而這些都恰巧是機器人的“專長”。
我們應該怎么做
在了解了機器人的優勢和劣勢之后,我們不禁松口氣。但要想高枕無憂,做到不被機器人完全取代,我們仍須不斷地努力。在此,嘉豐瑞德理財師建議:
1、做好職業規劃,選擇技術性強的工作
應根據個人專長、興趣,以及職業的發展前景和職業環境來制訂職業規劃,盡量選擇技術含量高、專業性強的職業,這類工作更多地依賴人的專業水平和工作經驗,不會輕易被替代或淘汰。
2、不安于現狀,增強危機感和緊迫感
在現今飛速發展的年代,如果你還認為你的工作是“鐵飯碗”,還是以“賺錢夠用,一勞永逸”的思維方式生活著,長此以往,你將失去努力奮斗的目標和動力,終將被機器人、被這個時代所淘汰。因此,我們不能安于現狀,要去不斷學會發現并創造增值的機會。是另謀高就、創業,還是進行投資理財,這些方式都可以去嘗試。
所以,機器人的出現和應用并非洪水猛獸,而是我們人類得力的助手,充分利用好機器人這一利器,能將我們從復雜、繁重的工作中解脫出來,也讓我們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創新、創造中。同時,也激勵我們不斷提高自身業務素養與能力,和時代、科技一起進步,實現自身價值,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